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末,中國終於成功加入世貿組織,這標誌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中國將進壹步融入全球經濟壹體化的浪潮。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無疑將對中國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為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帶來機遇,但也將帶來巨大的挑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將對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壹系列影響。經過20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但也要看到,隨著已經發生和即將發生的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社會利益關系更加復雜,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各種矛盾在壹些情況下會集中出現,可能會爆發甚至帶來動蕩和不安。中國社會正在經歷壹個重要而關鍵的轉型期。應該說,“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符合民意和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要求。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大學畢業的知識分子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和作用。“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促進國民經濟進步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離不開大學教育。社會主義高校培養了多少跨世紀的高素質人才和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直接關系到我國生產力能否快速發展,關系到社會主義三個文明能否健康和諧發展,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否真正建成。顯然,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校不僅要培養高科技精英,還要培養大量掌握科學技術的普通勞動者。目前,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逐漸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高校逐年擴招充分說明了這壹點。我國“十五”計劃規定,到2005年,我國適齡青年入學率要達到%,即高等教育大眾化入學率15-50%的臨界點。Ill(P 1-6)高等教育普及後,更多的年輕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是,為了把這些青年培養成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有著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二、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正確的思想意識。
1,加強和改進主流政治思想引導。
用科學的思想和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使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信心和責任感。在各種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時代,社會主義高校要想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接班人,就需要用主流意識形態和科學的思想理論來引導大學生。毫無疑問,社會主義、生產主義思想應該成為主流意識,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應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三個代表”作為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下,也必須宣傳和深化大學生教育。大力開展“三個代表”理論“三進”工作,根據時代發展的特點和大學生成長的內在要求,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據信息網絡時代提供的技術優勢和經濟全球化的要求,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動搖“兩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在此基礎上,我們應采用各種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使當代大學生真正理解並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萬芳資料的精神支柱和航標。
2.培養正確的思想意識。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進行的。當代大學生需要培養適應經濟全球化形勢的正確思想觀念,才能真正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生力軍。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1)民族意識和國際意識
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主要靠我們自己的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文化,增強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大學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意識和信心。我們有輝煌的過去,但也必須正視嚴峻的現實。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堅持認識堅持艱苦奮鬥的重要性,關鍵是要認清我國的基本國情”[21]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還沒有最終解決。在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的歷史進程中,貧富差距擴大,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調整不合理等經濟問題引發了壹系列社會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存在許多不穩定因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需要和諧的社會環境。加強大學生基本國情教育,引導他們樹立艱苦奮鬥的思想,培養他們的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思想。當涉及到自己的國家利益時,他們能夠堅決捍衛自己的國家權益。在現實生活中,他們能夠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從愛國主義立場出發,強化國貨意識,更多地消費和使用自己民族企業的產品,支持和幫助自己民族企業的發展,壯大民族經濟。從集體主義出發,自覺抵制西方自由化思潮,崇拜西方極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在集體中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和能力,進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強化民族意識,加強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並不要求弱化國際意識,閉關鎖國,盲目排外。全球化的世界經濟和文化需要中國,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壯大也需要中國。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面向世界。在加強基本國情教育的同時,還要加強國際經濟形勢與對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在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侵蝕的同時,要吸收西方文化思想的精華;在抵制西方政治霸權的同時,也可以借鑒西方民主政治法制建設、和諧社會和社區建設的經驗。強化民族意識,讓當代大學生在國際環境中立足,不迷失方向;當代大學生只有增強國際意識,才能以開放的姿態迎接未來,兼收並蓄,促進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競爭與合作意識
