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法律社會學的內容結構

法律社會學的內容結構

法律規則無疑是重要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為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如羅斯福新政、裏根改革等。

然而,相關的壹點是,法律能重要到什麽程度?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有些法律改革不是很成功,甚至很不成功。有時相似的法律變化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比如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的比較。這種現象存在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也存在於同壹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時期。為什麽會這樣?是因為法律本身的好壞嗎?顯然,很難回答這個問題。

法律不是孤立的現象。法律社會學是研究社會基本條件對法律制度的影響。這是從宏觀角度對法律的研究,是法律社會學最重要的研究內容之壹,也是歐洲法律社會學的主要內容。比如熟人社會和陌生人社會的法律制度不可能壹樣。為什麽農村不容易法治?也許是社會生活環境的問題。我們發現很多復雜的法律制度都是按照陌生人社會,也就是現代商業社會來設計的。

此外,法社會學也從微觀角度進行研究,將法律的實施視為壹種社會博弈。壹部法律制定後,必然會引發人們的社會博弈,不可能要求人們完全無反應地依法行事。(“法必信”,這句話描述的狀態永遠無法完全達到。每個人都會對法律做出反應。

法律社會學是對法律形式主義的修正。法律形式主義雖然奠定了基石,但並不能解決大量的社會問題。比如最高法院關於“奸淫幼女罪”的司法解釋,如果僅僅從刑法理論的角度考慮,似乎沒有問題;但是壹旦投入社會,問題就出現了。例如,誰可能犯了這個罪?如果律師、法官、檢察官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會怎麽樣?舉證責任會怎麽樣,檢驗機關的資源配置會怎麽樣?希望這只是危言聳聽。(參見李肅的《壹個不公平的司法解釋》)

當然,法律社會學不能包治百病;但是,法律社會學可以看到社會條件、社會結構、政治結構甚至個人行為對法律的影響。

很多問題都可以納入法律社會學的研究領域,比如女權主義、同性戀、國際交往中不同社會的不同做法,比如對安樂死的態度。由於基督教傳統和壹些技術問題,西方對安樂死相當謹慎。(再比如人工流產,壹夫壹妻制和壹夫多妻制等等。僅從概念規律的角度,我們很難理解這些問題。只有打破部門法和學科的界限,問題才能得到很好的理解和解決。

基於以上原因,本課程旨在介紹壹種關於法律社會學的思考和方法論的東西。而不是太多的實質內容。

第二,

法律社會學既是壹門新興學科,也是壹門古老的學科。它的萌芽存在於最古老的思想家的頭腦中。早期的思想家都是雜七雜八的,他們的思維不是基於現代意義上的學科界限,而是基於他們的直覺和?比如柏拉圖從社會正義的角度考慮法治,強調的是哲學之王的統治,但是後來他發現這個哲學之王在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於是提出了法律的重要性。亞裏士多德對政體的考慮也關註了國家領土和與政體相關的中產階級。孔子說:德先於刑。奧古斯丁和阿奎那談到了自然法。然後到霍布斯和洛克,雖然他們都在講法,但是他們文章的主要內容其實都是非法本身的問題。(比如《利維坦》雖然講的是自然法,但主要講的是國家。)

真正的法律產生於19世紀,隨著律師和法官的出現而產生。從這個意義上說,法律社會學的開創者是歷史法學派的孟德斯鳩和薩維尼。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壹書中提到了法律與地理、氣候、政體、國家大小、種族的關系。雖然他的壹些結論看起來很荒謬,但他分析問題的思路是正確的,揭示了很多人們沒有註意到的聯系。歷史學派的薩維尼認為法律是民族精神的體現。這裏的民族精神雖然有些抽象,但也可以理解為某種意義上的綜合社會狀況。

現代意義上的兩大法社會學傳統形成於19世紀中葉。

這是歐洲的傳統。即宏觀角度的傳統,註重大的宏觀結構。它的創始人是馬克思、韋伯和塗爾幹。他們從自己的知識傳統出發,揭示了法律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盡管它的壹些結論是粗略的或過於籠統的。但其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糾正了法律職業化帶來的過於關註法律本身的情況。此外,人類學、心理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對法律的發展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現在還有哈貝馬斯等代表。

