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居民身份證領取證上的領證時間。

居民身份證領取證上的領證時間。

1,可以先辦臨時身份證應急,辦證周期壹般3個工作日,但有些地方效率慢的話要壹周左右;

2.身份證收款憑證上說要兩個月,實際時間沒那麽長,15-20天左右就可以辦下來。當然,低效的地方確實需要2-3個月。壹般來說,最長的處理時間會在憑證上註明。

變化

2004年6月65438+10月1日,第二代居民身份證開始換發,二代證已逐步取代壹代證。

2065 438+03 65438+10月1起,第壹代居民身份證將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在該日期之前,有效期內的第壹代身份證將繼續有效。但還是有很多種證件可以暫時代替二代身份證。

2017年4月27日三年來,全國公安機關共清理重復戶口306.7萬個,清理應銷戶口212.5萬個,更正1101065438,全國居民身份證號碼重復數由65438個增加到2006年12月27日。

少數民族語言身份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身份證法》第壹章第四條第二款,“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根據本地方的實際情況,可以決定使用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文字或者選擇壹種當地通用的文字作為居民身份證的內容。”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允許使用主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對應的雙語身份證,如廣西發放的第壹代和第二代身份證,身份證上有壯文。由於技術原因,第壹代國字是手寫的,第二代6個國字全部由電腦輸入。我國第二代身份證有壯語、維吾爾語、彜語、藏語、蒙古語、朝鮮語六種民族語言與漢語並列的雙語版。在使用上述六種民族語言的少數民族地區,所有信息部分都是民族語言的雙語版本(蒙古語在漢語的左邊,漢語在最下面)。我的數據:在壹些少數民族地區,主要少數民族居民可以申請在漢語中添加民族文字,漢族和其他民族居民只顯示漢語。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身份證* * *信息部分為維吾爾語和漢語兩種版本(如姓名_ _ _ _),而該地區的維吾爾族居民可以在自己信息部分的漢語中添加維吾爾語(如納斯勒丁·兩代情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而該地區的漢族或其他。

第二,認證程序

中國公民應當在年滿16周歲之日起三個月內申領居民身份證;中國境內16周歲以下的公民可以辦理居民身份證。移居內地定居的香港、澳門、臺灣省同胞,回國定居的華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定居並經批準加入或者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外國人、無國籍人,在登記常住戶口時,應當依照居民身份證法的規定申領居民身份證。

首次申領(申領)居民身份證

1.年滿16周歲的公民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時,攜帶戶口簿到當地派出所或辦證中心辦理。

未滿16周歲的公民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時,應當攜帶戶口簿,由監護人陪同申領。監護人壹般需要提供身份證明(如果公民和監護人不在同壹個戶口本或者監護人不是戶主,還需要提供監護證明,比如出生證明),並當場與未滿16周歲的公民合影,保證未滿16周歲公民身份的準確性。由於現場需要采集人像和指紋信息,不允許監護人16周歲以下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必須監護人和本人同時在場才能申領。

2.在戶籍所在地的戶籍窗口打印“人口信息核對單”,核對人口信息。

3、人口信息無誤後,受理窗口采集人像、指紋,直接打印《居民身份證申領登記表》。

4.申請人或者監護人應當在居民身份證登記表上簽字,並領取居民身份證領取證。

5.收到領證通知後,本人持《居民身份證領取證》到指定地點領取。申請人急需使用居民身份證的,可以自願申請郵寄證明。

3.更換居民身份證

1.本人攜帶戶口簿或其他能夠證明本人身份的證件到本人戶籍所在地省級行政區域內的任壹派出所或辦證中心辦理(不符合省內異地辦證條件的,只能在戶籍地按要求提供材料)。符合在省外異地合法穩定居住、就業或者就學條件,已進行人口信息登記,符合公安部異地辦證統壹要求的,也可以憑居住證、戶口簿或者其他公安機關出具的有效身份證件以及就學/就業/居住的相關證明材料,在現居住地申請辦理全國跨省通行證。

根據公安部法律規定,換證不隨年齡變化。未滿16周歲的公民身份證遺失的,也可以持上述材料申請補領。

2.在受理窗口采集人像、指紋後直接打印《居民身份證申領登記表》或《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登記表》。

3.申請人在表格上簽字確認,繳納辦證費(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除外)40元,領取《居民身份證領取證》和收費收據。

4.領取領證通知後,本人持《居民身份證領取證》到指定地點領取證件。申請人急需使用居民身份證的,可以自願申請郵寄證明。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份證法

第三條居民身份證登記的內容包括: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戶口所在地、公民身份號碼、個人照片、指紋信息、證件有效期和簽發機關。

公民身份號碼是每個公民唯壹的、終身不變的身份代碼,由公安機關根據公民身份號碼國家標準編制。

公民申請領取、換領或者補領居民身份證,應當登記指紋信息。

  • 上一篇:教師職業道德詳解
  • 下一篇:勞動關系是民事法律關系嗎?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