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電子稅務 - 名詞解釋“崇文門稅關”

名詞解釋“崇文門稅關”

崇文門稅關曾是全國最大的稅關,每年征收的稅額,居全國各大稅關之首。崇文門稅關成立於明弘治六年(1493年)。成為統管北京九門進出貨物征收商稅的總衙門,該衙門設在崇文門外大街路東現內蒙古自治區駐京辦事處所在地(現崇外大街28號),直至民國十九年(1930年)撤銷,前後***四百三十七年。

明朝所以把稅收機關設在崇文門,是有壹定原因的。從明代建都北京以後,通惠河碼頭從積水潭遷到東便門附近的大通橋下,從而使距大通橋只有咫尺之遙的崇文門成了各種商品的集散地和批發商聚集的地方,也是征收各種商稅的最佳場所。

據明崇禎二年統計,崇文門稅關全年***征收稅銀八萬九千九百二十九兩,居全國之首。其次是滸墅關八萬七千多兩,第三是臨清關為八萬三千多兩……到了清朝,崇文門稅關的收入仍居二十幾個稅關前列。在這裏“當差”的被看做是“京城十大優差之壹”。崇文稅關設正、副監督各壹人。由皇帝從滿族王公、大臣等相當於今天的部長級官員中選派,任期壹年,隔壹年可以再任,不得連任。監督下設正、副總辦委員各壹人,堂委二人,幫辦委員二人。

既然是“優差”,他們的收入是多少呢?《道鹹以來朝野雜記》作者崇彜曾做過崇文稅關的幫辦委員,他在該書中寫道:“余充崇文門稅關幫辦委員,歲約可得四五千金(年收入四五千兩銀子)。據雲監督歲入亦不過數萬金。彼時視此差遂為京官最優者。”

  • 上一篇:葵英書苑(大連)文化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怎麽樣?
  • 下一篇:如何辦理沛縣護照?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