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成本由政府運行成本、決策成本、尋租成本、制度成本等五個方面構成。其中只有運營成本可以根據財務支出等數據進行分析,並且有據可查。
政府運行成本是政府在運行過程中消耗的各種資源,按支出目的可分為三部分:人力成本、公務成本和設施成本。其中,政府人力成本主要包括四部分:配置成本、開發成本、使用成本和保障成本。
政府決策成本包括六個部分,即直接成本、機會成本、社會成本、沈沒成本、風險成本和決策失誤成本。其中,決策失誤不僅包括決策失誤造成的直接損失,還包括解決壹系列新問題的成本。由於錯誤的發生,政府未能及時迅速地做出反應,將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即使有所反應,也不能保證對現場的即時有效控制,政府在處理這些事務時增加了新的精力、時間和資源,屬於決策失誤成本的範疇。
制度成本是指從制度設計到制度變遷的整個政府周期中的所有消耗,即政府為制定、實施和維護社會公共制度所付出的代價。任何制度的形成、實施和變革都需要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由於公務人員的不當行為和制度的漏洞,政府應該以創造社會價值和利益為目的為公眾服務,為個人利益服務,政府為減少和消除尋租等消費而投入的資源構成尋租成本。
除了上述四種成本,政府成本還包括政府交易成本、政府規模成本、政府邊際成本。
二,政府成本會計體系建設的障礙
(壹)環境背景不理想
1.會計環境不理想
目前我國的預算會計制度是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成本核算需要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因為沒有專門針對政府成本的規章制度,成本核算的確認和計量沒有依據;成本構成的理論條件不足;建立成本核算體系的觀念不強,政府會計人員關於成本的理論知識不足,幾乎沒有實際操作。
2.人員成本觀念不強
政府部門的傳統觀念是只看結果,不考慮成本,導致公務員沒有從上到下衡量成本的概念,造成很多資源的浪費,不便於成本核算和成本核算體系的建立。政府人員成本意識的增強將有利於成本政策的順利實施,促進政府成本核算體系的建設。
3.監督體系不完善
根據監督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兩種。建立政府成本核算體系的根本目的是正確核算政府的日常和各項活動,降低政府成本,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我國目前實行的決算報告制度不能合理反映政府的資產和成本,不利於提高政府的運行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信息的公開透明程度不足以滿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1)政府監管體系不健全。
首先,由於我國財政、審計、工商等部門存在條塊分割、重復監管的問題,政府的監管並不盡如人意。其次,部分公務員素質不高,法律意識淡薄。為了個人利益,他們放棄原則,讓大家都方便,導致“官官相護”、“威脅下屬”的現象普遍存在,問題由大到小,由小變大。這些行為實際上削弱了國家監管。
(2)缺乏社會監督機制
目前,由於信息公開缺乏透明度,公眾獲取政府信息的途徑非常有限,有時甚至得不到任何結果。這些信息的不對稱嚴重阻礙了公眾和機構對政府部門的監督,損害了公眾的權益。
(二)政府成本核算體系缺失,信息反饋機制不完善
1.缺乏政府成本核算體系
目前政府會計制度仍是預算會計,不能準確核算成本,會計制度不能適應管理體制改革和績效評價制度的需要。政府改革處於初級階段,政府成本會計還處於理論構建階段,會計制度在現階段還不可實現。
2.政府成本信息披露不足
過去幾年,從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相當嚴格”的公務消費規定。無壹例外,吃、住、行、遊都不受限制,甚至連多余的洗漱用品都明令禁止,可以說是無處不在。這壹系列規定出臺後,關註公共財政和“三公”消費的學者估計,如果按規定執行,各地的“三公”將是。除了公開“三公經費”回應社會期待外,政府並未公開其他政府活動的成本信息。
第三,關於構建政府成本核算體系的建議
(壹)根據政府的會計改革計劃:分階段、分層次的長期規劃。
政府會計改革是壹個長期的過程。我國目前的預算是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與政府改革中的財務會計和成本會計的權責發生制不同。
因為中國是壹個大國,人口多,政府層級多,不可能像其他壹些國家那樣結合中國國情進行快速改革。而且從國外大部分國家來看,政府改革是壹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壹步到位。所以要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堅持到底,在過程中靈活變化。
國發[2065 438+04]63號,國務院批轉財政部《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方案》。在方案中,政府會計的定位是預算會計職能和財政會計職能的結合。近期目標是完善預算會計職能,強化政府財務會計職能,夯實政府財務報告會計基礎,完整報告信息。遠期目標應該是在條件成熟時實行政府成本核算。
因此,可以先在預算會計的基礎上增加財務、成本、管理信息,在此過程中,四者可以齊頭並進,不能削弱壹方,從而逐步實現“四位壹體”的會計模式,這也有利於會計人員的培訓,使人員的培訓與政府改革同時進行。
(二)處理好“四位壹體”會計體系中四者之間的關系。
根據圖1,我國可以建立“四位壹體”的政府會計體系,包含政府預算會計、政府財務會計、政府管理會計和政府成本會計體系四個會計子系統。它能更全面地反映政府的委托責任,四個子系統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協調。
1.相互獨立
(1)職責和目的不同
預算會計體系反映政府的預算;財務會計制度是對經濟活動的綜合核算,反映政府的財務狀況;管理會計體系主要服務於政府內部管理,突出以人為中心的行為管理;成本會計系統反映了資源的消耗。
(2)不同的行動時間和信息特征。
預算會計系統的作用時間和信息主要是未來;財務會計系統的信息多為過去式;管理會計系統的信息跨越過去、現在和將來時態;成本會計系統的信息是過去式。
互相協調
預算會計制度以財務會計和成本會計制度的信息為基礎,對政府未來的經濟活動和其他進行預算,為資源配置決策和管理責任評價提供有用的信息;財務會計和成本會計制度也能反映政府預算計劃的執行情況;成本會計體系是源於成本的財務會計體系的更具體和詳細的反映;管理會計系統基於這三個方面為政府組織提供管理策略,這三個方面的情況可以反映管理會計系統決策的正確性。
(三)及時頒布各種規章制度,完善法律法規,形成成本核算標準。
法律規範壹方面可以指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進行成本會計改革,另壹方面也可以監督各級政府實施成本改革,也有助於公眾監督政府改革的實施,使監督部門和人民的監督權得到法律保障。
(D)提高會計師和政府人員的理論和概念素質。
及時、經常地對會計人員進行教育培訓,提高其專業技能,與時俱進,掌握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核算方法的選擇,促進改革發展,進行觀念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防止腐敗。會計專業技能的提高也可能為中國政府改革提供很好的建議和思路。因此,提高培訓等人員素質的實施是非常必要的。
(五)將政府成本納入績效考核體系。
將政府成本納入官員政績考核體系,可以有效改變地方政府官員“為提高GDP而無視他人”、“按GDP說話”的傳統做法,可以通過政府領導以身作則,表彰表現好、業績高的部門、機構和人員。這將有助於提高公務人員的行為素質和思想素質,使節約的理念真正落到實處。
(六)引進成本核算軟件,建立電子政務,精簡政府部門。
新加坡、美國等國家通過建設電子政府,有效降低了政府成本。中國可以借鑒他們的做法,通過引入成本核算軟件建立電子政務,可以減輕會計人員的工作量,提高公務員的工作效率,使人們能夠快速高效地了解政府信息。精簡政府部門使我們的政府結構更加合理,電子政務的建設使溝通更加方便和節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