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理解,簡單看下就明白了
互聯互通現狀
國際電信聯盟(ITU)認為,互聯互通主要包含網間互聯和業務互通。在實現上,首先應保證網絡互聯,然後在網絡互聯基礎上保證業務互通,從而達到不同網絡、不同運營商、不同業務提供商之問的業務互通。根據2001年5月10日信息產業部令第9號《公用電信網間互聯管理規定》(以下簡稱《管理規定》),互聯是指建立電信網間的有效通信連接,以使壹個電信業務經營者的用戶能夠與另壹個電信業務經營者的用戶相互通信或者能夠使用另壹個電信業務經營者的各種電信業務。互聯包括兩個電信網間直接相聯實施業務互通的方式,以及兩個電信網通過第三方的網絡轉接實現業務互通的方式。這個定義同時提到了網絡互聯和業務互通,簡潔地概括了互聯互通的內容。《管理規定》的適時推出,在壹定程度上大大減輕了電信企業分家帶來的互聯互通的負面影響。但是,中國通信企業畢竟是由原來處於壟斷地位而強行被拆分的,缺少市場自由競爭的積累。同時,中國通信企業的主要特點是企業資產為國家所有,與自主企業有很大差別。因此,僅《管理規定》還不足以解決中國通信行業的互聯互通問題。
《管理規定》出臺之前,互聯互通問題雖然嚴重,但大部分都是顯性問題,直接表現為不互聯,例如切斷通信,割斷光纜,資費違規等,這些問題比較容易判斷和解決。但是,在《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出臺之後,出現了新的互聯互通問題,即互聯不互通或性能不互通。很多寬帶用戶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國內南北方服務器互訪時,甚至不如訪問國外的網站快。這當然有中國寬帶發展迅速,網絡擴容跟不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處於競爭狀態中的多家運營商之間通過技術手段相互設檻,才導致此種怪現象的發生。在電信設備市場上,大家壹定會發現有壹種設備非常暢銷,那就是多接入網關。廠家推銷的主要熱點就是壹邊可以接電信,另外壹邊可以接網通,而且可自動選擇網絡條件較好者來解決互聯互通問題。顯然,這些設備基本上是用戶應付互聯互通問題的無奈選擇。
三、現存問題分析
在技術發展迅速、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產生的互聯互通問題不是單壹的技術問題,而是技術、經濟、監管等多方面因素導致的。
1.通信協議不壹致導致業務難於互通
由於計算機技術在通信網絡中的廣泛使用,通信網絡已不再是簡單互通的物理網絡,而是通信軟件與物理硬件的有機結合,而通信軟件側重的是通信規程和數據格式。例如,現在的通信熱點技術NGN,3G,IPTV等核心技術都是直接采納基於IP的軟件技術。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演進和協議版本的頻頻更新,目前許多依據不同通信標準或依同壹標準、不同版本或依相同標準、不同廠家開發的通信網絡都難以互通。例如大家熟知的ITU-TH.323協議從1998年2月發布第壹版到目前已經有4個版本,但不同版本的H.323網絡難以互通。同樣,由於廠家對相同協議版本理解不同,不同廠家針對相應版本的H.323協議做出來的系統也很難互通。
當前,運營商各自通信網絡不僅包含著不同階段、不同特性的物理通信網絡,亦包含為適應不同需求開展的多種業務。由於網絡建設和業務開展都是企業自身行為,故此采用標準也有所差異,技術本身也存在互聯互通的問題。
2.網間結算不合理導致人為不互通
互聯互通不是義務,本質上是壹種需要強制而又要符合市場規律的業務,所以它同樣存在市場、成本和利益問題。從經濟學角度看,互聯互通是因使用對方網絡資源而需要向對方付費的問題。處於市場競爭的雙方因業務範圍相似、資源成本不均,很容易導致互聯互通出現種種問題。尤其是目前的網間互聯結算費率占運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很少,運營企業對互聯互通缺乏有效的制度激勵,故運營互聯互通積極性不高,甚至抵制互聯互通的實施。目前,很多案例均源自網間結算費用不合理,拖欠結算費等,直接或間接導致網絡無法互聯互通。
眾所周知,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利益。既然互聯互通是壹種業務,就必須遵循市場經濟原則。筆者認為,解決互聯互通經濟方面的核心,在於制定互聯互通結算體系,而該結算體系要充分體現網絡的商業價值,滿足運營商對網絡的投資收益要求。
3.監管體系不完善使投機者有機可乘
互聯互通問題的解決還需要通過監管手段提供保證。互聯互通監管方面的問題主要存在於監管主體權利不明確,這主要和中國運營商實際情況有關,通信管理局都是由過去的電信運營商分解出來的,與電信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監管證據不足,主要是由於很多互聯互通問題不再是顯性問題,很難界定責任。雖然《電信管理條例》、《公用電信網間互聯管理規定》、《電信網間互聯爭議處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出臺,在壹定程度上減輕了互聯互通問題,但由於通信行業本身的快速發展與高科技的特點,還需要不斷完善。
綜上所述,互聯互通問題是多方面問題的集中表現,但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經濟問題是互聯互通的核心問題。很多情況下,不同通信企業出於各自利益的考慮,利用監管之空,借口技術不到位,屢屢導致互聯互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