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蔡元培任教育總長,顧被邀為局長,顧沒有。袁世凱篡權後,蔡元培憤然辭職,前往德國,顧卻隨他而去。自1913年“二次革命”後,顧回國參與其中。革命失敗時,谷穗在上海。1914年,德國西門子公司聘請顧為北京分公司工程師,顧住在北京,與革命黨人秘密交往。從那以後。北京大學教授,德語系主任,經濟系主任,連任數年教務長。
顧學識淵博,深受北大師生的喜愛。在北京大學期間,他作為教務長主持了美國哲學家杜威和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博士學位授予儀式。在儀式上發表講話時,顧首先講了中文,然後是英文,接著是法文和德文。它的措詞和發音優雅而準確,所有的聽眾都贊嘆不已。所以每當顧老師上課,都是座無虛席,必須安排在北江沿岸的北大三院大教室才能容納。其他系的學生,除了我們系選課的,都來聽講座,甚至還有很多校外的人來“偷錢”旁聽。
當時主政北大的蔡元培積極倡導“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學術理念,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搖籃和五四運動的搖籃。作為教務長,顧對的策劃起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間,顧還積極為《新青年》投稿。
65438年至0924年,顧參加了與國民黨有關聯的“中山派實踐社”,後在李大釗等人的主持下在國民黨北區委員會工作。在李向孫中山推薦的先賢名單中,名列第壹。65438年至0925年,應廣州國民政府之邀,顧先後出任廣東大學校長、中山大學副校長。65438年6月+次年10月,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顧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北伐軍攻克武昌後,廣州國民政府隨之搬遷,顧的地位日益突出,曾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參政會委員、國民政府委員、中宣部部長。當時蔣介石與懂德語的蘇聯顧問鮑羅廷的重要談話,都是由顧翻譯的。鮑從中國回到蘇聯後,丹麥駐蘇大使曾找鮑談話,問他在中國多年,有哪些政治人物值得稱贊。鮑回答說:第壹個是顧,第二個是胡,第三個是李石曾。
1927年,汪精衛發起“七點十五分* * *”,顧是積極參與者。1928年,顧與陳公博、王樂平等組織“中國國民黨改組同誌會”,進行反蔣活動,被蔣介石“永遠開除黨籍”、“明確通緝”。當時汪精衛領導的武漢政府曾公布顧為教育部長,但沒有。1931年,寧嶽合作,顧當選為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與蔣介石再次合作。1932年3月,顧被任命為鐵道部部長。1935 165438+10月,任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交通部部長。1936年7月任最高國防會議委員。1938年6月任第壹屆國民參政會委員。5438+00年6月,邵力子再次被任命為中宣部部長。
進入政壇後,顧先是受到胡和蔣介石的器重,後又與汪精衛關系密切。汪精衛在發表《情色電》之前,曾征求過顧的意見。顧與王決裂,前往戰時首都重慶。
1941 7月,吉谷羅嘉倫出任中央大學校長。1948年5月,翁出任行政院院長,並邀請隱居的顧入閣,但他不予理會。次年三月,李宗仁被任命為代總統,顧被邀接替出任行政院院長,顧沒有。
後來,顧曾與李宗仁、張發奎等人組織所謂“自由民主大聯盟”、“自由民主戰鬥聯盟”,創辦《大道》、《中國之聲》等雜誌,但最終未能成氣候而隱退。不久,他經日本定居美國,在臺北去世。
縱觀顧壹生,從上任到離任,既不發表電氣化,也不發表公開講話,甚至出版《言論集》、《講話集》,似乎都是壹個忽隱忽現、忽進忽退的影子。顧病逝後,史學家錢穆評價他是壹個“隱姓埋名的人物”。這位“隱居人物”身居高位已久,但為人溫和謙和。就連平時吃飯的時候,他都不希望“仆人來添,何況是站在他身邊的仆人。以下是他在擔任鐵道部部長和中央大學校長時的幾個清廉小故事。
舊中國鐵路建設緩慢曲折,管理混亂。顧出任鐵道部部長後,進行了壹系列的整頓和改革。壹是改善鐵路管理,按資本主義經營方式增加鐵路設備,包括:整頓全國鐵路貨運和客運秩序,統壹標準;提倡鐵路和公路聯運;加強鐵路局新員工的統計、管理、約束和增加;在各鐵路局設立總稽核,嚴格審計各鐵路局的收支和現金管理;更換重軌,加固鋼橋,更換枕木,加電線;增加車站設備;向德國借款,發行鐵路建設債券籌集公路建設資金等等。上述措施在短時間內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國有鐵路營業收入增加,支出減少;鐵路設備得到改善,客車和貨車速度加快;粵漢鐵路貫穿;隴海線潼關至Xi安段通車,Xi安至鹹陽段建成;浙贛線金隅段、郁南段通車;連雲港港口建設工程竣工;蘇嘉鐵路、錢江大橋開工建設等等。
