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造紙的起源

造紙的起源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公元105年,東漢蔡倫開創造紙術的輝煌業績早已載入史冊。它為推動人類歷史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也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驕傲。

第壹,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中國有紙嗎?其他國家有紙嗎?(指用於書寫的紙)歐洲羊皮紙。埃及紙莎草紙算紙嗎?這些問題在歷史上都有爭論。唐宋時期,解放初期。在20世紀70年代,專家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今天,作為造紙工作者,我也對上述爭論的焦點和內容發表壹下粗淺的看法。我不是學歷史的,對壹些古文理解不深。請同誌們出謀劃策,我們可以壹起討論。今天,我的發言只作為討論的題目。

第壹個論點是:

唐宋時期,筆墨學者對蔡倫發明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北京圖書館負魯的紙品查找,“百江學海”(書破)“紙和筆不是始於孟田、蔡倫...再比如蔡倫是後漢的人,前漢的外戚說Hehoof是壹張小紙,紙字在前漢就已經有了,大概不是始於蔡倫。然而,蔡萌在過去生活中的精細工作意味著紙和筆的開始。”在《四書》第四卷中,翰林學士寫了第三篇文章:“漢代的紙,到何時,已經簡化,但還不通用。蔡倫用樹皮、漁網時,認為秦神之紙善用其功用,自然被世人稱為蔡侯之紙。”

據說紙的字是絮狀的,字是從系裏壓出來的。古人在絲綢上寫字,所以他們像切絮壹樣切邊。

.....老派者,用帛按書長裁之,以竹筒代之。

魚雨·雲表·米芾有3萬多件布和紙張,還有400件書是不準寫的。

廣義上的壹般...古代用藤紙,範寧教雲,自制紙不能作文書。

【袁漢卿教授對藤紙有考證,寫於隋代於世南(公元558-638年)。其中引用了晉代人物範寧(公元339 ~ 401)。自制的紙不能用作文件,所以用藤紙代替。

宋書也偶爾提到藤紙的重要地位,竹子已經取代了藤。

這些宋代文人提出的問題,我們是通過看其他資料來思考的。

1,Heti-thin小紙,屬於絲綢之類的。絮凝留下碎絲,交織在壹起。稱重紙。(北京造紙公司的劉錫功先生用絲臼抄過紙。經測試,其紙張有壹定的強度,顯微鏡觀察,單纖維,有內部掃帚現象)

給趙吃的第二粒皰疹丸。

2.紙帛、帛、帛貴,簡約不方便人。居延篝火中發現了2000多枚竹簡,其中包括壹封由皇宮寄給邊寨的信。

王明:《蔡倫與中國造紙術的發明》壹文提出“絲不能算作紙,而是用經緯編織而成”。

3、藤紙——晉代開始生產藤紙,質量較好,嘉泰會喬治所著《耍枝藤紙》名稱最老,其次是苔紙,這是世界上唯壹的竹紙,宋代竹紙已取代藤。蔡倫發明紙的最大特點是植物纖維、蹄和紙都是絲。

第二個論點是:

解放初期,壹些教授學者對蔡倫發明紙有不同看法。張先生認為:“蔡倫是造紙新技術的發明者,是偉大的技術革新家,蔡倫是受勞動人民造紙經驗積累的啟發。我們反對貶低蔡倫在科學文化史上的偉大貢獻,但也反對誇大其個人作用的唯心主義的資產階級觀點。”

周壹良先生認為:“蔡倫不是紙的發明者”,而是壹個重要的改進者。

袁漢卿先生認為。“蔡倫是造紙術的革新者,不是發明家。西漢時,中國的勞動人民發明了紙。起初是用動物纖維制成的絲,後來逐漸采用植物纖維制成的麻和麻織物,而樹皮和破布逐漸被用作原料。發展到東漢時,註重工藝制造的官宮蔡倫總結了民間造紙的經驗,提出了壹些技術改進,加速了造紙業的發展。”

北京大師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的同誌認為,“在新疆羅布卓爾西漢烽火臺亭出土了壹張質地比較粗糙的紙,被認為是90年代的遺物”。

張秀明先生認為:“蔡倫壹期以紙命名,壹種是抽絲遺留下來的薄薄的絲纖維,古人稱之為‘方絮叫紙’。壹個是後漢的蔡倫說用絹寫字叫紙,但這兩種紙和蔡侯用的紙有本質區別。

我不認同蔡倫是紙的發明者,大概是根據古籍中的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三夫舊事,說明漢武帝晚年的時候,江充攻打魏王。因為魏王鼻子高,江充在見武帝時,教魏王“用紙捂鼻子”。紙是什麽樣的紙?