另壹個傳統是英美尤其是美國的法律社會學。它是由法官傳統發展而來的,具有濃厚的經驗色彩。甚至理論法學和經濟學也是從先例中發展起來的。這個傳統的發展主要是在1864之後。這時候,美國開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問題的增加使原有的法律變得不適應。由於傳統普通法領域的法規如侵權法、刑法和公司法並不幹涉,法官面臨著改革法律的緊迫任務。他們必須面對現有的社會狀況和條件。霍姆斯說“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非邏輯”,“未來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將主宰法律”,卡多佐說“法律的終極目標是社會福利”,這些都反映了對法律形式主義和法家主義的反應。他們註重將非法律學科與法律相結合,如心理學知識,認為法官的審判受其心理因素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乃至全世界出現了很多問題,如女權主義、環境問題、種族問題等,推動了法律社會學的發展。這壹時期,馬克思、韋伯、塗爾幹被重新發現,福柯、解釋學也被關註。現代意義上的法社會學強調壹門學科依靠多門學科來解決某個問題,稱之為法學和社會科學。

總的來說,從宏觀上看,法社會學是作為壹門獨立的學科存在的,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和方法,主要研究法律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往往局限於理論,對部門法有啟發,對準據法影響不大。這種意義上的社會學在現代社會是比較薄弱的。然而,微觀意義上的法社會學卻沒有明確的學科邊界。它研究特定法律問題與相關學科之間的關系,包括具體和全面的關系。也包括兩個傳統:壹是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圍繞具體問題進行研究;二是跨學科的法學研究,如法律經濟學、社會生物學、法律人類學、哲學,尤其是分析哲學、統計學等。(例如,心理學對刑事訴訟的結構提出了新的挑戰)。當然,這些劃分並不是絕對的。

中國正處於社會變革的重大時期,單靠法家主義不可能是中國法治發展的最佳途徑。我們應該深入思考這個問題。第二講馬克思的貢獻

在法學研究中,經驗和因果關系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概念上。不能停留在那些似是而非的解釋上。比如法律文化,真的有永恒的文化嗎?如果中國人對訴訟的厭惡是文化的壹種表現,那麽文化是什麽?很明顯,這得用厭惡訴訟的形式來概括。這說不通。我們的研究應該排除概念性的東西,觀察壹個現象對另壹個現象的影響,而不是壹個概念對另壹個概念的影響。任何概念都可以成為可觀察的現象。(比如壹個男人或者壹個女人心軟,“心軟”這個抽象的概念就可以變得很經驗性。支持女人心軟的人會舉出很多關於女人心軟的例子,比如女人關心別人,看到別人難過時會表現出同情,等等。再比如“這個人太壞了”,為什麽?壹定有壹些事實讓妳這麽想。再比如刑法中的犯罪故意,實際上是從犯罪人的行為中推斷出來的。所以,在強奸幼女的罪名上,似乎不應該過分強調是否知道自己已經十四歲。)

這堂課我們主要講馬克思。馬克思是壹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他對法律與社會的關系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論述。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沒有看到經濟對法律的影響,把法律視為永恒。黑格爾看到了變化(絕對觀念的變化),而馬克思認為壹切都是在變化的,達爾文的研究證實了這壹點。

