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作出決議,從此,聯合國采用了“跨國公司”這壹名稱。跨國公司是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地區)擁有礦山、工廠、銷售機構等資產,在母公司統壹決策體系下從事國際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可以由單個國家的企業獨立設立,也可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企業聯合或合作經營。跨國公司是通過輸出企業資本,在多國設立分支機構,或控制當地企業成為其子公司,從事生產、銷售等經營的國際資本主義壟斷組織。它是壟斷財團通過直接投資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形成國內國外、生產銷售壹體的超國家壟斷體系。聯合國跨國公司委員會認為,跨國公司應具備以下三個要素:第壹,跨國公司是指壹個工商企業,組成這個企業的實體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經營,不論其采取何種法律形式,也不論其經營的經濟部門;第二,這類企業有壹個政策壹致的中央決策系統,能夠體現企業的全局戰略目標;第三,這些企業實體之間的資源、信息和社會效益共享引起了全世界的關註。跨國公司的經營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跨國公司實行全球戰略目標和高度集中統壹的管理。從跨國公司的定義中不難看出,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生產和配置,將研發、開采、提煉、加工、組裝、銷售和服務等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延伸到世界各地。最高決策權保留在跨國公司總部,對整個公司的投資計劃、生產安排、價格體系、市場安排、利潤分配、研究方向等重大決策共同承擔責任。如果我們把1865年德國拜耳化學公司在美國紐約州開設的苯胺工廠看作是世界上第壹家跨國公司,那麽這家跨國公司已經有130多年的歷史了。美國At&T公司成立於1885,日本東芝公司成立於1875,電氣公司成立於1899,德國樂嘉文洋行等。這些集團在19世紀末就有了今天世界公司的雛形。但二戰前,跨國公司發展緩慢,經濟實力非常有限,對國家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影響不大。二戰後,隨著經濟生活國際化的發展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推動,跨國公司得到了廣泛發展。到1988,跨國公司投資總額達到9628億美元,占當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10312億美元的93%。全球跨國公司的母公司超過2萬家,子公司已超過6.5438億家。近年來,世貿組織的建立進壹步促進了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對國際生產、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與日俱增。它們獨特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以及給企業和投資國帶來的巨大經濟決策實行高度集中統壹管理,子公司根據母公司的全球戰略制定自己的經營計劃和措施。跨國公司的管理也經歷了壹定的發展過程。二戰後,世界政局趨於穩定,許多國家致力於發展本國經濟,研究本國管理理論。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生產的日益社會化,對管理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如果把很多管理理論分類,大致有幾種: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管理理論;論以日本為代表的東方資本主義的管理: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管理理論。目前,西方現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為七大流派,即管理程序學派、行為科學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和經驗主義學派。這些學術思想形成了現代管理思想,為跨國公司的發展奠定了管理基礎。二、跨國公司向全面多元化發展雖然在19年末,許多跨國公司在營業額上已經具備了當今世界公司的雛形,但真正實行產品生產多元化產品結構的公司,即全面多元化的跨國公司,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才迅速發展起來的,其經營範圍形象地說是“從方便面到導彈”,幾乎包羅萬象。例如,美國的杜邦和聯合化學公司,聯邦德國的巴登芐胺蘇打公司和赫氏染料公司,英國的科爾斯化學公司,日本的朝日化學公司和住友化學公司等化學工業公司。除化工產品外,還兼營制藥、食品、化妝品、珠寶工藝品、紡織、冶金、電子、化肥、農藥、交通、酒店等多個行業。多元化給跨國公司的營銷帶來巨大的好處:(1)增強壟斷企業的整體經濟潛力,防止“過剩”的資本形式,保證跨國公司的安全發展,有利於全球戰略目標的實現。企業經營的目的是獲取利潤,利潤率取決於企業如何計劃和組織生產、銷售和分銷這三個相互聯系的運動環節。多元化可以使跨國公司加強生產環節,進行低值投入和高值產出,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利潤最大化。(2)有利於資金的合理流動和分配,提高各種生產要素和副產品的利潤率。資本的投資必須帶來良好的投資效益,這是投資的必然選擇。生產要素的合理經濟組合直接決定了企業的成本和勞動生產率,生產要素的國際組合也優於壹國自身。跨國公司是國際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的靈活高效的載體。(3)便於分散風險,穩定企業經濟效益。現在世界經濟發展很快,行業和類型也越來越多樣化。受各種因素影響,各行業情況每年波動較大。