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法律與道德發生沖突時,為了維護基本的社會秩序和穩定,首先要適用法律,在法律的基礎上考慮道德層面,依法酌情處理。只講法律,廢除道德,往往會導致嚴懲,最終導致社會混亂。同時,不講法律,只講所謂的道德,會使人們的行為有恃無恐,不知收斂,最終導致社會混亂。
第二,法律是手段,道德是目的。法律的最高目標不是打擊犯罪分子,調解糾紛,而是通過國家強制的幹預,引導人們依法行事。法律的目的是實現道德效果,而道德效果也依賴於法律來實現。
第三,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必須以道德為基礎。只有提高全民的道德水準,用先進的道德理念引導和教育人們,才能實現人人守法,法治化。同樣,如果沒有嚴格的法律來保障,對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沒有嚴厲的懲罰,對各種矛盾沒有最終的調解標準,人的行為就會失去規範,道德就會變得空洞。補充回答(壹)立法渠道:
這是指道德標準被法律確認或吸收,使之成為直接推動道德建設的法律標準。
第壹,對能夠成為法律規範的道德規範的要求。
1,保證倫理道德的進步。作為壹種道德規範,它的形成是壹個漫長的過程,它的變化也是壹個漫長的過程。所以道德規範是滯後於社會經濟和法律的。不符合社會發展和法律要求的道德如果合法化,必然會產生惡劣影響,適得其反。
2.是低級的道德標準。壹般認為,道德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壹是體現義務要求的道德,是維護社會秩序所必需的,屬於低級道德;二是反映人的欲望和追求的道德,屬於高級道德。對於低級道德,可以通過立法和強制力來實現。高層次的道德主要體現的是人們對未來美好社會的向往,不可能將其合法化。
3.這種道德準則應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和各國的具體情況。因此,在將倫理引入法律規範時,要考慮是否符合時代發展和各國具體情況。第二,道德進入法律。
將道德納入法律規範有三種方式:
1.盡可能使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道德原則和規範清晰化、具體化、規則化,使之成為國家意誌的法律規範。比如將父母養育子女、子女贍養父母、夫妻相互忠誠義務等婚姻家庭領域的道德規範具體化、規則化,明確規定違反者的法律責任,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把難以具體化、明確化的道德原則直接引入法典,使之具有法律效力。因為法律規則總是有限的,而社會生活中的法律問題和道德問題卻是無限的,社會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因為缺乏明確的規則或法律規定而無法解決。由於道德規則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廣泛的適用範圍,已經上升為法律規範的道德原則可以成為法院審判的依據,從而解決這些問題。
3、通過立法提供適用的道德規範,使其成為國家立法的有效補充。例如,在立法中,習慣或道德規範被確認為在法律實踐中確定某壹行為是否合法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