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明確從2018起,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將從試點階段進入全面推開階段。新審計條例的實施,標誌著壹個全新的、規範的審計體系正式建立。
摸清自然資源的“家底”。離任審計有理有據。
日前,武漢市利用衛星遙感影像對比分析土地、水利、森林、空氣質量變化情況,利用無人機技術和設備查看湖泊河流全貌和無法涉及的細節,派出空氣質量和水環境應急監測車對企業排汙和湖泊水質進行現場采樣檢查。
不僅武漢,湖北也行動起來,摸清自然資源的“家底”。湖北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何表示,此次普查掌握了湖北地理條件的“家底”,構建了數據、要素、精度前所未有的普查數據庫系統。
山東膠州成立了自然資源資產審計中心,首次將衛星影像法、成本逼近法、水平儀、紫外分光光度計等30多項現代技術應用於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本次審計不僅采用查賬、查圖、查表、實地調查等傳統審計方法,還運用衛星影像、遙感測繪、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準確掌握自然資源資產變動情況。
目前,全國地形數據庫、遙感衛星影像數據庫、國土林業資源網上審批數據庫相繼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生態環境的量和質的變化,或多或少或好或壞,在這些現代高科技下壹目了然。
《規定》明確,審計內容主要包括領導幹部貫徹落實中央生態文明建設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情況,遵守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情況,組織自然資源資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資金籌集管理情況,項目建設運營情況。
國家經濟戰略研究院財政審計研究室主任王德華認為,自然資源資產的保護和增值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礎環節。全面推進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是審計服務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體現,是大勢所趨。
堅持“問題導向”,在“打硬仗”上下功夫
兩辦此次發布的《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規定(試行)》是《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試點方案(2015)》的延伸。據了解,截至今年10年底,全國審計機關* * *實施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試點項目827個,涉及被審計領導幹部1210人。
2015湖南省婁底市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試點。2016年,組織在河北省、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等40個地區開展審計試點;2065438+2007年上半年還組織了山西等9個省(市)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幹部審計試點。
審計試點圍繞“審計什麽、怎麽審計、怎麽評價”,壹直在積極探索和總結經驗。審計署有關負責人表示,審計試點堅持“問題導向”原則,著力探索和揭示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突出問題,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有效組織形式,形成了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和做法。
記者了解到,自2014武漢市在湖北省率先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試點以來,已有20多名幹部被問責、追究刑事責任,其中8人因未能推進生活汙水收集系統建設被免職。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認為,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環保法律體系。但目前環保執法對象多為企業和個人,對官員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失職瀆職的問責力度不夠。事實證明,壹些“雨過濕田”的問責,不僅沒有起到警示作用,反而產生了強調和破壞的“破窗效應”。
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條例》出臺時,下大力氣“打硬仗”。對環保領域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領導幹部將嚴肅追究紀律責任,對有利益輸送和腐敗行為的將依法嚴懲。
部門協同打好“生態牌”數據,享受“生態賬”
在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全面推開的時候,壹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山水林田湖草,不同部門分管,審計機關及時準確獲取相關數據尤為重要。即使獲得了數據,基層審計人員是否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做出客觀判斷,也值得關註。
對此,《條例》明確提出,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負責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部門要加強部門聯動,盡快建立自然資源資產數據共享平臺,並向審計機關開放,為審計提供專業支持和制度保障,支持和配合審計機關開展審計。
記者基層采訪調查發現,在當前審計過程中,壹些基層幹部也遇到了壹些困惑。目前,自然資源的資產負債表尚未完成從實物量到價值量的轉換,壹些項目缺乏參考價格。比如在森林資源統計中,榆樹、楊樹可以按照市場交易價格定價,但對於壹些珍稀樹種,由於沒有市場交易行為,很難定價。
內蒙古審計廳資源環境審計處處長李蕙敏認為,下壹階段可以建立全國統壹的資源價值調查方法,相關部門需要制定壹套可操作性強、可動態調整的定價方法,指導各地區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編制,采用不同的系數進行定價,使不同的資源相加,橫向比較。
專家建議,除了加強部門聯動,政府還可以考慮綜合運用科研院所等單位的專業人士參與相關審計項目,將這次審計做精做實,督促和協助領導幹部在任期內打好“生態牌”,算好“生態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