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急求壹篇行政論文。

急求壹篇行政論文。

公共行政文化創新的意義、轉型與理念

公共行政文化創新對於推動公共行政體制變革、降低公共行政政策執行成本、塑造現代政府形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就要求公共行政文化的創新必須實現參與型、服務型、法治型行政文化的根本轉變,通過確立效益、服務、開放、信用、團隊學習等基本理念,打造中國的21。

關鍵詞:行政文化;公共行政系統;改革

壹、公共行政文化創新的現實意義

公共行政文化是公共行政的靈魂,是引導、規範和約束行政主體或行政客體的動機和行為的內在力量,是人們在從事公共行政活動過程中所具有的行政心理、行政思想和行政倫理的總和。公共行政文化必須隨著行政環境和行政制度的變化而響應或改進,即實現公共行政文化的創新。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和中國加入WTO,中國公共行政的內外部環境正隨著全球化、知識化、信息化而發展變化,加強公共行政文化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公共行政文化創新是推動行政體制變革的心理基礎。道格拉斯?6?1諾斯認為,制度是調整人類行為的規則,是壹系列規則、守法的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範。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中國作為世貿組織的成員,競爭的存在迫使行政組織修改其制度框架,以提高其競爭地位,即進行行政制度變革,即壹種更有效率的行政制度向另壹種行政制度的替代、轉化和交易的過程。但是,諾斯也認為,信仰體系決定了人們的價值觀,影響了人們的制度選擇。為了使制度變遷成功,信仰體系必須隨著制度而變化。行政制度的變革離不開行政文化的創新,行政文化是推動行政制度變革的心理基礎。只有人們清醒地認識到舊行政體制的弊端和理想行政體制的優越性,並及時改變行政思想、價值觀、行政情感和行政態度,創新和變革行政文化,人們才會積極觀察、選擇、采納和制定新的行政體制和政策,使行政體制變革更加科學有效,使行政體制變革更容易得到人們的理解和支持。否則,人們的觀念和價值觀得不到創新,就無法推動行政體制的變革,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抵制行政體制的變革和推進,增加行政體制變革的交易成本。

2.公共行政文化創新是降低公共政策執行成本的有效手段。所謂* * *政策執行成本,是指政策執行全過程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等費用的總和,也稱“政策運行成本”。既包括直接的實際消耗,也包括間接的財富損失,特別是執行部門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消耗的資源,以及政策對象抵制和削弱執行效率、增加政策投入所造成的損失。加強行政文化創新有利於降低政策執行成本。決策者和執行者可以及時轉變觀念,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清醒認識社會發展趨勢和當前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科學制定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有利於政策執行者加深對公共政策的理解,從而增加政策執行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有效性;有利於降低政策實施的宣傳、解釋和溝通成本;有利於人們主動摒棄官本位、依附性、保守性等傳統封建殘余,增強以人為本和參與意識,從而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對政策制定和執行的參與和支持,使人們的思想跟上時代的步伐,認清實際情況,增加對政策及其執行的理解和配合,從而有效降低政策的執行成本。

3.公共行政文化創新是塑造現代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徑。

政府形象是人們對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直觀評價和內心體驗;作為人們對政府客觀存在的總體印象和自我認同;作為人民對公共行政的信任和支持。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宏觀調控、市場監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資源,是減少政策制定壓力和政策執行阻力、提高政策評估動力和政策執行效率的不竭源泉。但是,受傳統行政文化的影響,在中央集權和專制的控制下,人們被視為屬於政府當局的人,服從政府的權力並受其支配,形成了對政府的公共管理漠不關心、聽天由命的思想,被動地接受政府施加的影響,具有強烈的服從心理。然而,在當今的信息社會,政府將從權力行政向服務行政轉變,人民的願望和利益將成為政府行政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要塑造現代政府形象,必須創新行政文化,通過改變行政思想和價值觀念來樹立現代行政理念,充分關註每壹個公民的政治地位和法律權利,促進公眾與政府的平等交流和互動,提高公眾對政府的法律認同、有效認同和全面參與,從而構建壹個全新的、理性的、高效的現代政府形象。