馬克思的法律觀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把社會看作是壹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是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從社會整體來考慮,法律作為上層建築的壹部分發揮作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同構的。法律本質上是統治階級或統治集團的利益、意誌和感情的表達。不要否認這壹點,正是因為我們大部分人都是異性戀,才把同性戀者當成異教徒。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正因為生活條件允許,才會有保護動物的善行。我們無法想象壹個饑餓的農民會加入任何動物保護組織。再比如,古代社會為什麽牽連九族,不能簡單歸結為刑罰的殘酷。其實跟當時人民的生活背景有關,比如同壹個家族的人經常住在壹起,容易互相包庇,跟當時國家政權薄弱,只能用這種方式維持社會秩序有關。而現代社會為什麽強調罪惡感,我們也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研究。我們在研究任何社會的法律問題時,都要結合當時的生產方式和政治結構進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事實上,馬克思的方法論在後來的結構主義、功能主義、譜系學研究中都有收錄。比如譜系學,把思想放到社會結構中,不認為自己受到前人思想的影響。就像經濟學中的“路徑依賴”壹樣,正是馬克思所說的:人創造歷史,但他是在壹定的歷史條件下創造歷史的。)用階級分析和利益集團分析。(“我們禁止流浪,但問題是誰流浪”。再比如所謂的“自由選擇”。真的嗎?)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自由平等原則的闡釋。※.

為什麽自由平等成為市場經濟社會的核心原則?很多人認為是人類理性的突然發現;馬克思對此進行了分析。

馬克思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交換要求雙方都是自由人和獨立的個人,而不是依附於對方和第三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正常交易。因此,意思自治被特別強調。工人的勞動力是商品,不是單個工人,單個工人是自由的。不僅如此,交換過程也應該是平等的(古典經濟學對這個命題持不同意見,因為它強調“主觀價值”),每個人都關註自己的利益,並因交換而聯系在壹起。?

恩格斯從經驗和更廣泛的社會角度進行了分析。他指出,國際貿易要求商品所有者的流動不受限制,他所接受的法律在任何地方都應該大致相同,即平等。資本主義規律相同的要求與資本和勞動力的流通有很大關系。資本主義規律造就了現代意義上的人(赤裸裸的利益,金錢關系)。

在這種情況下,資本主義社會的整個刑法都變了,開始強調個人身材,不再牽連九族。思考“父債子償”和“朱利安九祖”存在的背景或原因。資本主義原則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須強調獨立和自由的法律制度。這是資本主義經濟中壹個隱含的原理,這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同構。妳可以看到計劃經濟的組織形式和計劃經濟的意識形態有關。)

但馬克思並沒有就此止步(否則他只是唱了壹首資本主義的贊歌)。馬克思是壹個批評家。他認為,因為法律是統治集團的情感和意誌的表達,所以它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它源於經濟不平等。資本主義只有創造出無產階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能延續,自我再生產才能實現。兩個階級的這種對立是不可避免的。隨著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的傳播,人權等資本主義概念被證明是正當的。

關於猶太人的問題。※.

猶太人生活在歐洲國家。遭到了歧視和排斥。法律禁止他們從事某壹行業,不允許他們做農民,只能做商人和金融。基督徒不允許借錢。可見,歧視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社會結構推動的。再比如唐人街的形成。18年末,西歐的猶太人享有了很多權利,出現了很多傑出人物。為什麽?

是啟蒙運動的影響嗎?但是當代的印第安人和黑人為什麽沒有得到這種待遇呢?

由於猶太人從事貿易,其生產方式符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主義法律平等的規範排除了種族、地域、文化、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異。,而人是壹般化的,而猶太人是從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是第壹個介入這個壹般化過程的。因此,猶太人首先獲得了解放。而且猶太人是從資本主義完善的西歐國家解放出來的。

問題不是任何觀念的產物,而是社會力量共同作用的過程。這是系譜學的方法。

美國的民權運動。※.

1865南北戰爭後,美國進行了三次修憲。(13,14,15),其中規定了禁止蓄奴和選舉權。在南方,隨著北方軍隊的撤離,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在南方開始。通過投票稅、文化考試等手段剝奪黑人的選舉權。1896,普朗克訴弗格森案,最高法院裁定孤立但平等。後來美國社會也多次提出反對意見。1954年,最高法院的另壹項判決指出種族隔離是不平等的。1964,民權改革。

為什麽同樣的規律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結果?