其次,漢昭帝的夫人顏師古通過《昭妃傳》,引用漢應召的話說:“何夫,薄紙也”。這是公元前12年現存紙張的記錄。紙是什麽樣的紙?

第三,“光武帝戰車、車夫皆在洛陽,載素、竹簡、紙經二千二百元”是後漢應劭中的習俗。素絹,簡就是竹片或者木片,紙是什麽紙?

第四,後漢開國元年,張皇帝讓賈逵選春秋公羊傳顏氏、顏氏學派才子二十人,教他們左氏傳簡、傳紙、傳經。紙是什麽紙?

第五,袁弘在《後漢書》中記載他是在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鄧皇後,在這些家庭18歲時,提供紙張和墨水。紙是什麽樣的紙?

王明先生關於蔡倫和中國造紙術發明的文章認為,這幾種紙不是“絲”或“植物紙”,而是壹種絮紙。

我同意王明先生的觀點,這些種類是“柳絮”。它基於:

理由壹:許慎說,有紙字含義的紙是絮紙,是用浮漿、膠粘而成的。

理由二:鄧皇後的論文是2002年出的,比蔡倫的論文早三年。如果蔡倫之前有三年的植物紙,蔡倫給何棣獻紙就沒有意義了。況且鄧皇後在宮裏,也是頭面人物之壹。蔡倫的紙獻是假的,會犯欺騙妳的罪。

原因三:群集法在戰國時期的莊子逍遙篇中已有記載。漢末傅煜的通俗文章說:“方絨為紙”,正說明了原來的紙是模仿翻絨法而成的。

理由四:王充(公元27 ~ 97年)在《論衡》壹書中指出“竹簡,破家,筆墨痕跡寫,大者為經,小者為傳”。

如果有紙,他為什麽在竹子上寫字?

“東方朔寫了三千封信,太史公司馬遷退隱寫了壹本書,是西藏名山。”

“劉向校對書籍,先以竹書,以平實記其名”等等。如果有紙,他們為什麽要在竹、絲、帛上寫字?

理由五:(公元107 ~ 124)劉真(東觀漢紀)卷二十《蔡倫...天資聰穎,忠厚謹慎,每次去休息,都閉門不客,自曝田地,做出經典作品,用樹皮、布匹、漁網造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皇帝能力不錯,不需要。天下鹹稱蔡侯紙。

(《後漢書》卷七十八《百官列傳》蔡倫字仲晶,桂陽人也。從永平末年(公元75年)到石公殿,建宮之初(公元76-86年),小黃門和何即位(公元89年)的事經常流傳。他才華橫溢,兢兢業業...每次休息,他都要關上門,把自己暴露在田間。後來,它被方上訂購了。永和九年(公元97年)監制為秘劍和各種器械,精美密集,為後世之法。自古以來,書和事跡多以竹簡為書,用帛之人稱之為紙。又貴又簡單,對人不方便。倫乃是用樹皮、麻頭、布、漁網當紙來完成的。元興元年奏時,皇帝善其能事,故稱蔡侯紙。(後張德俊指出,《漢書·東觀誌》所載蔡倫造紙的原話,載於清修《四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上獲得的匯編,糾正了當時的錯誤)。

理由六:雖然蠶絲和絮紙的原料都是蠶繭,但是蠶絲和絮紙是蠶絲做的,絮紙是絮做的。蠶絲和絮紙是兩回事,編織和制作也是不同的方法,所以蠶絲和絮紙不能混為壹談。

有人懷疑它不能做成紙,這壹點已經被劉錫公先生用事實反駁了(已經有壹定實力做成紙了)。

我們認為: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民間有壹種說法,絮有絲綿和麻絮兩種,絲綿已經被論證過了。雖然沒有關於麻纖維的文字記載,但扶風和居延篝火出土的“薄片”應該屬於絮紙的壹種,但用途不清楚,薄片上也沒有文字,有待繼續發掘後討論。

