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誰告訴我有關中秋,端午,重陽,春節,元宵節的詩詞,對聯,燈謎

誰告訴我有關中秋,端午,重陽,春節,元宵節的詩詞,對聯,燈謎

中秋節

中秋節,是中國的壹個古老節日,因為八月十五這壹天是在秋季的正中,所以稱為中秋節。節日的特色是吃月餅和提燈籠。

〔廣東省〕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山東省〕

慶雲縣農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稱「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壹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省〕

潞安中秋節宴節請女婿。永寧中秋夕恭祀太陰星主。大同縣月餅稱團圓餅,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樓縣中秋祀城隍。

〔河北省〕

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以中秋雨為苦雨,中秋節若下雨,當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

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請邊中秋有吹鼓手沿門鼓吹,以討賞錢,例同端午、除夕。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攜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江蘇省〕

無錫縣中秋夜燒鬥香。香鬥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鬥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

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樣子就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自十壹夜起懸掛通草燈,以鼓樂迎迎之於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安徽省]

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壹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壹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之器具。夜間則內外皆點上燈燭,光輝可愛。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遊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遊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遊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

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除了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打 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將桔子挖空,點上蠟燭,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乳源縣誌》還記載,中秋節吃芋頭,可治疥癩。廣東中秋也有兒童提燈的風俗。燈的材料有紅柚皮雕的柚燈,素馨茉莉花結的花燈,明亮的燈火帶著陣陣的花果清香,使人愛不釋手。東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風俗。曳石是戚繼光發明的,以石塊系上繩索,沿街拖拉,虛張聲勢,用來恐哧敵軍。

◎孤篇蓋全唐

江天壹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矣,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中秋吟月詩(壹)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仿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中秋吟月詩(二)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秋吟月詩(三)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中秋吟月詩(四)

水裏壹個月亮

天上壹個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裏

水裏的月亮在天上

端午

端午符:午時符,本地區在南宋時已有此俗。五月初五,各家於午時書符壹張,置帳屏上或懸在中門,以驅邪祈福。符紙為黃色,上畫壹八卦或壹種像, 下書“敕令”兩字,中間直書“五月五日書破官非口舌, 鼠蟻蚊蟲壹切盡消除”:兩邊則巧對聯“艾旗迎百福,蒲劍斬千邪”-

驅五毒;俗傳“蛇蠍、蜈蚣、 蚊蠅、 蜘蛛、蛤蟆為‘五毒’”。此‘五毒’均從端午日午時起開始滋生。是日,各家於午時的在屋角及各陰暗處灑灰粉,噴雄黃酒,燃藥煙,以滅‘五毒’,驅穢氣,與此同時,將灰塵垃圾掃於室外燒之,以凈其室。

拔草藥:五月初五淩晨,鄉黎爭先上山采集各類青草藥,以品種繁多為榮。此日所采來之青草藥,—般曬幹備用,據說此日拔來之百草貯於家,可辟瘟除疾,

長壽縷:俗稱“結手鏈”。端午節午時,當父母要為小兒結五色線(繩),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曰“結神鏈”。民間認為系上此物可辟邪。至七月初七,各家小孩,解下五彩線,串上稻穗,拋向屋頂,謂之“鵲橋渡”,意為好讓喜鵲飽餐,以便上天架鵲橋,讓牛郎織女早相會。

結棕,煎饾:端午節,家家結棕煎饾。鄉下的粽子,壹為包粽米拌肉碎、香菇、蝦米、蓮子等組合之,曰鹹粽子。另—種乃於粽米中拌進適量之硼砂或堿,曰粳粽子。此外,以面粉、糖、蔥頭油於鍋內煎之謂甜托。另—種稱“鹹饾”,用番薯粉加韭菜、芹菜,肉絲或蚵及鹽煎成,如巴掌大小。俗雲:“煎托補天”。因端午節前乃雨季,鄉黎均為連綿陰雨所苦。到端午,雨季漸逝,食煎饾後雨季過去,意為將天補好。若遇旱天,此日切不可煎飪。

五月五日 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沈死, 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 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 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 張 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壹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龍舟競渡 宋 郭功父

競渡傳風俗, 旁觀亦壯哉!棹爭飛鳥疾, 標奪彩龍回。

江影渾翻錦, 歡聲遠振雷;輕生壹晌樂, 時序密相催。

已酉端午 明 貝 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明 邊 貢

***駭群龍水上遊, 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 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 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 明 湯 顯 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 ,舟楫何勞吊屈來。

臺灣竹枝詞 清 錢 琦

競渡齊登杉板船,布標懸處捷爭先。

歸來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葉鮮。

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古代人們將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所以稱做重陽。重陽節人們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