占據多個行業的跨國公司的經營不會因為壹項經營的波動而影響整個公司的收入。(4)可以充分利用生產剩余能力,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增加利潤。(5)可以節約* * *與成本,增強企業的機動性。第三,通過開發新技術來促進跨國公司的發展。高科技是“未來世界經濟的引擎”,因此跨國公司在這方面展開了壹場大比拼,更尖銳地表現在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的貿易摩擦上。(1)跨國公司在新技術革命中始終保持領先地位。在新的國際分工中,跨國公司要想保持優勢,或者從壹種優勢轉變為另壹種優勢,就必須在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研發上始終保持領先地位。跨國公司在新技術部門總是占據領先地位,戰後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如汽車、石化、制藥、電子工業等,幾乎都由跨國公司控制。跨國公司註重生產技術的研究。每個跨國公司都有專門的研究機構,並得到政府的大量財政支持。20世紀7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用預算撥款資助了超過1/4的民用科研項目。(2)跨國公司奉行獨特的技術戰略:跨國公司的技術轉移戰略:從全球範圍內比較生產成本,選擇最佳的生產基地,保證高利潤。首先,將開發的專利技術應用於母國國內生產,壟斷國內市場,通過產品出口滿足國外市場需求。其次,若幹年後,新技術將轉移到其他發達國家的子公司,以獲得當地市場的技術優勢。第三,幾年後,技術將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子公司。跨國公司在轉讓技術時應考慮生產能力(或使用生產技術的能力)、投資能力(或擴大生產以利用擴大的國內市場或出口市場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它使開發新產品和提供新服務成為可能)。第四,跨國公司從使用價值競爭手段轉向非價格競爭手段爭奪世界市場。傳統的價值競爭是指企業通過降低生產成本,以低於國際市場同類商品或其他企業的價格,打擊和排擠國外市場的競爭對手,擴大商品的銷售。非價格競爭是指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和性能、增加花色品種、改進商品包裝裝潢、規格、完善售前售後服務、提供優惠付款條件、更新商標編號、加強廣告宣傳、保證交貨及時等手段,提高產品的質量、信譽和知名度,從而增強商品的競爭力,擴大銷售。目前,跨國公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商品的非價格競爭力;(1)提高產品質量,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2)加強技術服務,提高產品性能,延長使用壽命;(三)提供信貸;(4)加快產品升級,不斷推出新產品,更新品種;(5)不斷設計新穎多樣的包裝裝潢,註重包裝裝潢的“個性化”;(6)加強廣告宣傳,大力研究和提高廣告銷售技巧。五、跨國公司擴大內部貿易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是指跨國母公司與國外子公司之間以及國外子公司之間在產品、技術和服務方面的貿易關系。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不斷發展的公司內貿易變得越來越重要,不僅對國際貿易體系和貿易模式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影響了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雖然獲得關於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詳細而準確的信息是相當困難的,但是從獲得的為數不多的信息中發現,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與跨國公司間的國際貿易相比,跨國公司間的公司內貿易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壹般來說,R&D強度高的工業部門的公司內貿易高於R&D強度低的部門。公司內貿易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特征,是因為跨國公司在技術和管理上具有壹定優勢,可以從事海外經營活動,而這些優勢往往是以高昂的研發費用為代價獲得的。因此,為了保持企業在技術和管理上的壟斷優勢,不使付出的高價付諸東流,在公司內部進行所有交易是明智的選擇。第二,公司內貿易的產品構成主要是最終產品,其次是待加工組裝的中間產品。通過系統研究,證明公司貿易內部化率與產品加工程度成正比,即產品加工程度越高,內部化率越高;反之,內化率越低。第三,公司內部貿易的價格並不根據國際市場的供求關系而變化,而是通過轉移價格而變化。這不僅是區分公司內貿易和公司間貿易的壹大特征,也是跨國公司研究中的壹門重要課程。可以預見,未來10年,除了更大的發展之外,還有三個趨勢:根據“國際經營三階段”理論,專家認為,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早已跨越了以“物”為中心的國際交往第壹階段,即商品進出口部門。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正處於這壹階段。大多數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都進入了所謂的“本土化階段”,即在當地產銷和建立據點的第二階段。只有少數跨國公司達到了第三階段,即國際分工階段。據預測,新世紀將有大量公司進入第三階段,即跨國公司的人才、物資、資金、技術、信息等經濟資源傾向於效率更高的國家或地區,最終成為“無邊界企業”。已經看到了美歐日跨國公司“三足鼎立”的雛形,這將是他們日後解讀“三國”的參考資料:
陳晶瑩,論跨國公司的主要經營特征
上一篇:信用公司開信用貸款公司需要什麽證?下一篇:勞動仲裁代理人免費給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