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很多人會說古代邊疆條件艱苦,戰亂頻繁,死亡率高。正常人是不願意去的,所以只能用懲罰的手段把犯人發配到邊疆服役,加入古代邊防軍。
這種說法看似合理,但實際上忽略了兩個事實。壹個是在漢朝之前,完成統壹的秦國從來不把俘虜送到邊疆服兵役,而是送去勞役和苦役。實行農戰結合政策的秦國,實際上招募了大量農民在邊防軍服役,不僅在統壹六國的戰爭中取得了戰果,在對匈奴的戰爭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從秦朝的實踐來看,古代朝廷完全有能力招募其他職業的人到邊防軍服役,效果也很好;
其次,古代王朝,無論是強於漢唐,還是弱於宋,對王朝穩定最緊迫的威脅就是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邊境入侵,也就是說對於壹直處於戰爭狀態的古代王朝來說,邊防是首先要考慮的國家大事。
從以上兩點來看,把如此重要的邊防任務托付給由犯人組成的邊防部隊,似乎有點太嚴肅了。如果只是為了懲罰犯人,那麽完全可以效仿秦國,讓犯人去做苦役。
那麽是什麽原因,使得自秦朝以來,君王們寧願把俘虜送到邊疆去放逐軍隊,也不願招募農民呢?他們害怕什麽?
事實上,為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派遣俘虜到邊疆當兵的政策起源於漢初,其初衷是為了解決農民士兵訓練不足、戰鬥力不強的問題。
漢朝建立後,面臨著與秦朝完全不同的環境,即漢朝的主要威脅不再是內政,而是北方的匈奴。漢武帝采取的積極進攻政策,使得漢軍必須深入長城進行遠征作戰。
按照秦朝從漢朝繼承下來的軍事制度,農民要承擔壹年的長期兵役,期間主要在國軍服役,之後每年還要在地方政府服役壹個月,主要擔任城防的士兵和官員。
這種普遍的農民征兵制,在對付內戰時或許還有用,但在對付騎兵優勢明顯的匈奴時,就捉襟見肘到了極限。
主要原因是農民兵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射箭、騎馬等技能,遠征能力較弱,組織機動性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
鑒於這種情況,漢武帝時期的邊防軍和遠征軍,為了有效抗擊匈奴,主要由職業募兵兵、匈奴兵和俘虜組成。
增稅雖然漢武帝時期實際上放棄了招募農民當邊防軍的政策,但這壹政策的法律確定卻推遲到王莽新政時期。此後的歷代王朝基本延續了這壹政策,即以法律形式規定不再招募農民進入邊防軍,並以懲罰的方式給邊防軍補充俘虜。
這對政府的另壹個好處是增加稅收。農民作為古代王朝稅收的主要來源,壹旦被征入邊防軍當兵,壹方面人頭稅會大大降低,另壹方面被征入軍隊的農民基本都是家裏的主要勞動力。邊境戰事壹旦拖延,土地就會荒廢,不僅會大大減少土地稅,甚至會導致饑荒造成大量難民。
叛亂的潛在因素自古以來就有皇權不離縣的說法,即在古代社會,皇權對縣以下的基層社會的控制和影響其實是非常微弱的,往往是當地的貴族家庭保持著基層的正常運轉,這壹點壹直到近代清朝都非常明顯。
壹個地區的農民壹旦被聚集起來,招入軍隊組建軍隊,他們可能比地方政府更願意追隨貴族家族。所以,在古代王朝看來,把農民訓練成壹支戰鬥的軍隊,無非是培養壹支潛在的訓練有素的叛軍。
事實上,的確如此。西漢末年,出現過農民士兵應征入伍後,在漢朝例行秋審時,跟隨當地貴族家庭發動叛亂的情況。此後,漢朝不僅廢除了例行的秋軍檢制度,還廢除了正式的農民軍征兵制度,為後來的朝代所沿用。
所以,無論是將犯人發配邊疆,還是放棄招募農民,壹方面在於外部形勢的變化,壹方面在於財政稅基的維持,另壹方面則來自於對潛在威脅的恐懼。總的來說,秦國的擴張政策停止後,中華文明的邊界是由古代的邊防軍制度來確定的,這使得後來的朝代的軍事任務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由進攻轉為防守,征兵的目的也不再是擴張,而是對內警戒以維持朝代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