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環境保護目標
根據2000年中國環境保護規劃綱要,到20世紀末,環境汙染問題得到徹底控制,壹大批城市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自然環境持續惡化的狀況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實現良性循環。同時也對我國城市環境保護提出了以下目標:根據城市的性質和功能,劃分若幹功能區,並嚴格按照功能區的要求進行布局和建設。嚴禁在人口密集區、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和城市上風區建設汙染工廠,已建的要迅速調整搬遷;控制大氣汙染,應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和區域綜合整治,防止揚塵;城市水環境保護的重點是飲用水源和風景水面。城市汙水要充分利用水體自凈能力,發展中水技術,合理利用土地處理系統,因地制宜合理建設不同形式和等級的汙水處理廠;有必要實施回收固體廢物的政策。
以上內容基本上是2000年前後中國的環保政策和要求,無疑應該是中國城市化道路中的環保重點。然而,僅僅這幾點是不夠的。進入21世紀後,中國城市化道路的環境問題還必須考慮到城市交通帶來的城市噪聲、道路交通安全等壹系列新問題,以及建築工地的粉塵汙染、噪聲汙染等。很多地方在拓寬城市框架的過程中,盲目追求寬馬路、大廣場,不合理地占用了有限的土地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的增加,我國鄉鎮企業的興起和發展,地區間橫向經濟合作的日益密切,勢必形成以特大城市或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外圍,農村城鎮為腹地的城市帶或城市群經濟帶。這些經濟區(城市群或帶)的形成,不僅會縮小城鄉差別,還會縮小城鎮之間的隔離帶,隨之而來的城市與城市、城市與城鎮、城鎮與城鎮之間的交叉汙染會更加嚴重,使得區域環境汙染問題凸顯,這也是2000年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值得關註的重大環境問題。
中國城市環境狀況
中國城市整體環境狀況堪憂,加上管理不善,有繼續惡化的趨勢。鑒於中國的經濟基礎主要在城市,城市又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等諸多因素,自然要把城市作為環境保護的重點。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普遍經濟較為發達,環境汙染相對嚴重,但環境管理和技術實力較強,資金充裕,控制汙染的能力略強;中部地區大中城市已被嚴重汙染,如能源、原材料的開發利用,必然產生許多新的汙染源;總的來說,西部地區除了部分城市汙染較重外,並不突出。但是,這壹地區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有些已經遭到了壹定程度的破壞。如果不引起足夠的重視,將會影響戰略經濟中心向西部轉移的政策和西部大開發的進程。
隨著由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東北經濟區、黃渤海經濟區和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基地組成的國家壹級經濟區網絡,由省會城市、若幹港口和主要城市組成的二級經濟區網絡,以及由省轄市組成的三級經濟區網絡的形成和發展,全國經濟布局形成了東、中、西三帶,而長江黃金水道橫貫東、中、西三帶。長江水質也是制約沿江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長江沿岸的特大城市、大城市和所有中小城市的河段都受到了嚴重汙染,尤其是長三角周邊的城市河段。如果我們不給予應有的重視,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必須加強管理,加快長江沿岸經濟區、城市群和帶環境汙染的城市汙水場建設。
城市化的生態環境問題
中國城市化已經進入快速發展和矛盾凸顯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六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這對中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和逐步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許多城市,環境汙染問題十分突出,生態和環境服務功能普遍下降。發達國家近百年不同發展階段的生態環境問題,集中體現在中國近20年經濟快速發展中,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空氣汙染嚴重威脅人類健康。據統計,在113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城市中,有66.2%的城市和73.9%的居民生活在空氣質量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條件下。空氣汙染也導致日益嚴重的霧霾現象,在華北、中原、華南、華東的很多地區,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市,經常發生。這些現象不僅與城市區域之間的交叉汙染有關,也與城市大規模的土木工程有關。
二是河流、湖泊和近海水域有機物汙染嚴重。大多數湖泊氮、磷含量嚴重超標;赤潮頻繁發生在沿海水域;流經城市的河流90%被汙染,影響了城市的飲用水安全。這些都與鄉鎮企業遍地開花有關,比如壹些造紙廠的廢水不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流。
三是固體廢棄物快速增加,無害化處理率低。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累計儲存量已達60億噸,並以年均4.8%的速度遞增,導致近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包圍。2002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到15%。數以千計的垃圾填埋場,近90%是簡單堆放,容易導致水汙染、水質退化、土壤汙染等壹系列問題。
四是有毒有害汙染物的危害日益突出。在壹些河流、湖泊和土壤中檢測到了數十種有毒有害汙染物,其中二惡英類化合物被公認為毒性最大,已沈澱在水環境和土壤中,並可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類健康。壹些沿海城市進口的“洋垃圾”、“電子洋垃圾”中也隱藏著許多有毒有害物質。
