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保險行業如何運用大數據“從0到1”

保險行業如何運用大數據“從0到1”

保險行業如何運用大數據“從0到1”

眾所周知,保險行業正處於技術驅動變革的階段。以互聯網、移動社交網絡、雲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在加速保險業的日常運營。?

“在所有新技術中,大數據對保險行業的影響是最具顛覆性的。”波士頓咨詢公司和中保協聯合發布的《互聯網加時代·大數據改善與中國保險業改革》指出,壹方面,大數據分析將“改善”傳統保險業的日常運營,這種影響體現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主要集中在風險評估和定價、交叉銷售、客戶流失管理、理賠欺詐檢測以及理賠預防和緩解等方面;另壹方面,大數據和互聯網也將“顛覆”傳統的保險業務邊界和商業模式,如基於使用的保險(UBI)和基於平臺的生態系統,並帶來大量的跨界競爭和顛覆場景。?

事實上,大數據對保險價值鏈的影響體現在方方面面。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研究,最重要的“改善效應”發生在五個環節,即風險評估和定價、交叉銷售、客戶流失管理、理賠欺詐檢測以及理賠預防和緩解。?

在風險評估和定價方面,大數據時代,對風險特征的描述大大豐富,數據資源的獲取將變得更加便捷。在車險領域,保險公司除了獲取車型數據、車輛零整比數據、二手車數據,還利用車載傳感設備采集駕駛員行為風險,開發UBI車險;在壽險領域,保險公司可以監測人體健康(運動、睡眠、心跳等。)通過使用可穿戴設備進行實時監測,彌補了生命表洞察人體健康狀況和細分群體生死概率能力的不足。?

值得壹提的是,對來自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非結構化數據的分析,有助於識別消費者的潛在風險。例如,美國ZestFinance通過分析超過654.38+0萬的貸款申請人互聯網數據,為銀行貸款、信用卡和保險提供高質量的擔保評估,使違約率比行業平均水平低60%左右。中國平安相關負責人近日透露,未來其前海征信將聯手保險機構,幫助識別投保人的潛在風險,從而精準定價,識別欺詐行為。?

對於最大化客戶價值和促進業務協作的最重要手段,交叉銷售也可以在大數據時代得到改善。鑒於只有對客戶進行細分和了解,準確了解其關鍵需求,才能大大提高交叉銷售的準確性。波士頓咨詢公司認為,保險公司需要構建分析型客戶關系管理平臺,統壹管理客戶數據,建立客戶分析模型,發揮* * *享受化、集約化的優勢,避免專業公司各自為戰。對於業務結構不均衡的集團,更適合強勢業務帶動弱勢業務發展。如果可以跨法人實體享受客戶資源,至少可以挖掘10%~20%的潛在市場價值。?

此外,借助大數據,保險公司可以顯著提高反欺詐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大數據模型可以自動識別可能的欺詐模式、索賠人的潛在欺詐行為和索賠中可能的欺詐網絡。同時,要保證數據資源,數據越完整、越多樣,就越有可能通過復雜的算法和分析識別出可能的欺詐行為。必要的數據包括理賠歷史、保單信息、其他保險公司的數據、醫保數據、意外統計、信用記錄、犯罪記錄、社交網絡數據等等。?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保險公司非常重視大數據的應用,但正如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近日在公司半年度溝通會上所說,“不是每個人都有大數據,包括互聯網公司在內的99%的公司只有信息,不能說是大數據”。?

馬明哲坦言,在互聯網上判斷壹個人的全貌,必須掌握3600個不同因素的數據。雖然中國平安有20多家金融公司,擁有7億多用戶的多維度信息和數據,包括上百種因素,但這只是冰山壹角。所謂大數據,必須是數量和頻率足夠大,多樣,用戶的消費數據,社交數據,日常行為數據等。,並且可以智能互聯,動態分析,否則只是部分數據。?

在波士頓咨詢調研的保險公司中,63%的車險公司開展了車聯網的應用,16%開展了平臺生態系統的實踐。波士頓咨詢公司指出,與歐美市場相比,在中國推廣UBI車險似乎有些“尷尬”。考慮到國內車險整體利潤堪憂,如果以更有利的價值為出發點,很可能造成更大程度的行業損失。除非保險公司能夠利用車聯網更好地選擇風險,識別理賠欺詐,提供增值服務,否則會在綜合成本率和客戶滿意度上追求質量提升。?

對於目前可穿戴設備在健康保險中的應用,國內保險公司普遍持觀望態度。雖然他們認為可穿戴設備未來發展潛力巨大,但存在巨大的法律和倫理風險,急需進壹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因此,相比人體健康數據,保險公司更傾向於從醫療和體檢機構獲取電子病例,用於理賠關聯和產品定價。?

不過,目前保險公司看好垂直平臺生態系統,認為在互聯網時代,保險公司勢必會與各行各業開展多項合作,提供壹攬子服務,* * *將打造數字保險的平臺生態系統。對此,波士頓咨詢公司建議,目前生態圈建設難度大,周期長,涉及商業模式改進、資源整合等諸多問題,保險公司仍需勇於投入,保持耐心。

以上是邊肖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在保險行業的應用如何“從0到1”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註全球常春藤分享更多幹貨。

  • 上一篇:虛假招聘違法嗎?
  • 下一篇:中國如何應對綠色壁壘?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