美國社會學家認為,歐洲國家都是小國,而美國是大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產方式其實不壹樣。內戰爆發時,北方已經工業化,而南方還是農業社會,北方自然對奴隸的歧視就少了;南北戰爭後,雖然試圖改變南方,但並未有效。南方大規模的土地生產方式需要的是依賴和服從,而不是自由勞動者。這樣,種族歧視在南方就有了很深的根基。只要大農業的生產方式不改變,黑人就沒有辦法不受歧視。

20世紀以後,特別是二戰以後,很多原因促成了美國的變化。隨著華南農業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技術工人和黑人逃到了北方。社會發生了很多變化,比如農業災害對南方大農場的破壞,冷戰時期對蘇聯的打擊。這些都推動了民權運動的發展。

(對中國的啟示:現代、農村和城市)

※刑罰形式的變化

兩位德國學者在1930做了壹個研究,指出刑罰的形式也受經濟基礎的影響。

19世紀以前,懲罰的形式有罰款、鞭笞、體罰、流放等。但在現代社會,主要是監禁等自由刑。

學者們拒絕認為這是啟蒙的作用。他們調查了許多檔案,認為懲罰的形式適合勞動力的需要。經濟發展過快,對勞動力的需求高,懲罰輕。反之,則沈重。最早的監獄首先是用來使用勞動力的,對勞動力的需求顯然與監禁有關。

但是為什麽在勞動力過剩的情況下,監獄還能存在?有兩位學者認為是路徑依賴。我認為既然監獄已經建立,就很難取消。這又掉進了意識形態的陷阱。

美國學者進壹步研究。指出不僅刑罰的形式與經濟有關,刑罰的輕重也與經濟有關。成反比。他們做了壹個實證實驗:失業率和入獄率之間存在* * *關系。第壹年失業率上升,第二年監禁率上升。)

蘇聯的尤金認為監獄的懲罰形式與以前不同。以前是重質,無法計算;而監獄則是以數學的方式進行懲罰,強調精準。這種懲罰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並不常見。監禁刑體現了壹種補償,與人在壹定時期內創造的價值有關,與資本主義商品交換相壹致,強調對數字的管理。因為資本主義抽象了價值,所以人們也用抽象的價值和抽象的機會來計算社會中的壹切。總之,監獄、政治經濟、資本主義和人權是融合在壹起的,是變化的,是整個社會結構的變化。這不是偶然的。貨幣化構成了社會的基本思維格式。資本主義生產是壹種理性的、數量化的生產方式。

19世紀英國的刑罰改革。※

主要內容有:統壹法律,改革不人道的刑罰,廢除許多死刑。

大多數學者認為,這是貝卡利亞和邊沁的流行。把它看作是思想的產物。

壹位學者指出:其實我們對封建社會的理解太殘酷了。事實上,中世紀英國適用的死刑並不多,大約50種。只是到了資本主義發展以後才變得嚴酷,大概有200種死刑。根據國會的立法,至少有100種罪行可以判決。這是由於當時英國的工業化和社會轉型,農業社會的社會控制體系被破壞,許多農民湧入城市,成為罪犯。政府不得不使用死刑來抑制犯罪率。後來由於條件的變化,罪行的變化(如犯罪數額的增加和財產犯罪特別是動產犯罪的增加),以及宗教傳統和社區感情引起陪審團的不滿,商業城市也反對,商業組織(不是邊沁)要求改變刑事司法,使懲罰更加確定,不那麽嚴厲。這些變化是經濟因素和社會變化的要求。

第三講,在馬克思的貢獻下,

參考文章:“妳為什麽早晚都要去?”

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看婚姻制度。

第四次演講,麥克斯。渭北上

參考文章:李肅,“市場經濟需要什麽樣的法律”,《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第74頁。

德國經濟學家韋伯。他的主要興趣不在法律上,但他的觀點對法律有很大影響。

1,理性預算法的後果。法律制定後,會有什麽影響,影響到誰?