第五,典型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交通擁堵、停車難、交通事故眾多、汽車尾氣和噪音汙染嚴重。壹些大城市的交通擁堵日益加劇,城市中心區的出行速度僅為每小時20公裏左右,嚴重制約了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於城市交通結構失衡,混合交通矛盾出現,城市道路系統資源利用不合理。城市交通結構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導和合理的整改,呈現出向汽車和摩托車交通方式的演變,加劇了道路資源的浪費和交通擁堵,同時也使得汽車尾氣和噪聲汙染呈上升趨勢。而且城市道路系統設計不合理,導致道路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城市停車設施供需矛盾加劇。在發達國家,平均每輛車的停車位數量為1.2 ~ 1.5個才能滿足需求。在中國,100輛車只有不到35個停車位,所以路內停車現象嚴重。在公共交通中,軌道交通滯後於城市的發展,大部分城市僅靠地面機動車交通已無法承受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由於城市土地資源有限,可供道路交通使用的土地緊缺,擴建難度很大。未來幾年,高強度、高密度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將繼續維持,由此產生的交通需求將進壹步加劇交通供需矛盾。因此,需要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加快大城市軌道交通建設。
六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天天挖溝”現象。現代城市的道路下埋著很多管線。壹旦出現問題,道路就被“砍”,挖,填,造成了“天天挖溝”的現象。老百姓形象的把這種路叫做“拉鏈公路”。這種“天天挖溝”的現象,不僅增加了維護成本,還影響了市容,給市民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近日,中國工程院錢七虎院士在“全國人防科研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建設地下城市管線公共隧道的設想,或許能很好地解決這壹問題。利用壹個公共的地下隧道,水管、汙水管、電纜等線路全部集中在壹起,既能節約成本,易於維護,又能讓市民少受打擾,減少城市交通擁堵。第七,依托“人防”設施的合理開發,開發現有地下空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比如建設地下停車場,發展地下交通,可以解決地面人車混雜的問題,減少交通事故,提高地面速度,減輕市中心交通擁堵的壓力。還可以利用地下空間建立汙水處理系統,消除汙水處理過程中散發的異味,最大限度減少汙染。錢七虎院士還建議,在繁華的城區,將壹些噪聲大、汙染嚴重的設施和企業搬到地下,如酒吧、KTV等深夜擾民行業集中在地下建築,而壹些文化設施如展覽館、科技館、博物館等留在地上,壹來方便市民,二來營造整個城市的歷史文化氛圍,使城市環境建設更具特色。
第八是城市環境安全。中國的城市環境防災減災體系仍然十分脆弱,跟不上城市化的步伐,使得城市環境安全面臨嚴峻挑戰。颶風(臺風)、地震、洪水、火災、地面沈降、放射性擴散、突發和傳染性疾病等災害都會威脅城市環境的安全。其中,電力、通信、燃氣、熱力、給排水等城市交通和“生命線工程”保障系統更為脆弱,容易產生停電、停水、燃氣管道破裂、疫情蔓延、交通受阻等多種災害的連鎖反應。比如北方大雪,南方暴雨,經常造成城市交通堵塞或者洪水;大城市的大型建築、道路施工損壞水、氣、熱等公共管線;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電力系統經常過載,因此不得不采取斷電等緊急措施。此外,在壹些城市食品(糧食、蔬菜和水果)中,化肥和農藥的用量往往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這些食品安全隱患也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問題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劉德培院士等認為,重視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構建生命支持系統迫在眉睫。道路交通安全實際上是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重大利益之壹。自65438年至0896年倫敦發生世界首例致命機動車事故以來,全球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已超過3500萬。僅2000年中期,全球道路交通事故死亡654.38+20萬人,致殘5000多萬人,總體損失超過任何自然災害。中國是世界道路交通事故高發區,死亡人數連續十多年居高不下。2002年死亡人數高達654.38+0.09萬,近年略有下降。2005年死亡人數仍近9.9萬人,平均每天死亡約270人,占全國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的77%。但畢竟交通事故還是人為的,本該避免的。道路交通事故也會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應引起高度關註。
國外壹些城市的交通經驗表明,汽車保有量規模與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有壹定關系,但汽車多並不意味著事故死亡人數多。必須指出的是,萬車事故死亡人數與經濟發展水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事故受害者救治水平密切相關。例如,在美國、日本和西歐等發達國家,近幾十年來,由於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道路交通管理,提高事故受傷人員的救治水平,道路安全水平得到提高,事故死亡人數大幅下降。目前,這些發達國家的機動車數量約占世界的70%,而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僅占世界的15%。2005年中國每萬輛車死亡率為7.6,2003年美國為1.7,德國為1.37。因此,只要采取有效措施,交通事故和死亡是可以減少的。
中國進入21世紀以來,城市機動車數量迅速增加,未來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壹趨勢將長期保持。因此,必須采取強有力的交通管理措施,避免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及時救治受傷人員,這就要求加快我國道路交通安全與生命支持系統的建設,並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使之適合我國國情。應該說交通事故總是有壹定概率的,但是交通事故中的大量傷亡是可以事前和事後預防的。通過建立強大高效的道路交通安全體系,並在實際工作中按照“零死亡率”的目標嚴格要求和執行,機動車保有量壹定會迅速增加,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也會大大提高。
總之,城市化是壹項極其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幾乎所有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相同的研究對象,需要長期的跟蹤和持續深入的研究。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符合中國國情的多元化、可持續發展道路,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采取適度的發展速度,在引導和控制下進行。同時,要充分考慮人口、資源、環境容量和條件,把建設“節約型城市”、“緊湊型城市”、“和諧宜居城市”、“環境友好型城市”作為我國城市發展的基本目標。努力促進能源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及其恢復和改善,努力建設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