爭論的另壹個焦點,這些老先生們都承認蔡倫的偉大貢獻,卻不承認他是壹個發明家。他們主要認為他面前有壹張紙。這個問題留待下面回答。

爭論的第三個焦點是官員不能發明創造。我們查閱了科學家的傳記。古史留名的科學家,都與“官”字有關,如都江堰的領導人李冰父子。解放後,四川人民為紀念他們,在都江堰修建了二王廟。李冰當時是秦朝的太守。這次爭議的另壹個原因是1957發現了灞橋紙。我們已經把灞橋紙當“坐墊”了,這裏不討論了。

第三個論點:

這種論調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是考古不斷挖掘的結果。西漢時期的古墓、窯址、垃圾堆中出現了壹些“古紙品”。這壹次,造紙行業的壹些同誌參加了辯論。

古代紙張的發掘時間是:

1和1976年,甘肅居延漢代遺址出土了兩張古紙(壹大壹小)。據考古學家考證,這兩張紙分別早於蔡倫150年和100年左右。

2、1979 5月13北京日報、文匯報。《光明日報》和《文物》第九期報道“陜西扶風縣文物部門在壹座西漢窯中發現三張古紙,放在壹個青銅泡中作為漆器上的裝飾品,認為可能是宣帝時間(公元73 ~ 49年)”。也早於蔡倫在150 ~ 170年提出的論文。

3.1979年期間,由甘肅博物館和敦煌文化中心組成的漢代長城調查隊,在馬泉灣發掘了漢代烽火遺址,包括麻紙殘片五張和八張,同時出土了長32 * 20cm的竹簡(主要是木簡)1200余枚。

4.1989文物第二期報告,“1986年3月,甘肅省天水市小隴山林業局黨川林場工人在放馬灘護林站建房時,發現古墓100余座。當年發掘墓葬14座,可根據墓內器物和文字進行斷代。主要從陶器和漆器的特征來看,與秦墓不同,但與雲夢、陜西、湖北的早期漢墓非常接近。因此確定為西漢初年的墓葬。據悉,出土的紙質地圖位於棺材中死者的胸部。死者骨架未找到,埋葬性別不明。殘紙長5.6*2.6cm。紙薄而軟,出土時只剩下不規則的碎片。出土時是黃色的。山川道路的畫法是用細墨殘條繪制,畫法接近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圖。

這四件加上五件出土文物“灞橋紙”* * *,前四樣我們倆都分析研究過了,這裏只提分析結論。

灞橋紙——是銅鏡下的坐墊。

居延和扶風紙——已經有了紙的雛形。

馬泉灣紙業-我們認為日期有待商榷。從紙張質量來看,頗有唐代的紙張質量。

方馬潭紙質地圖——我們沒有研究過,去故宮看過展品,帶了固體顯微鏡。初步觀察結果表明:

(1)地圖大小為5.6*2.6cm,由3 ~ 4塊不同厚度的碎片拼接而成。

(2)紙張正反兩面都有顆粒狀物質(夾在玻璃片中間觀察)。是塗、貼、滲還需要進壹步分析。

(3)紙圖上沒有任何標記表明屬於西漢。標簽旁無

文本描述。(秦代六木圖標有文字)。

(4)有壹條線畫得很直。用什麽筆畫來驗證?

20世紀70年代,我們為江蘇省博物館分析了古代紙張樣本。南京永利寧廠擴建時,發掘了壹座西漢古墓。經過對樣品的觀察,發現樣品中有磨過的木漿,這是19世紀以後的圖案,與西漢墓葬無關。但它是從西漢古墓中挖掘出來的。

經過古代論文的分析,我們寫了壹篇文章,連同測試結果,發表在光明日報6月1979 165438+10月16。此後,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造紙家發表了超過65,438+000篇文章,我們的觀點被大多數專家學者,甚至壹些外國古代紙張研究者所接受(迄今已有西德、英國、瑞典、韓國和西班牙的代表團訪問過我們)。

