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商洛的經濟概況

商洛的經濟概況

2014年完成生產總值576.27億元、增長11%,位居全省第四;財政總收入42.17億元、增長6.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9.04億元、增長13.1%;預計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為24930元、7094元,分別增長12%、14%;城鎮登記失業率3.22%,物價上漲1.7%,明顯低於控制指標。 輕工業

商洛輕工業是在傳統手工業基礎上以農林牧產品加工為主,依托當地資源開發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大致經歷了傳統手工業的恢復和發展階段(1950~1970年)、以縣及縣以上國有和城鎮集體輕工業為主的起步階段(1971~1980)、輕工業的發展階段(1981~1990年)、輕工業的改革改造和調整階段(從1991年起)。

效益較好的是以利用當地野生水果資源而形成的食品飲料業,以利用當地麥草及野生纖維資源而發展起來的造紙及紙制品業;以利用當地畜產品資源而發展起來的屠宰、制革業;以利用當地蠶桑資源而發展起來的生絲加工業;以利用當地木材及藤條資源而發展起來的木器家具及工藝編織業;以利用當地非金屬資源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玻璃陶瓷工業。

重工業

商洛重工業起步於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

六十年代,重工業以原煤生產、土鐵冶煉、火力發電、栲膠生產、炸藥制造成為重工業主體。  七十年代,全區重工業依然是按照支援農業,服務農業的思路進行建設和安排生產。作出大辦地縣工業,大辦社隊工業決定。在全區重化工業中規模較大的主要是:以農用氮肥及氨水生產為主的化學工業;以采煤煉焦為主的煤炭工業;以農機生產、修配為主的機械工業;以采選冶鐵為主的冶金工業。到七十年代末,全區有重化工業29戶,職工25460人。固定資產原值4463萬元,工業總產值(70年不變價)2492萬元。  八十年代中期,拋棄了過去建廠只註重社會需要而忽視經濟效益,只講政治,不算經濟賬的做法,企業講究經濟效益的觀念基本確立。在投資政策實行“撥改貸”後,重工業發展開始轉向以有色金屬采、選、冶為主的礦產資源開發上。從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的重化工業有了較快發展,“六五”至“七五”期間,建設了商洛冶煉廠、商州市致冷劑廠、洛南寺耳金礦、山陽縣精細化工廠、柞水大西溝鐵礦采場、商州市金屬化工廠、柞水銀鉛冶煉、商南人造水晶廠、地區建築陶瓷廠、商州市電化廠、山陽中村釩礦、丹鳳皇臺銅礦、丹鳳縣石榴子石研磨材料廠、鎮安柴坪砂金礦等22個基建技改項目,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1985年,全區地、縣(市)屬(以下同)重工業產值6669.5萬元,其占全部工業產值的比重的40.5%。1998年重工業產值73726.8萬元,其占全部工業產值的比重的76.3%。在鄉以上269戶重工業中,加工工業116戶,占43.2%,加工業工業總產值占重工業的比重為80.4%,重工業中加工業從業員占60.4%。  九十年代中期,重工業形成了以礦產冶金為主的結構格局。1995年,在全區鄉以上436戶重工業企業中,采掘工業158戶,占36.2%;原材料工業131戶,占30%;加工工業147戶,占33.8%。重工業產值57180萬元中,采掘工業產值占39.3%,原材料工業占39.5%,加工工業占21.2%。  至1999年,全區工業總資產中重工業占83%。在重工業內部,采掘、原料、加工工業比重為42∶39∶18。輕重工業產值比重為1∶3.61。全區***有重工企業361戶,從業31799人,產值110925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51292萬元,占重工業產值的46.24%。原材料工業企業135戶,占重工業企業戶數的37.40%。原材料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5672萬元,占重工業產值的41.25%。加工工業企業92戶,占重工企業戶數的25.48%,加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691萬元,占重工業產值的12.59%。從業人員31799人。 1956年,農業合作化,提出“向荒山要糧,讓石頭搬家,叫土地翻身”的口號,發動群眾修坡式梯田。

1958年全區開展數萬人的治山治水群眾運動,至1960年全區修墊40萬條,修石坎坡式梯田60萬畝,修石谷坊8萬余條,閘溝94萬余條,增加溝臺地10000畝以上。

1964年,全區各地采用常年基建隊修地與農閑突擊修地相結合的辦法,上勞力32.6萬人,投工2192個,移動土石方1754萬立方米,新修梯田19130畝,修復河灘地13430畝,新增溝臺地6900畝。

1965年10月,商洛專署在丹鳳縣棣花公社牛頭嶺召開全區農田基建現場會,形成冬季農田基建的高潮,日上勞29萬人。全區組織常年基建隊600個,固定勞力11000余人。

1968年8月,商洛專區提出“以土為主,水土結合,因地制宜”的農田水利建設方針。1970年北方地區農業會議後,抽調大批幹部到第壹線,投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掀起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高潮。經過10年奮戰,全區新修基本農田65萬畝。其中水平梯田27.75萬畝、溝臺地22.68萬畝、河灘地4.64萬畝。

1981年,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分戶經營。農田基建面臨“勞難抽,地難留,錢難籌”等新問題,壹些地方農田基建出現放任自流狀態。針對新情況,各地采取不少新辦法,仍堅持修地不動搖。到1982年,全區總計新修基本農田30萬畝,減掉因災廢棄、基建占地,實際凈增10.6萬畝。

1989年,貫徹國務院《關於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決定》,抽調5000名幹部到農田基建第壹線,組織群眾,上勞力60萬人,堅持統壹規劃,連片治理,以村、組為單位進行大會戰。當年興修基本農田5.93萬畝,凈增5.07萬畝。1990年新修地7.96萬畝,凈增7.26萬畝。

1994年,地委、行署提出實現人均壹畝基本農田的奮鬥目標,1995年又提出戶均壹畝水澆地的目標,並作出“加快農田水利建設,確保實現‘雙壹畝’的決定”。全區各地緊緊圍繞“雙壹畝”的建設目標,堅持按照“沿山、沿路、沿溝”的布局,主攻“假平地、坡座子、旱改水”等措施,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力度,使商洛農田建設每年突破10萬畝大關。1991~1999年間***修地99.53萬畝,凈增73.82萬畝,基本農田累計達到209.44萬畝,農業人口人均0.97畝。其中水澆地達到48.75畝,戶均0.88畝。鎮安、洛南和商南縣實現人均壹畝基本農田。

2014年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3萬戶,其中企業1735戶、個體工商戶1.1萬戶。非公有制經濟占比達到51.58%,位居全省第三。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65億元、增長17.8%,外貿進出口總額3.62億美元、增長5.76倍。金融機構新增存貸款余額82.08億元、37.04億元,分別增長13.93%、14.93%。

  • 上一篇:正規的黃金交易平臺有哪些?
  • 下一篇:十大品牌薯條(哪個品牌的薯條比較好吃)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