相傳東漢的時候,有壹個叫桓景的人,跟隨方士費長房學習道術。壹天,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這壹天將有大災大難降臨在妳們家。妳現在馬上回家,只有讓全家每人都在胳膊上系壹個絳紫色的袋子,袋子裏裝上茱萸,然後全家外出登高,喝菊花酒,才能躲開這壹場大的災難。桓景聽從了師傅的話,在九月初九這壹天,全家外出登高飲酒。晚上回家的時候,發現家中的雞、狗、牛、羊全都死了。費長房說是這些動物代桓景全家受禍了。從此,重陽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便流傳下來。

1.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起源荒誕,隨著歲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漸淡薄,登高已不再是為了躲避災難,而成為人們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之壹。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氣爽、山青雲淡的時節。此時登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許多地方都在這期間舉行登山會。

重陽節前後,北京西山的幾十萬棵黃櫨變成壹片徘紅,將西山裝點得分外美麗,別有風情。漫山遍野,猶似披上了壹件紅色的盛裝。幾個親朋好友,三五結伴同登西山看紅葉已成為北京人秋季不可少的活動之壹。

2.賞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黃蟹肥時。菊花壹團團、壹簇簇,競相開放,千姿百態,非常逗人喜愛。人們喜愛的不僅僅是她美麗的容顏,更值得稱贊的還是菊花剛強的氣質。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菊花爭奇鬥艷,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艷麗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賞菊的風俗壹直保留下來。在蕭瑟的深秋,壹些地方的公園裏還舉辦菊花會、菊展,那壹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情景,吸引著眾多的遊客。

3.飲菊花酒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離騷》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風俗早在戰國時就已有了。後來,飲菊花酒又被附會上神話色彩,說飲菊花酒可以躲避災難。菊花在秋日冷霜中開放,氣味芬芳。人們認為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人們便將花蕾莖葉壹起采摘下來,和黍米壹起釀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時候才開壇飲用。

4.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壹種藥用植物,有益於內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藥用價值,並開始種植。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頭上,據說這樣可以抵禦寒冷,躲避災難。此時茱萸的作用已被誇大,成為驅邪的神物。宋朝的時候,人們還給茱萸和菊花起了兩個雅稱,稱茱萸為“避邪翁”,叫菊花為“延壽客”。

宋朝以後,插茱萸的風俗逐漸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視為神物,僅僅是作為藥材使用了。現在這壹風俗已很少見了。

5.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應時食品,就如同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壹樣。重陽糕是用面粉加上棗、栗子或其它幹果蒸制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時候,人們吃重陽糕頗有講究,還伴有壹個小小的禮節。在九月初九這日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道:“願我的孩子事事皆高。”這是取“糕”與“高”同音,表達了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著未來的日子步步皆高。

過故人莊

重陽

文天祥

萬裏飄零兩鬢蓬,故鄉秋色老梧桐。

雁棲新月江湖滿,燕別斜陽巷陌空。

落葉何心定流水,黃花無主更西風。

幹坤遺恨知多少,前日龍山如夢中。

九日渡江

李東陽

秋風江口聽鳴榔,遠客歸心正渺茫。

萬古幹坤此江水,百年風日幾重陽。

中樹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繞建康。

酬過真州更東下,夜深燈火宿維揚。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壹涯。

離懷銷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

多蒙千裏訊,逐客已無家。

秋登蘭山寄張五

孟浩然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醉重陽節。

春節

貼春聯——春聯貼到門上必須在大年三十太陽落山之前,象征翌年日子紅紅火火不間斷。不過,有的地方如果當年家裏出了喪事,春聯就要用白紙或藍色的紙來書寫。

除夕盛宴——除夕夜餐桌上,對於菜的配色沒有嚴格規定,但,魚多為鰱魚,且要有頭有尾,寓示翌年謀事不亂,有頭有尾。忌諱吃鯽魚,寓意“鯽”就是結結巴巴的意思。

守歲——守歲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全家在燈火輝煌中,其樂融融地度過今宵。因為過去認為大年三十晚會做夢成真,所以每個人都怕做噩夢,守歲,以免噩夢影響來年運氣。

放年炮——除夕至初壹,每戶開門時要放迎新辭舊禮炮。鞭炮要求四千、六千、壹萬雙數響;燃放時切不可中斷,若斷了則寓示翌年不吉利。

正月初壹吃白雞,穿白衣——過去,江湖術士算到某人36歲有災,須防。就選擇正月初壹吃壹只白老母雞。男的用母雞,女的用公雞,意謂陰陽平衡,並在大年初壹起床時穿壹套白襯衫。民間有詩為佐證:“三十六,好就好到杪,孬就孬斷根;吃白雞,穿白衣,平平安安無病醫。”

出行——宜城人出行愛選擇雙日子,如:逢二、四、六、八、十的日子出行。若不信,妳逢雙日子壹上公交車就知道了。當然,這也有它的來歷,宜城民間有句俗話:“禍不單行,好事成雙。”

  • 上一篇:上市公司招標公告在哪裏發布?
  • 下一篇:深化實驗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