第二,不遺余力地培養和提拔人才。在顧任職期間,他把許多年輕人送到國外深造。曾是顧主任秘書的陳伯鈞,幾十年後和朋友談起顧的壹件事:“當時有兩條路(京滬津浦)有壹筆錢要送給部長,可以作專項開支。顧先生交鐵道部長時,壹分錢沒拿,卻用這筆錢培養人才,把鐵道部很多人送到國外深造。”
顧虞夢只會把重要的任務交給有才能的人,即使他從未見過他們。他當鐵道部部長的時候,華北局勢惡化,沿海可能保不住了。因此,修建粵漢鐵路成為當務之急。連接廣東、湖南、湖北三省的粵漢鐵路於1901年開始修建。30年後,只有廣州-韶關段和武漢-株洲段建成,韶關-株洲段長約490公裏,但由於資金不足壹直未能建成。顧接手後,幾經交涉,終於爭取到了英國從庚子賠款中返還給粵漢路的450萬英鎊。
顧打聽到,主持隴海鐵路建設的工程師淩宏勛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鐵路專家。顧與淩雖素未謀面,但仍不拘壹格。1932年9月,淩被任命為粵漢鐵路竹哨路工程局局長兼總工程師。
淩鴻勛不負眾望,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在4月,1936,粵漢線提前壹年貫通。這條連接華北、華中、華南的大動脈,對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尤其是次年抗戰初期的軍用物資運輸,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當古還是中央大學校長的時候,他住在歌樂山,每天早上坐公交車去沙坪壩的學校。
顧到校後的第三天,在全校師生大會上宣布了辦學方針:“學術思想自由,各方辭校。”在場的師生報以熱烈的掌聲。
然後,任命著名法學教授、法學院院長童冠賢先生為教務長。克服了戰時的極端困難,在法學院法律系成立了司法組(相當“專業”的今天),在學校新成立了氣象組。其他院系也進行了調整,使當時的中央大學除商學院外,擁有文、理、法、農、工、醫、師範等7個學院,40多個系、部、組,2000名學生,成為中國綜合性最強的大學。
谷還積極爭取時任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的300萬元人民幣,為學生修建了壹個禮堂和幾棟宿舍。這在艱苦的抗日戰爭時期是非常難得的。
在用人制度上,顧大膽聘用青年學者。當時在各系任教的教授大多在40歲左右,最年輕的三位“兒童教授”都在30歲左右:理學院地質系教授翁、工學院化學工程系教授石軍年僅29歲,理學院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李年僅30歲。當時年齡最大的是文學院研究生導師劉壹智教授,才61歲。
為了全面掌握和考核每位教授的水平、能力和教學質量,顧江做了壹份教授名單,並給每位教授留了兩張空白頁。並輪流邀請該校10年內的畢業生,逐壹詢問其教授的知識、能力、方法,然後記錄在白紙上。他說,在學校訪問學生很難問出真相,只有問畢業生才能說實話,從而掌握全校教授的基本情況。在任校長期間,顧積極支持學生,邀請吳、郭沫若、黃炎培、施亮、張等各界知名人士來校講學。當時學校文藝團體活躍,墻報如雨後春筍。這些對活躍學生生活,宣傳抗戰起到了壹定的作用。
1943年2月的壹天,蔣介石在復興關舉辦“紀念周”,重慶各大學校校長應邀來聽“講座”。校長們服從了,但校長顧拒絕服從,並任命周鴻景院長為代表。蔣介石很不滿意,當著眾人的面奚落留英數學家周鴻祎教授,罵顧。顧得知,又氣又惱,辭職抗議。消息不脛而走,CUHK校園內爆發了壹場聲勢浩大的“挽留校長風暴”。在學生自治會的領導下,全體學生集體罷課,步行到歌樂山森林公園向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請願,要求保留校長,拒絕政府派新校長;“教授治校,學術自由,黨派退校”。松林坡學生自治會的墻上也貼滿了挽留顧校長、要求民主的海報。
但顧不顧數千名學生含淚滯留在其住所外等候兩天,以至於蔣介石兩次前來安慰,毅然辭職。顧夫婦無子無女,晚年生活在貧困、疾病和孤獨之中。顧平很少說話,但當他說話時,他總是想起大陸和他的家鄉。他反復對身邊醫護人員說的是這幾句話:“如果能治好,就能走路。將來我帶妳回北平壹趟。在北平有壹所大房子。妳看,我有這麽多鑰匙。”可惜老人最終沒能等到樹葉落地生根的那壹天,這應該是他壹生中最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