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006年被評為“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2006年被省政府評為“優秀建築之鄉”。2006年糧食生產穩中擴優,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收購煙葉12.97萬擔,創十二年來新高,居全省第四;茶葉、反季節蔬菜、花卉等產業規模進壹步擴大,新增茶葉加工企業28家。
2009年,蛟城高速完成投資6億元,上杭大道壹期工程與永武高速武平至上杭段在國慶實現同步通車,龍翔大道全線貫通。南陽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運行,古田、步雲農網改造進展加快,蛟洋220千伏變電站前期工作順利推進,郭車110千伏變電站技改增容、麒龍110千伏變電站開工建設。兩個縣辦工業區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68億元,新引進項目14個,新增固定資產投資15.51億元。20萬噸銅冶煉項目完成投資6億元,紫金山銅礦資源綜合利用技改工程、聯泰鋼構年產3萬噸鋼構產品等項目開工建設,太陽銅業壹期3萬噸銅桿、九洲矽業1200噸5N級多晶矽等項目竣工投產。
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1.8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20.7億元,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78.7億元,增長18.2%;第三產業增加值32.5億元,增長13.2%。產業結構繼續調整。全縣國民經濟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17.7:56.4:25.9優化為15.7:59.7:24.6,第壹產業比重比上年降低了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相對下降1.3個百分點。
201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74.9億元,增長14.0%;財政總收入18.7億元,增長28.9%;城鄉固定資產投資101億元,增長5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增長14.5%;農民人均純收入7402元,增長19.1%,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首次超過城鎮居民。在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工業園區產值、建築業產值、礦產冶金產業產值相繼突破百億大關的基礎上,2011年又實現了城鄉固定資產投資、銅產業產值、紫金本土項目產值、市場主體註冊資本均突破百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和年末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含表外)突破200億元,先後獲得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等十五個國家級榮譽和品牌。 唐代以前,上杭境內已有人從事農業生產,種植水稻等農作物。因長期受封建生產關系束縛,災害頻繁,農村經濟蕭條,糧食產量低,農民無法擺脫貧困。1949年,全縣糧食總產量5.33萬噸(不含大豆,下同),畝產80.5公斤,每個全半勞力平均產糧559公斤,生豬存欄5萬頭,戶均1頭,農業總產值240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93.4%,農業人口平均產值136.20元。 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互助合作運動,改變了生產關系,解放了生產力,農業生產穩步發展。1957年,糧食總產量比1949年增長53.5%,年均遞增5.5%;生豬存欄數增長64.1%;農業總產值增長54.4%。 1958年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出現瞎指揮、浮誇風和“***產風”,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上嚴重自然災害,農業生產受到嚴重挫折,糧食產量連年下降。1961年糧食總產量比1957年還低;農業總產值比1957年下降13.6%;生豬存欄數下降87.4%。是年,貫徹中***中央《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調整生產關系,實行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調動了生產隊和社員的積極性。1965年糧食總產和農業總產值分別比1961年增長43.6%和45.4%,生豬生產也迅速恢復發展。 “文化大革命”初期,農業生產再次受到嚴重影響。1972年後,貫徹中***中央《關於農村人民公社分配問題的指示》,從各方面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大力推廣良種,增施化肥,興修水利,使農業生產逐步上升。特別是1976年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後,糧食產量顯著提高。1978年總產量和農業總產值分別比1968年增長1.35倍和62.6%;生豬存欄數增長1.48倍。但此期間片面強調“以糧為綱”,忽略了多種經營、全面發展。 1981年全縣農村逐步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糧食生產和林、牧、副、漁多種經營迅速發展,出現了許多種、養專業戶、經濟聯合體,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增多,改變了糧食生產的單壹局面。1983年,全縣糧食總產創歷史最高紀錄,農業總產值突破億元大關,生豬存欄數比1978年增長34.7%。 1983年糧食大增產後,產生麻痹松勁思想,農業投入減少,科技興農的措施不力,導致1984年以後糧食生產連續三年滑坡。1986年糧食總產比1983年下降17.5%。 1987年,生產開始回升。糧食總產量17.01萬噸,比1949年增長2.19倍,比1978年增長20%,每個全半勞力平均產糧1006公斤。農業總產值1191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3.10%,比1949年增長3.96倍,比1978年增長60.6%,農業人口平均產值316.50元。生豬存欄22.65萬頭,戶均3.11頭,存欄數比1949年增長3.49倍。農村貧困落後狀況得到改變。
