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必須把促進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與保障未來可持續發展統壹起來,積極承擔責任,自覺調整行為,努力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通過相互依存、相互補充,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最終在不破壞自然的情況下改造自然;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從而全面、長遠地為人類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逐步提高生活質量,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如何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實現三個轉變。
6.1發展理念的轉變
長期以來,人們把GDP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甚至唯壹評價指標,普遍認為GDP增長是片面追求發展,普遍認為用GDP增長來評價國家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相當壹部分人把GDP增長作為發展的目的和目標,這必然導致GDP高速增長掩蓋下的壹些缺陷,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不合理,城鄉、工農、東西部發展差距擴大,收入分配不公等。而且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長,掠奪性的資源開采和汙染嚴重的項目也要快速進行,導致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明確生產、生活、生態的關系和發展的根本目的。這個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包括人的生理、心理、文化和交往的需要。不能為了滿足物質需求而犧牲其他需求,不能為了GDP增長而損害環境和健康,削弱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能力。
6.2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片面追求GDP增長,壹般是以粗放再生產為主要增長方式,以固定資產投資增加為主要動力。目前我國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三次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企業效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不快,應該說與此有關。要優化結構,提高效率,從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兩高兩低”的傳統增長方式,轉變為“兩低兩高”的相反增長方式,就必須在發展的動力和手段上做好文章。
6.3人與自然關系的轉變
進入新世紀,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人與自然之間不是誰勝誰負的問題,而是和諧相處的問題。面對未來發展的沈重壓力,將“良好生態”納入文明發展之路,既體現了當代人的眼前利益,又關乎子孫後代的長遠利益,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
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求“全民都要有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和建設”。在經濟發展和生活富裕的同時,我們必須保護環境,包括控制環境汙染和改善環境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地球生態的完整性,確保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將發展保持在承載力範圍內,建設生態良好的小康社會。
7個例子
深圳作為壹座新城市,在過去的20年裏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史上的奇跡。在未來的發展中,深圳如何實現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決策者認識到,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很少有人知道,錦繡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歡樂谷等著名旅遊景點,曾經是深圳機場的最佳選址。在國家環保局的支持下,深圳市有關部門毅然“忍痛割愛”,放棄了這個投資相對經濟、易於施工的預選方案,確定了遠離市區、可持續發展空間巨大的黃田。黃田機場因其廣闊的可持續發展空間,被國家確定為四大國際貨運中轉機場。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深圳大部分外資項目“滿天星”的時候,“...>;& gt
中國開展創新驅動發展的意義何在?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於我國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增強發展長期動力具有戰略意義。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勞動力和資源環境的低成本優勢。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在全球的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與低成本優勢相比,技術創新具有難以模仿、附加值高的突出特點,由此建立的創新優勢持續時間長,競爭力強。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轉化,可以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於提高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科技創新具有乘數效應,不僅可以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還可以通過科技的滲透放大各種生產要素的生產力,提高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可以全面提高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效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於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長遠意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工業技術創新,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既能降低消耗和汙染,又能改變過度消耗資源和汙染環境的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競爭力。
“十三五”創新對中國發展有什麽意義?
“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了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和基本要求,是在非常關鍵時期指導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實現“十三五”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培育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快樂的發展理念,確保這場事關中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順利完成。
創新理念就是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使創新貫穿黨和國家全部工作,使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以創新為重點,形成推動創新的制度框架,塑造更加依靠創新、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發展。培育發展新動力,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拓展新的發展空間。-中國社會科學網
更多的政策解讀都是關於“政治和溝通”
創新對中國全面發展和進步的重大意義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尤其是科技和制度創新能極大地推動社會發展。
創新對中國全面發展進步的重大意義。
需求已經飽和。
自主創新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意義是什麽?5點細節
1,有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使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2.有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經濟良性循環。
3、有利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4.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加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份額。
5.改變外國對中國的看法,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6.更好地貫徹“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方針,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運用經濟生活的相關知識創新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麽重大意義?
①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規範市場秩序,培育有利於城市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②科學的宏觀調控,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完善相關政策法規,保護知識產權,優化創新環境;通過財政政策增加創新投資。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④企業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大創新投入,成為城市創新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