入世後,中國的經濟發展必須與國際接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將十分激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人,甚至同壹行業的同壹種人,也是充滿競爭的。新世紀的競爭異常激烈和殘酷。市場經濟下的競爭遵循“優勝劣汰”的規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使他們在未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在國內外經濟競爭中成為強者。隨著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當代企業要想在世界經濟競爭的大潮中取勝,在競爭中謀求發展,就需要大量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加入。高校肩負著為新世紀企業培養人才的重任。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把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壹種教學理念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和諧社會應該是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也提出“激發”四個“創造”。那就是激發各行業人們的創造力,堅決破除各種障礙,使壹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提倡競爭並不意味著處處對抗,而是鬥爭。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雖然競爭激烈,但競爭並不完全意味著妳死我活,兩敗俱傷。相反,事物矛盾的多樣性決定了在競爭的基礎上有合作也有存在。世界上壹些大型的經濟項目,尖端的科技產品和計劃,人類社會在追求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環境汙染,都需要所有國家和民族的共同努力來解決。我們提倡的競爭不是對抗性競爭,而是合作性競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註意培養學生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的意識。弘揚校園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形成平等友愛的和諧人際環境。培養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也要求他們有兩個觀念;民主法制觀念和誠實守信的思想道德觀念。競賽必須在規範、有序、公平、公正的環境中,在市場經濟要在法制軌道上運行的前提下進行,增強學生的法律知識,使學生具有民主法制觀念。只有在未來的競爭中,他們才會履行自己的義務,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自覺抵制違法違規競爭。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21世紀經濟活動中應遵守的信用準則。誠實守信是人們相互合作的基本條件。只有加強大學生“誠實守信”的思想道德觀念,使他們樹立正確的競爭與合作意識,我們的社會才能真正和諧。
第三,構建和諧校園環境,培養和諧理念。
大學生畢業後將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建設者。為學生營造壹個和諧的校園環境,培養和諧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強校園環境建設,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校園環境對學生思想的影響不容忽視。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不同高校應在經濟能力範圍內加大資金投入,改善校園內部硬件設施,如美化校容;合理布局有特色的校園建築;增加文化設施,改善師生的生活和飲食條件,擴大通訊和網絡服務等。,為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奠定物質基礎。大學管理在構建和諧校園環境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園管理不斷加強,管理制度不斷完善,使住校師生的學習生活能夠平穩有序地進行。如上所述,在我國加入WTO的背景下,大量高校擴大招生,高等教育領域進壹步開放,學生的素質和質量發生了很大變化,構建和諧校園環境要求我們深入研究新形勢下高校的運行規律,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在計劃經濟下,高校在某種程度上掌握著學生的“生殺大權”。以灌輸為主體的教育,以“管、控、壓”為主導的工作模式,可以保持高校運轉,但不壹定和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進壹步產業化,學生與學校的關系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高等教育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收費,學生為學校付費。很大程度上,學生和學校之間是壹種契約關系。學生出錢,學校就得讓學生受益。在改革開放發展到新階段的今天,民主、自由、公平、正義的理念已經被廣大學生所倡導和接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傳統的灌輸式觀念,粗暴的“控壓式”工作方式,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需要。高校要根據新形勢的需要和學校的特點,形成“校領導、政工負責、教師配合、學生參與”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來,特別是要變學生的被動教育為被動教育和主動參與相結合,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活潑好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不僅符合大學生的生理和個性特點,而且可以通過豐富的校園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品質和個性。校園文化是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載體。文明高雅的校園文化可以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道德品位。將思想教育融入娛樂活動中,使學生在審美欣賞和情感體驗的過程中接受潛意識和視覺教育,把枯燥、粗糙的思想變成有趣的精神體驗,使學生更願意接受,思想教育更有效,校園氛圍更輕松、活潑、和諧、自由。
2.建立健全校園安全保障體系,為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創造條件。
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使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得到照顧。高校實行收費制度後,部分大學生因家庭貧困而成為壹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當然,高校中的弱勢群體不僅包括經濟困難的學生,還包括其他問題的學生。學生生活的負擔和困難,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社會轉型期的各種劇變,改革開放帶來的意識形態領域各種思潮的激烈碰撞,都讓大學生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壹些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心理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這些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使得他們在壹定程度上加入到高校建立和完善校園安全體系的弱勢群體中。相對於貧困生來說,是幫助他們獲得經濟上的幫助,走出困境。校園保障體系不同於其他社會保障體系。目前助學貸款和資助貧困生是他們的主要內容,但他們幫助的貧困生畢竟有限,而且都是政府行為。在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吸引壹些有錢的企業或企業主捐款,建立助學基金,幫助貧困學生。貧困生雖然窮,但都年輕,有壹定的知識。學校成立了壹些勤工儉學機構,引導貧困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勤工儉學,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建立和完善作為保障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勤工儉學,不僅可以解決貧困學生的經濟問題,還可以在勞動過程中加強對貧困學生的思想教育,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艱苦奮鬥的思想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高校心理咨詢機構建設不容樂觀,學生心理問題的咨詢輔導相對滯後。部分高校缺乏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沒有引進專門的心理人才。心理咨詢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僅需要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專門機構、專門人才和政治工作者,還需要壹定的心理學知識。學生的心理問題往往與學生的思想問題交織在壹起,把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自我心理調適的教育,二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和諧校園更有利於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和正確政治信仰的培養。和諧校園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和諧校園中成長的學生更容易接受和諧的理念,培養和諧的思想,最終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生力軍。
適應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培養大學生和諧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