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實現“十壹五”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的關鍵壹年。部黨委高度重視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工作。李部長在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上對2008年節能減排工作作出了總體部署和要求,把節能減排作為交通運輸行業“堅持講好話,推動科學發展”的壹項重要任務。在部內相關部門的配合下,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運輸企業積極行動,在交通運輸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壹定的成效。
(1)統籌安排,落實年度目標。
1.在廣泛調研、聽取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交通運輸企事業單位和相關協會意見的基礎上,結合交通運輸實際,2008年初印發了《關於印發2008年全國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排工作要點的通知》(廳發〔2008〕24號),對2008年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排工作進行了總體安排和部署。
2.落實國家下達的交通節能減排任務。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2008年節能減排工作安排的通知》和《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推進2008年節能減排工作安排分工的通知》共五項,已按計劃完成。
(2)加強領導、組織和協調。
1.召開了兩次節能減排領導小組會議。
5月8日,節能減排部領導小組第壹次會議召開,專門研究部署行業節能減排會議具體工作。9月9日,李部長主持召開我部節能減排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重點部署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壹步加強節油節電工作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2008年節能減排工作安排的通知》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全民節能行動的通知》等文件,深入開展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工作。會後印發了《關於發展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排的意見》,提出了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排的總體要求和具體措施,並對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工作部內各部門進行了分工。
2.為加強交通運輸節能減排管理機構建設,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根據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工作形勢需要,2008年5月5日,經交通運輸部第三次部務會議審議,將部節能工作協調小組調整為部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 進壹步調整充實了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和能源管理辦公室的職責和人員,進壹步明確了部內各部門的職責分工。 地方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也根據節能減排工作的需要,成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部分交通運輸企業設立了專兼職能源管理崗位,為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排工作提供了組織保障。
3.組織召開行業節能減排工作會議。6月18日,交通運輸部在北京召開全國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排電視電話會議。大會主會場設在北京交通運輸部,大會在各省(市、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交通廳(局、委)、長江珠江航務管理局設立33個分會場。部節能減排領導小組成員、部相關司局領導,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民用航空局、國家郵政局、地方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相關直屬單位、行業協會、交通行業首批節能示範項目單位、大型交通運輸企業代表參加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貫徹節約能源法和國務院關於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落實全國節能減排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務院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總結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排經驗,研究部署下壹階段全行業節能減排工作任務和重點。會上,高洪峰副部長作了《推進節能減排發展現代交通》的發言,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省交通廳、蘇州汽車客運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等4家單位進行了經驗交流。會議還宣布了交通運輸部關於授予第壹批交通運輸行業節能示範項目的決定;第二批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排示範項目名單公布。
4.組織行業內主要港口企業、設計、科研單位在青島港召開港口節能減排技術現場交流會,指導港口節能減排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編寫《港口節能減排新技術、新方法匯編》。
5.在長沙召開座談會,與地方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共同探討建立交通運輸節能減排長效機制,促進節能減排持續健康發展。
(3)加強基礎工作。
1.大力宣傳和實施節約能源法。《節約能源法》於2008年4月1日生效。為更好地貫徹實施節約能源法,結合交通運輸行業實際情況,修訂了《交通運輸行業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細則》,經部務會議審議通過,於06年7月16日頒布。