(5)懸簧出土紙

1992 65438+10月5日,上海《文匯報》和《中國文物報》同時發表文章,報道了敦煌漢代杭權甲遺址出土文物10.000余件,西漢麻紙20余張。四本書有文字,其中壹本有27個單詞。報紙上說是西漢宣帝、元帝時期的“紙”,西漢中期文化層出土。研究文字的學者研究了字體和內容,認為這不是西漢的紙,而是魏晉南北朝的遺物。

(6)2006敦煌“殘頁”:有漢字的紙。

敦煌博物館館長付立成告訴記者:“壹張寫有漢字的棕色亞麻紙,約10平方厘米,長32厘米,寬20厘米。碎片上的字工整美觀,可以辨認出有20多個字。這張有文字的麻紙是漢武帝劉驁隋的,是漢初壹年的文章。比蔡厚紙早113年。這說明中國早在西漢就已經制造麻紙,並用於書寫。劉館長還說,“受甘肅省博物館委托,經文物專家鑒定,結果表明,古代殘紙的制作工藝為:棉絮-剪毛-打漿-烘幹-在粗竹簾上抄形-烘幹-塗布——”作者明確表示,紙張是雙面塗布的。據史書記載,“左博首創紙加工技術”,應在漢靈帝時代(作者註:漢靈帝168-188),蔡之後,生於山東東萊(今葉縣)。

第二,我們來說說什麽是發明?

1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說:“任何壹個人突然有驚人的發現都不符合事物的本質。科學是壹步壹步發展的,每個人都依賴於前人的工作...科學家靠的不是單個人的思想,而是幾千萬人聚集起來的集體智慧。”

牛頓說,“他的發現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結果”。

蒸汽機是瓦特發明的,瓦特在諾克曼的基礎上研究改進了十年。從而在設計結構和性能上創造了壹種全新的蒸汽機,主要是將原來的直線運動變為旋轉運動,提高了機械性能和有效性。沒有各種雛形的蒸汽機作為先驅,瓦特的發明也是非常困難的。

2.什麽是發明?摘自(發明獎條例)

(1)前無古人(2)先進(3)經實踐證明適用。

用這三個法則來衡量蔡倫,用植物纖維造紙是史無前例的,造紙技術是先進的。《晉書》考證“蔡倫發明了銼、搗、抄等壹整套植物纖維造紙技術,始於東漢蔡倫”。蔡倫制造的紙在當時不僅適用。1800年後的今天,手工造紙已經被機器取代。但是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基本過程和原理並沒有改變。所以,紙的雛形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蔡倫完成了造紙術的發明,這是歷史的客觀存在。不僅在中國的歷史文獻中,而且在國際文化界也早已有了定論。我們要尊重歷史,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在沒有獲得確切的考古實物、科學的鑒定和可靠的歷史文獻之前,決不能妄加貶低《蔡倫》和貿然修改。

三、通過近幾年的爭議,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肯定。

105年,蔡倫在東漢都城洛陽總結前人的經驗,發明了紙。他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做原料。中國古代書籍《天工吳凱》中記載了制造竹紙的方法。步驟如下:1。把竹筍切下來,放在池塘裏,浸泡100天左右,洗去竹子的青皮。2.把泡好的竹子放進“魯”桶裏,用石灰煮八天八夜。3.取出煮熟的竹子,放入石臼中,用石雕制成泥狀。4.將搗碎的竹料倒入水槽中,用竹簾在水中擺動,直到竹料變成薄薄的壹層附著在竹簾上。5.把竹簾翻過來,讓濕紙落在木板上堆積成千上萬張,再用木板壓,擠出大量水分。6.用土坯磚砌墻,烤幹紙。幹了以後,揭開蓋子就可以上桌了。

從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初的兩千年間,中國的造紙術壹直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在古代,它為世界各國提供了造紙技術、設備和加工的完整技術體系。現代機器造紙工業的所有主要技術環節,都可以在中國古代造紙術的原始發展形態中找到。世界各國沿中國傳統方法造紙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 上一篇:洪雅這些美麗的景點值得壹遊。
  • 下一篇:職業病宣傳活動總結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