第二,公共行政文化創新的根本轉變

1.從集權型行政文化到參與型行政文化的轉變。漢代董仲舒提出:“春秋為大壹統,天地恒經,古今之交。”受這種大壹統思想的影響,可能導致君主的高度集權和專制行政,即所謂“天子為民之父母,以為天下為王。”傳統的集權行政文化導致社會的高度整合和權力的高度集中;導致行政主體地位的缺失和行政客體的壓制與服從;導致行政決策和政策制定的非民主性;導致國家委托代理運行機制的失衡;導致官僚主義和尋租腐敗。現代行政文化的創新要求從集權型行政文化向參與型行政文化轉變。隨著網絡社會的發展,公共行政的範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極大地推動了公共行政的文化創新和理念轉變。政府上網工程的啟動要求從集中型行政文化向參與型行政文化轉變,拓寬了行政參與的渠道,提高了人民參與和討論國家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生動體現了人民民主地位的回歸,真正享有了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參與性行政文化要求所有公共行政活動必須反映和尊重公民的利益、需求、意願和目標;通過各種合法途徑或渠道要求參與公共行政生活,影響公共行政系統的構成、運行和決策過程;要求政務公開,了解國家和政府的機構設置、權力結構、職能規模和運行機制。

2.從管制型行政文化向服務型行政文化轉變。在傳統農業社會時期,公共行政制度的價值主要是實現對整個國家的統治、對社會秩序的控制和對公眾的管理和監督。壹般來說,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是控制與被控制、統治與被統治的對立。這種傳統的管制型行政文化的功能在於對社會的有效控制,建立符合少數權力集團利益的社會秩序,實現以暴力鎮壓為特征的政治統治功能。然而,在現代民主社會中,隨著公眾主體地位的覺醒和民主權利的回歸,公眾對公共行政整體價值的認識越來越趨向於服務型行政文化。實現從控制到服務的轉變,需要社會重大問題的決策、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公共權力的運用,都必須以提高人民福利的最大獲取和滿意度為目標。提供公共產品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維護少數人的利益,更是為了更好地解決人們的實現問題,維護和增加人們的切身利益。因此,服務型行政文化要求加強政府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豐富和拓展新的服務項目,改進服務手段,提高公共服務的水平和質量。

3.從人治行政文化到法治行政文化的轉變。中國傳統行政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導,註重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情感“自省”和個體自我道德約束發展為道德政治秩序。由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來維持。人治和禮治取代了法治。《左傳》認為:“禮,統國家,定國家,令百姓,益子孫。”禮儀已經成為大眾的社會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它通過以自律為基礎的人治和禮治來實現對社會的控制和管理,根據少數或部分政治精英或某個權威人物的個人意誌和自我價值取向來制定和實施行政決策,以治理國家和社會。這種“人治”的行政文化的主要特點是有法可依,無法可依,主觀臆測,權力缺乏約束和監督,政策變化頻繁,導致了人在政治中存在,人離開政治的現象。導致無法用權力壓制法律的特權的存在;導致對公權的忽視和重大決策的嚴重失誤。因此,行政文化創新必須從人治行政文化向法治行政文化轉變。即從人性不完善的基本假設出發,以法律為最高原則,使公共行政體系及其運行機制制度化、規範化、法治化,實現依法行政;公共行政系統的壹切權力和行政行為都應受到法律的明確規定和制約,其運行應依法受到監督和嚴格控制。通過行政文化的創新,在全社會營造壹個嚴謹誠信的法治行政文化環境,使壹切行政行為都能在法治的軌道上健康發展。

  • 上一篇:如何寫會計論文
  • 下一篇:2020安全月海報模板-119消防宣傳月稿件壹等獎2020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