2.印發了《公路水路交通節能中長期規劃綱要》,以公路水路交通和港口生產為重點,分別確定了2015和2020年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提出了近期的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
3.研究建立交通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交通運輸行業能源消耗統計制度已在我部統計工作中統壹部署。結合交通行業實際,提出了交通節能減排監測評估體系研究報告,為2009年試點工作奠定了基礎。
4.根據《節約能源法》第四十六條“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交通運輸車船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的要求,在我部2007年開展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交通運輸發展模式研究”項目中,經部領導同意,提出了“營運車輛燃料消耗量出入境專項行動方案”,包括制定營運客車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測算方法、營運貨車燃料消耗量等。該部組織部公路研究所還邀請了部分客貨車輛生產企業、客貨運輸企業、道路運輸管理部門和科研院所的代表,完成了營運客貨車輛油耗限值和測量方法的研究制定工作,並分別於2008年4月18日和6月5日公布,為實施營運車輛油耗準入和退出制度奠定了基礎。
5.加強節能減排科學研究。組織開展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排長效機制研究。從節能減排的管理體制、制度建設和政策評估入手,提出了探索和構建節能減排長效機制的總體思路。研究探索建立營運車輛準入和退出機制,促進道路運輸行業節能減排。研究制定了《道路運輸車輛燃料消耗量檢測和監督管理辦法》及其具體實施方案。目前,《道路運輸車輛燃料消耗量檢測和監督管理辦法》已多次征求各有關方面意見,並根據部領導要求進入部規章制定程序。研究高油耗車輛提前退出道路運營市場的補貼資金,初步制定高油耗車輛提前退出道路運營市場的經濟激勵政策和實施措施。研究分析公路運輸和水路運輸溫室氣體排放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並提出研究報告。支持開發“集裝箱碼頭裝卸設備及工藝節能減排關鍵創新技術研究與應用”、“岸邊集裝箱起重機節能技術研究”等25項港口節能減排新技術。
6.加強節能標準建設。完成15項交通運輸節能減排標準計劃的制(修)訂工作,其中:道路運輸7項;八個在水運和港口。
(4)推進典型引導,加強行業引導。
1.組織節能宣傳周活動,加大交通節能減排宣傳力度。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組織開展以“依法節能、全民行動”為主題的2008年全國節能宣傳周活動;印發了首屆交通行業節能示範項目經驗征集和節能周宣傳單,在部機關大樓壹樓大廳舉辦了首屆交通行業節能示範項目展覽,在部機關網站上用文字和圖片展示了首批20個交通行業節能示範項目的先進經驗,在部機關組織了“節能法知識競賽”,增強了部機關員工的節能意識。
2.繼續開展交通節能減排示範活動。截至2008年4月,在16專家組和近百名專家的共同努力下,第壹批交通行業節能示範項目已在交通節能網和行業報刊上進行總結提煉、宣傳推廣,並印發了《第壹批交通行業節能示範項目宣傳資料匯編》。經部節能減排領導小組會議批準,部能源管理辦公室繼續組織開展交通行業節能減排示範活動。經過各部委機構推薦和專家評審,確定了20個第二批交通行業節能減排示範項目。5月27日,《關於進壹步開展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排示範活動的通知》(交體法發[2008]98號)發布,第二批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排示範項目啟動,包括:道路運輸領域7。8月28日,第二批節能減排示範項目啟動儀式在青島港舉行。高副部長出席啟動儀式並作重要指示。目前,該部專家工作組已完成青島港“學會節油”等9個示範項目的總結提煉、宣傳推廣工作。
3.為學習、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水路交通節約能源法實施辦法》,根據部培訓計劃,部能源管理辦公室於8月30日至9月1日在廈門舉辦了節約能源法培訓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交通運輸廳局、道路運輸、港航管理機構、交通企事業單位節能減排工作負責人和工作人員160余人參加了此次培訓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該部網站和行業報刊等媒體繼續宣傳節約能源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水路交通節約能源法實施辦法》等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
4.繼續開展新建(改擴建)港口建設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截至2008年底,已完成25個港口節能評估和審查,對從源頭上控制能源消耗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5.部署營運車船節能減排新產品(技術)推廣應用,修訂發布“十壹五”第二批國家重點營運車船節能產品(技術)評選產品檢驗實施細則。
6.繼續執行客座率低於70%的線路不投入新運力的調控政策。大力推廣高速公路收費系統。
7.在《中國交通報》、《中國航道報》開展“依法節能,全民行動”、“節能典型”、“節能看臺”等系列宣傳報道,宣傳交通運輸企業和行業主管部門開展節能減排工作的先進經驗,發布節能專家最新理論成果,報道“全國節能宣傳周”和行業節能減排示範活動動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編制了14期交通節能減排信息,專門報道全行業節能減排動態情況。
二、2009年工作要點
2009年是實現國家節能減排目標的決定性壹年,交通節能減排工作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形勢和更加繁重的任務。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推進交通運輸節能減排作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重要抓手,進壹步加大工作力度。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高度來認識交通節能減排工作,促進交通運輸業平穩較快發展,加強領導,加大工作力度。要更新工作理念,明確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機制,在落實上下功夫,加強統籌協調和政策引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充分發揮交通運輸企業在節能減排中的主體作用,推動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取得更大進展。