2010年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 194家,其中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42家,2010年農產品加工產業實現產值10.72億元,比增10.5%。加大品牌培育創建力度,新增農產品註冊商標19件,全縣累計農產品商標註冊94件。 唐大歷年間境內就有手工煉鐵。到清末,從事冶金、造紙、竹木加工、食品、印刷、紡織等行業的作坊陸續興起。門類、品種日漸繁多,然設備簡陋,生產原始。民國時期,有識之士力圖“振興實業”,民國14年(1925年),集股創辦的“福曜電燈公司”為縣內現代工業之始,然因技術落後難以維持,幾度瀕臨倒閉。其他工業作坊亦因政局動亂,處於停滯狀態。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華蘇維埃政府對工業實行保護和扶持政策,手工業生產興旺壹時。紅軍長征後,革命根據地遭受摧殘,工業日益衰落。 解放後,中國***產黨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工業,1949年12月,縣在城關開辦碾米合作社,並修復電燈公司。爾後,逐步恢復和扶助印刷、食品、染織等數家私營企業。到1952年末,全縣有工業、手工業從業人員1981人,創產值276萬元,比1949年的171萬元增長61.4%,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也由1949年的6.6%提高到7.4%。 1953年,開始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政府對私營工業采取贖買政策,對手工業則貫徹“積極領導,穩步前進”方針,逐步實行社會主義改造。1955年開始,私營工業轉為全民所有制和公私合營企業。手工業者則按自願原則組織21個生產合作社(組)。是年,工業、手工業總產值達506萬元,比1949年增長1.96倍。1956年,完成對工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年末工業、手工業職工總數達2313人。 1958年在“大躍進”中,壹哄而起“大辦工業”,縣屬新辦企業61家,連同原有企業***76家,職工總數猛增到6930人。公社、大隊、生產隊也普遍辦廠。城關地區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提前過渡”成15個地方國營企業。由於違背客觀經濟規律,工業生產受到挫折。1961年,開始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到1965年,全縣有全民企業13家,縣屬集體企業21家,社隊企業20家。全民和集體職工人數也分別精簡為975人和668人。工業總產值744萬元,比1957年增長29.8%,其中集體企業總產值則下降56.3%。 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工業系統亦受沖擊,生產滑坡。1968年總產值僅670萬元,比1965年下降約10%。1971年起,貫徹中央整頓企業管理的指示,生產稍有好轉,旋又刮起批判“唯生產力論”之風,忽視經濟核算,產量產值雖有增長,但經濟效益極低。1966~1976年,國家對工業的基本建設投資3356萬元,而工業企業只上交稅利1257萬元,僅收回投資的37.5%。 中***十壹屆三中全會後,貫徹經濟體制改革方針,逐步實行利改稅,工業企業由生產型轉為生產經營型,推行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責、權、利相統壹的生產經營責任制。政府對企業擴大指導性計劃、縮小指令性計劃的範圍,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機制,工業生產獲得較好的發展。1979~1987年,國家對工業的技術改造投資4485萬元,相當於過去30年的投資總和,而9年新增產值累計達7215萬元,為投資額的1.61倍,實現稅利6483萬元,超過投資數的44.5%。通過技改,工業技術裝備得到加強,據1985年工業普查統計,全縣工業擁有52種類型3067臺(套)的機械設備,總動力36041千瓦,以原值計***3226.2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822.1萬元,占56.5%;縣屬集體所有企業及鄉鎮工業分別占15.2%和28.3%。 1987年,全縣有鄉鎮以上工業企業151家,含13個主要門類、76個行業小類,總產值8414萬元(其中重工業5435萬元,占64.6%;輕工業2979萬元,占35.4%),固定資產(原值)11299萬元,年末職工數為9390人。是年,全部工業總產值10525萬元(含村以下工業),比1949年增長60.5倍,比1978年增長2.06倍,年均遞增13.25%,超過全國平均11.8%的水平。縣屬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也從1978年的6230元提高到10250元,增長64.5%。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由1949年6.6%上升到46.9%。人均工業產值258元,比1949年的8元增長31.3倍。全縣初步形成由化工、輕紡、林產、機械、建材組合的工業體系。且境內礦藏、水力、林木資源豐富,為發展工業提供優越條件。縣人民政府已因地制宜開發部分項目,因資金、技術不足,管理水平和全員素質不高,以致經濟效益較低。1987年,工農業總產值中的工業比重和人均工業產值兩項指標在全省68縣(市)中,分別列為第48位和57位,在龍巖地區7縣(市)中,均列為第6位。
201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51.1億元,比上年增長30.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2.5億元,增長32.1%。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5.1%,比上年下降1.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3.2億元,增長19.3%。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和股份制企業分別完成總產值4.7億元、18.7億元和116.7億元,分別增長32.1%、113.5%和56.7%。規模以上工業中三大主導產業實現總產值120.6億元,增長185.3%。其中,礦產冶金產業實現總產值115.8億元,增長76.1%;光電產業實現總產值4.8億元,增長146.3%;核心產業銅產業實現總產值58.1億元,增長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