2.文化、精神、思想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有關。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特殊的,其特殊性在於參與市場經濟的人以特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獲取利潤。資產階級和經濟參與者特別重視對長期利潤的細致而系統的計算,也就是對數字的管理。資本主義經濟是規模經濟,註重長期收益而不是短期投機。這種長期投資和大規模經濟增加了機會成本和風險,所以需要壹定的預期和規則,從而預測各種可能的風險,提出對策,保證預期收益。

法律和法律文化在這種市場經濟的形成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統壹的法律在原則上滿足了人們的期望。另壹方面,這種市場經濟要求法律必須是理性的,即始終如壹地堅持邏輯原則,不管是否合理,以保證市場經濟的所有參與者都有預期。因此,法律不應過於註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而應是法治的、理性的。

這種理性的法律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之所以在歐洲產生,是因為西方社會理性主義的文化傳統很悠久,已經形成的統壹的民族國家也對這種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3.法律類型

形式合理性

實質合理性

形式無理性

實質性非理性

形式:普遍的東西。相當於我們所說的原則和原理。

本質:具體的、個體的、非系統的。

理性:運用法律的狀態,在目的明確的情況下,對最佳手段的理性選擇。特別強調法官運用各種手段調整沖突。這種理性應該是大家都可以理解和認可的。換句話說,合理性是指規則的適用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接受,其結論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

(1),實質不合理

例子:所羅門王對兩個女人爭奪壹個孩子的判決。

分析:沒人知道國王用了什麽規則,為什麽要用。我只知道結果很合理很公平。(沒人知道它的規則和推理)

(2)形式不合理

例子:神聖的審判

分析:有規則,但沒有辦法預測推理過程。

(3)實質合理性

例:張案。法院似乎引起了公眾的憤怒。

分析:推理過程理性。但規則並不明確,或者只是壹些道德規則和政治原則。法律的原則變得模糊了。換句話說,法律規則是不明確的。

(4)形式合理性

例:1931,美國最高法院審理了壹個案件。a偷了壹架飛機,從壹個州飛到另壹個州。被判刑的法律依據是:禁止盜竊機動車。但是A上訴到最高法院,聲稱他偷了飛機。不在法律範圍內。最高法院最終同意了a .釋放它。

解析:有固定的規則,推理過程清晰。但結論不壹定合理。

韋伯本人更傾向於形式理性。認為形式理性是資本主義的最佳選擇。但他也認為形式理性在無法論證的情況下,比其他的更合理。韋伯承認文化的相對論觀點,認為形式理性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是不同的。

還需要註意的是,以上四類並不是絕對的。這只是從現實中抽象出來的理想概念,有助於我們理解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規律。其實每個法院都不同程度的有幾種類型。

然而,總的來說,西方的法律與東方的法律不同。

4、行為的意義和理解

韋伯強調意義和理解。先看壹個人的行為,妳不知道他在做什麽。妳必須試著理解演員賦予這種行為什麽意義。(這對刑法也有影響)

這並不是說我們都知道意思,而是我們應該盡力去理解它。

這有助於理解法律文化的產生。

5.法治、法律和官僚主義

(1)法律是由專門人員執行的法律秩序。

首先,法律是壹種秩序。這有點行為主義的味道。強調法律的社會性,而不僅僅是君主或人民的意誌。

其次,法律是法律秩序。強調人的主觀和潛意識的認同。因此,基於身份的秩序和基於暴力的秩序是有區別的。

第三,強調專業人員的作用。強調法律的職業化。現代法律職業與現代官僚制聯系在壹起。

(2)官僚主義

官僚主義和現代法治是同義詞。就是管理的合理化。所有官員都是根據自己的工作能力來決定職務的,他們的活動符合組織規則和國家法律,他們的權限是法律規定的,他們也有相應的義務和責任。下屬應該服從上級,但不是作為上級的個人,而是實際上服從法律。(註意這不是絕對的。)

只有這樣,現代經濟和政治才能大規模、理性、有計劃地運行。現代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官僚制,它是維護現代經濟和政治秩序的重要工具。

韋伯提出了壹系列原則:

○公務是持續的,不會因為個人原因而中斷。

○組織是按照明確的規則組織的。

A.官員們采用客觀的標準。

B.給予官員必要的權力來履行其官方職責而不被追究責任。

C.權力和行使權力的手段應該受到限制

每個官員的責任和權力是層級的壹部分。

○員工沒有行使職權的必要材料,但可以使用。

個人收入和官方收入嚴格分開。妳可以使用執行公務所必需的物質條件,但妳必須對使用負責。

○官員無權處理職務,無權出售或繼承。

○所有正式文件都必須通過,以確保組織能夠運轉。

(3)科層制的優勢是可預測性、有效性和穩定性。缺點是沒有辦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甚至形成鐵籠。(韋伯是最早預見到現代性危險的人之壹。)

(4)對中國的啟示。

第五講,麥克斯。渭北峽

參考文章:“嚴肅對待人治”

第六講塗爾幹

塗爾幹,現代法國最著名的社會科學家。主要著作有:《論社會分工》、《社會學方法指南》、《論自殺》等。

塗爾幹的研究方法不同於馬克思和韋伯。馬克思的方法是哲學的,韋伯強調解釋(個體詮釋學的傳統),塗爾幹註重實證研究和宏觀把握。把個人當做社會中的個體。(與韋伯不同,塗爾幹認為在社會學研究中不應該考慮行動者的感受。其實很多人都是自己找原因,不能當真。塗爾幹強調整體特征,必須把群體特征作為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否則,他只看到了表象,看不到功能。這是功能主義者的觀點。)

他的實證主義和功能主義研究方法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人類學中的結構功能主義也受到了塗爾幹的影響。

塗爾幹非常重視人類的社會性。認為人只有放到社會中才能被理解。最重要的是研究社會是如何維持的。所以他很關心整個社會是如何連接的,這是社會整合或者說社會團結的問題。

相應的,塗爾幹研究方法的特點是:反個人主義,總是在全局下研究個體。

比如他對自殺的研究。個人看來,自殺永遠是個人的事情,與個人經歷、情緒等等有關,但塗爾幹總結了歐洲各國的自殺統計數據進行研究。發現地域、宗教信仰、年齡、性別等因素。都對自殺有影響。這樣看來,自殺不是個人選擇的問題,不是個人執念的問題,而是壹個社會問題。

社會事實。

塗爾幹強調,從經驗和事實中研究社會是可能的。但事實不是直接可以觀察到的,而是可以感覺到的。不是我們看到了什麽,而是我們理解了某些社會關系。這就是我們理解社會、國家、家庭、教授等等現象的原因。這些事實不同於我們看到的太陽和石頭。它們是社會事實。

社會事實是難以改變的固定或不固定的方式,對個人具有強制性,對人的行為具有社會制約性,淩駕於個人或群體之上。

比如社會學意義上的法律,不需要明文規定和執行,但依然存在。這對我們理解法律是非常有益的。不可能所有的規範都寫在法律上。

那麽如何觀察和研究社會事實呢?借助於可見的標誌。通過這個可見的標誌來觀察它。(妳還是可以以有同情心的男女為例,把同情心變成可衡量的事實。)

那麽法律是什麽呢?

法律是社會事實,軍人不壹定需要用法律條文和執法來代表。

法律也是壹個社會的有形象征。可以用來觀察壹個社會的聯合關系和整合過程。

社會融合問題

塗爾幹認為,傳統社會是機械整合的社會,而現代社會是有機整合的社會。

在傳統社會中,沒有太多的社會分工,人與人之間由社群、個人宗教、文化、種族、語言等因素聯系在壹起。壹致性是這個社會的核心標準。人缺乏個性,封閉,有代表特定社會相同觀念和感受的集體良知。這種集體良知不是個人可以改變的,而是壹種保守勢力,任何人違背都會受到懲罰。

現代社會,表面上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其實不然。由於城市的形成和發展,人口流動性的增加,交通和通訊的發展,社會分工成為必然和必要。人們在履行不同的社會職能時越來越專業化。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缺乏普遍共享的良知,集體良知支離破碎,個人主義取代了原有的集體主義。但集體良知的碎片化並不壹定導致社會解體,因為現代社會分工的專業化使得人們不得不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社會還能維持連帶,更有力的維持社會,是有機的連帶。

然而,我

  • 上一篇:丁剛的學術成就
  • 下一篇:房地產論文的主要參考文獻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