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壹個國家或地區的投資環境,需要了解投資環境的影響因素。壹般來說,投資環境的影響因素包括七個方面:壹是社會政治因素。包括國家穩定、社會穩定等宏觀投資因素。第二是市場因素。包括市場機制、價格體系、市場結構、經濟規模、居民消費能力等投資效益因素。第三是資源因素。包括油氣資源、礦產利用等投資基礎因素。第四是交通和通訊條件。交通和通訊是投資的支撐因素。第五,財務因素,包括資金的來源和方式。第六,勞動力因素,包括當地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第七,管理因素。包括管理水平、技術吸收能力、技術轉化能力、服務水平等。
許多學者研究了影響油氣資源投資環境的因素。Robert B.Stobaugh (1969)從東道國對外資的通信限制和激勵政策的角度分析了投資環境的微觀因素,提出了層次標度法。張敦福(1993)、郭新昌(1991)、徐達圖、張偉倫(1993)從自然條件、基礎設施、經濟因素、社會文化、政策法規、政治因素等方面建立了投資環境指標體系。R.Florida等人(1992)研究了投資環境與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R.Florida等人(1994)研究了投資效益和區域投資模型。
劉洪明(1996)從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基礎設施和自然條件四個方面構建了中國投資環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39個指標)。婁成(1999)分析了石油投資環境的影響因素,從政治風險的角度提出了國家比較法。王,Swain (1997)將影響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分解為國內生產總值、平均關稅率、中國銀行貼現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並建立了應用時間序列計量模型。研究發現,中國國內市場是壹個正相關變量,而資本成本的變化與外商直接投資負相關。Broadman,Sun (1997)建立了基於GNP、勞動力成本、人力資本質量(文盲率)、基礎設施、地理位置等變量的應用計量模型,分析了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影響因素。
Gunning等人(2001)從投資行為和投資回報的角度分析了非洲制造業的投資環境。余笑忠(2002)將石油建設項目投資的外部風險因素分為資源風險、自然風險、經濟風險、市場風險、財務風險、社會風險和政治風險,將內部可控風險因素分為技術風險、人員風險、完工風險和管理風險。吳(2002)建立了中國區域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經濟、市場、科技、資源、文化教育、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7個方面38個指標。邵等(2004)從地理歷史、政治文化法律特征、外商投資法律及相關政策等角度分析了中資企業投資中東的優勢和法律風險。k .考托瑙(2005)分析了匈牙利外商投資的決定因素,建立了包括國內生產總值、人口、最終消費(市場規模)、進口(開放程度)、私人稅收水平、勞動力成本、勞動技能水平增長等在內的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發現勞動技能主要決定了匈牙利的長期外商投資。楊等(2008)利用實物期權方法分析了政府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對電力行業投資決策的影響。何先傑等(2006)設計了包括國內開發能力、國內資源稟賦、國際市場可獲得性和國家應急保障能力四個方面,儲量替代率、儲采比、石油進口集中度、石油消費對外依存度、國內石油儲備水平和國際原油價格六個指標的石油安全指標體系。黃祖熙(2006)認為油氣資源投資環境包括主權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石油法律法規、稅收法律、自然環境、交通條件、市場等六個方面。Jaspersen et al. (2000)和Ricardo Hausmann (2000)認為政治環境與外國直接投資沒有聯系,並用結構方程模型否定了政治環境與投資決策關系不明顯的假設。嶽(2007)將國際能源合作的因素概括為:經濟因素、投資因素、人口因素、生態因素、技術因素、資源因素和法律因素,並從法律角度分析了國際能源合作的方式:貿易合作,即進口能源產品或出口能源產品;協議合作,轉讓新能源開發、節能技術、能源和環境技術、管理方法和管理經驗等無形資產;投資合作,外國直接投資,資源轉移。郭睿(2007)通過對阿曼的項目評價,分析了投資環境評價的因素,包括:國家概況(自然地理、政治經濟)、石油工業概況(石油工業發展歷史、石油工業管理體制、下遊情況、對外合作)和石油合作前景。景東升(2007)將投資目標國家分為四種類型:高風險區、中風險區、低風險區和可忽略風險區。周曉東等人(2007)分析了智利的政策法規、人身安全、經濟自由等因素。管清友等人(2007)認為,能源安全包括可獲得性、價格波動、運輸安全和環境安全。景東升(2008)分析了中國石油實施“走出去”戰略過程中政治、經濟和技術投資風險對投資環境的影響。陸如泉等(2009)認為中國石油企業的不確定因素是全球經濟發展、中國經濟發展、國際油價水平和世界主要油氣資源國的投資環境。蔡峰等(2011)墨西哥灣油氣資源投資環境中的法律法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