魏晉南北朝時,對田賦和戶調等主要稅收,在地方上壹般由地方行政長官管理征收,如州之刺史、縣之縣令、鄉之裏正和村之保甲等。對鹽課,則設專門機構和官吏進行征收管理,如司鹽校尉、鹽府校尉、鹽池都將、掌鹽、司鹽監丞、鹽官、鹽司等。屬於地方財政收入的關市之稅,地方上也設專門機構,如埭司、津主、賊曹、直水、市長丞、市署令、庫曹、大府、市署、令丞、司市、下大夫、肆長等進行征收和管理。隋唐時的地方財稅機構,壹般都稱為戶曹司及倉曹司,分設司戶參軍事及司倉參軍事等官職,執掌地方稅收及財政事宜。為整頓稅收、調度軍政費用,唐自開元(713~741)、天寶(742~756)後,設專使負責某種(項)財稅事宜,如鹽鐵轉運使、租庸使、度支使、租庸青苗使、兩稅使等直接管轄征收。宋代的郡級稅務機構多隨事設官,掌管茶、酒、市舶等征稅;縣級賦稅由縣令總掌鄉制,宋初沿襲唐制,神宗改制後,以甲頭負責督促輸賦稅及苗、役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