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迅速,支撐了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自1998開始,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國政府對中小企業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註,對中小企業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國家經貿委中小企業司司長衛東。
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現狀
記者:請先談談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
衛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迅速,支撐了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經濟快速增長中,76.7%的新增工業產值是由小企業創造的。1997年,全國獨立核算工業企業中小企業近50萬家,占全部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總數的98.5%,實現工業產值41315億元,占工業產值的60%;產品銷售收入3.62萬億元,占產品銷售總收入的57%;總利潤的30%。
中小企業在中國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工商登記註冊的中小企業占全部註冊企業的99%。中小企業工業總產值和實現利稅分別約占全國的60%和40%。流通領域中小企業占全國零售網點的99%以上,也提供了約75%的城鎮就業機會。近年來,在約6543.8+0500億美元的年出口總額中,中小企業約占60%。
其次,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同發展的方針,依法鼓勵和保護各類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第三次全國工業普查顯示,中小企業各占13.1%。壹般來說,國有和公有制集體企業占總數的五分之壹,產值占三分之壹。
第三,中小企業的區域分布特征。按經濟區劃分,我國小企業數量中部占42%,西部占15%,而東部小企業工業總產值占66%,中部占26%,西部占8%。這說明東部小企業平均產值比較大。約為中部地區的2.5倍,西部地區的3倍。小企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東部為66%,中部為67%,西部為55%,西部比重明顯偏低。
目前,食品、造紙、印刷等行業70%以上的產值,服裝、皮革、文具、塑料制品、金屬制品等行業80%以上的產值,木材、家具等行業90%以上的產值都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中國出口的許多商品,如服裝、玩具、工藝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以及壹些高科技產品,大多由中小企業生產。
中小企業在中國的重要作用
記者:中國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什麽角色?
衛東:中小企業是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渠道,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業主要在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存在和發展。單位投資所容納的勞動能力(就業能力)和新增勞動力(就業投資彈性)明顯高於大企業,大部分領域高出1倍以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進程中並沒有出現嚴重的社會就業問題,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的快速發展是重要因素之壹。1978-1996年,中國從農業部門掙來的2.3億勞動力,大部分都在小企業就業。目前我國工業部門就業人數約為654.38+00.5億人,其中小企業約為654.38+006.5438+000億人,占73%。
值得壹提的是,近年來,非國有中小企業的發展極大地拓寬了就業渠道,成為勞動就業的主要增長點,特別是在吸納和安置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方面。1997年,我國非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418萬人。其中,個體私營企業吸納94萬人,1.97萬下崗失業人員應聘私營企業或個體商戶,1.27萬人進入各類市場從事經營活動。
由於中小企業是社會就業的主要場所,是縣鄉政府的基本收入來源,穩定中小企業將穩定國家就業,穩定地方財政的基礎,確保整個社會的穩定。
記者:中小企業在改革中扮演什麽角色?
衛東:中小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力軍,是進壹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推動者。
中小企業大多從事第三產業,貼近市場和用戶,活躍在市場競爭激烈的領域,促進了市場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進壹步規範。中小企業的這些特點有利於打破市場壟斷,發展市場競爭。中國改革開放20年的實踐證明,在哪些領域中小企業發展快,在哪些領域往往相對活躍,相反中小企業較少,市場相對低迷。
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改革成本更低,更容易操作,社會沖擊更小,更容易進入新的體制。在改革過程中,中小企業往往是實驗區,是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突破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改革制度創新的成功經驗大多來自中小企業。承包、租賃、兼並、拍賣、破產等方面的改革措施,都是由小型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和鄉鎮集體企業先行先試、推廣的。中小企業改革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中小企業在各項改革中的積極探索,為開創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和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局面,為建立和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做出了重要貢獻。
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
記者:中小企業結構調整,專業化發展,有利於解決重復建設。如何實現中小企業的專業化分工?如何推動技術進步和創新?
衛東:在工業化過程中,往往會形成以大企業為核心的企業集團和金字塔形的企業結構。塔頂是大企業,塔底是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世界經驗表明,大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中小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形成比較牢固的配套寫作關系。壹方面可以保持自身市場的穩定,另壹方面可以得到大企業的技術支持,通過大企業的幫助可以得到信貸支持,從而加快中小企業的技術進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鼓勵生產“精、尖、特、優”產品,從而提升市場競爭力,支持中小企業向“小而專、小而精、小而優”方向發展,是近壹個時期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政策取向。
科教興國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壹項長期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內容要好得多。其中壹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推動技術進步和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從依靠簡單的擴張生產壹些檔次低、重復建設的產品,轉變為依靠科技,搞深加工,增加附加值,生產符合市場需求、消費者滿意的產品,對中小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獲得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鼓勵中小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和低成本產品。國際經驗表明,中小企業在技術開發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國壹些中小企業已經發展成為高科技產業的重要力量,如聯想集團。
改善中小企業的外部政策環境
記者:中國在改善中小企業外部政策環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績?
衛東:與大企業不同,中小企業的發展取決於自身的競爭力和企業間的互助。政府為中小企業創造壹定的政策條件,提供必要的服務是非常必要的。當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完善中小企業相關政策。
此外,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金融政策體系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壹些地方在中小企業擔保基金試點的基礎上,研究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提出恢復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的政策措施,初步緩解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難的問題。
加強和改善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的要求,商業銀行設立的中小企業信貸部門應積極開展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條件成熟時,探索建立專門面向中小企業的銀行。
研究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風險投資機制,拓展中小企業創業和風險投資多種形式的資金渠道,特別是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風險投資問題。研究探索中小企業直接融資和民間融資的各種有效方式和途徑,爭取中小企業獲得政策支持。
建立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記者: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壹員,如何更好地建立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衛東:支持建立各類中小企業中介服務機構,構建包括政府引導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在內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在開辦費方面,政府給予必要的支持,使對中小企業的服務合理化,盡可能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結合當前我國機關事業單位改革,鼓勵和支持轉崗人員創辦中小企業五福和各類中介服務機構,政府在稅收、信貸、工商管理等方面給予壹定支持。逐步向中小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在管理診斷與咨詢、法律顧問、人員培訓、信息收集與交流、技術開發、融資、市場開拓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幫助。
自1978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經濟法的建設,不斷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在鼓勵各類中小企業發展問題上,中國政府加強了法規建設,先後頒布實施了《公司法》、《鄉鎮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關於城鎮股份合作企業發展和出售的指導意見》。4月,1999,《中小企業保護法》調研起草工作正式啟動。
在中小企業管理體制上,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長期按照中小企業的經濟成分和行業部門實行“多頭管理”,壹直沒有統壹的機構負責中小企業的政策制定、宏觀指導和統籌協調,也沒有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服務體系。1998期間,這個問題在我國政府推動的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得到妥善解決。在國家經貿委單獨設立了中小企業司,集中了過去各部門、各行業單獨管理中小企業的職能,中小企業司負責協調全國中小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其主要任務是“指導各類中小企業的對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