(壹)組織實施營運車輛油耗準入和退出。
制定頒布《道路運輸車輛燃料消耗量檢測和監督管理辦法》部頒規章,做好相關配套制度的制定工作,建立並實施營運車輛燃料消耗量準入制度。地方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要嚴格按照部的統壹部署和要求,嚴禁高耗能車輛進入道路運輸市場。
制定高油耗營運車輛提前退出道路營運市場的經濟鼓勵政策和實施辦法,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研究解決高油耗營運車輛提前退出補貼資金,根據資金落實情況選擇部分重點地區和道路運輸企業,組織開展高油耗營運車輛提前退出試點工作。力爭五年內所有營運車輛達到油耗限值標準。
(二)繼續深入開展交通行業節能減排示範工程。
今年6月,組織完成了第二批交通行業節能減排示範項目的總結、提煉、宣傳和推廣工作;繼續組織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排示範活動,啟動第三批節能減排示範項目,努力創新活動形式,發揮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主導作用,鼓勵地方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積極開展本地區、本部門的各類節能減排示範項目, 充分調動交通運輸企業作為節能減排工作主體的積極性,大力推廣節能減排示範工程的先進經驗。
(三)探索建立交通行業能源統計和節能減排監測考核體系。
完善並組織實施交通運輸行業能源統計分析制度,將道路運輸、水路運輸、港口生產能源統計指標納入部門統計體系,加強各項指標的統計調查、分析、預測和發布。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加強交通運輸能源統計業務能力建設,改革統計方法,建立能源統計季度制度,定期開展交通運輸行業能源消耗考核。抓緊研究建立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排監測考核體系,組織開展節能減排監測考核試點,制定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節能減排監測考核具體辦法。
(四)公布國家重點推廣和運營的車船節能產品(技術)目錄。
為提高交通行業營運車船能效,防止假冒偽劣節能產品進入交通領域,在企業自願申請、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或中國交通企業協會能源委員會推薦、有資質的檢測機構監測和專家組評審的基礎上,在向全社會公示的基礎上,我部將於今年“十壹五”期間公布第二批國家重點營運車船節能產品(技術)。
(五)加強交通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節能評估和審查。
根據《節約能源法》的要求,節能評估和審查應當作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審批、核準和建設的強制性前置條件。嚴格執行交通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凡年能耗2000噸(含2000噸)標準煤以上的新建(改擴建)港口建設項目,要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列為“節能評估篇(章)”並進行評估和審查。加強對節能評估機構的監督管理,加大對評估項目節能措施落實情況的檢查力度。
(六)組織開展營運車輛駕駛員和港口機械操作人員節能培訓。
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要加強營運車輛駕駛員和港口機械操作人員節能培訓管理,督促和鼓勵道路運輸和港口企業提高操作人員節能培訓普及率,全面提高汽車駕駛員和機械操作人員的節能意識和操作水平。總結提煉本地區、本單位切實可行的節能運行方式,我部將在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推廣並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向全國推廣節能運行方式。
(七)組織船舶燃料消耗和船舶減排限值標準的研究。
組織研究制定營運船舶燃料消耗限值和計量標準,探索建立營運船舶燃料消耗準入和退出制度,限制高耗能船舶進入水路運輸市場。借鑒國外經驗,研究水路運輸溫室氣體減排對策措施,探索建立船舶減排監管機制,提出船舶減排產業指導意見。
(八)開展公路運輸試點工作。
優化道路運輸組織管理,選擇有條件的地區和道路運輸企業,組織開展道路運輸試點工作,及時向國家發展改革委報告試點情況,爭取資金支持。
(九)推進港口節能減排,加強節能環保型港口建設。
從工藝流程、場地建築、生產照明、生態保護和資源循環利用、系統節能環保、開源節流等方面做好沿海和內陸港口建設項目。加強工程建設中的節能管理,進壹步加強水運工程初步設計和竣工驗收管理,強化節能設計,優化技術,嚴把節水、節電、節油關。
(十)加快內河航運建設。
積極推進長江黃金水道建設整體推進“十壹五”規劃,加快以長江黃金水道為重點的內河航運建設,充分發揮內河航運能耗低、汙染小、占地少、運輸能力大的比較優勢。總結內河航道示範工程活動節能減排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並在全國推廣。
(十壹)加強水運行業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究和交流。
加強港口節能減排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組織大連港、上海港等港口和科研單位開展集裝箱和散貨碼頭工藝和設備節能減排關鍵技術聯合研究。今年,將舉行環境保護和節約型港口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
(十二)探索開展交通節能產品認證。
制作並發布交通節能產品認證標誌,開展營運車船節能產品認證實施細則研究制定工作,將營運車船節能添加劑作為交通節能產品認證試點,推動交通節能產品認證有序開展。
(十三)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召開全國城市客運工作會議,研究部署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配合國務院有關部門做好“百城千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大規模應用工作;鼓勵城市交通主管部門優化公共交通站點布局,逐步實現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零換乘,推進城鄉交通壹體化進程。
(十四)發揮行業協會在節能減排中的作用。
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通過舉辦各種研討會、技術交流和成果展示等形式,繼續宣傳推廣節能減排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成果,積極開展相關培訓和咨詢服務活動。研究建立信息交流平臺,構建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暢通溝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