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中國的戰略選擇。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成為全球制造業強國。工業化進入加速發展的新階段。作為壹個人力資源豐富、自然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工業化的任務艱巨而繁重,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物質資源實現的。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呈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特點。同時,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工業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然而,中國工業總體技術創新能力仍然薄弱,管理水平落後,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明顯。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發達國家基本實現工業化,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深化,制造業加快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服務業正在從傳統服務經濟向現代服務經濟轉變。全球產業競爭日趨激烈。跨國公司在不斷鞏固和加強關鍵環節的基礎上,正在加速向高汙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轉移。全球戰略資源日益稀缺,已經進入資源高價時代。走發達國家廉價資源支撐的傳統工業化道路是不現實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術與制造環節的融合日益加深,呈現出設計信息化、設備智能化、過程自動化、管理現代化的發展趨勢。精益生產、敏捷制造、虛擬制造、網絡化制造等新的生產方式得到廣泛推廣,重塑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
中國工業化正處於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國內外新形勢新要求,黨中央、國務院抓住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戰略機遇,提出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經濟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從規模速度向創新效益轉變,全面轉入科學發展新階段。這是立足中國基本國情得出的重要結論,是順應全球化趨勢的現實選擇,是全面總結國內外傳統工業化模式經驗教訓做出的重大決策。
“兩化”從帶動、促進到融合發展。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出壹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科技含量高,是指加快科技進步和先進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提高科技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特別是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通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工業化在高起點上快速發展;良好的經濟效益意味著註重產品質量和適應市場變化,提高資金投入產出比,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資源消耗低,就是大力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減少資源的占用和消耗;環境汙染少,就是推廣清潔生產和文明生產方式,發展綠色產業和環保產業,加強環境和生態保護,使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相協調;發揮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就是要提高勞動者素質,利用我國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提高經濟競爭力,妥善處理工業化進程中提高生產率和擴大就業的關系,不斷提高就業率。
黨的十七大全面總結過去五年的實踐,進壹步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推動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後產能”,豐富了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與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壹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協同發展,會加速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第二,工業化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走綠色工業化道路;第三,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以工業化促進農業現代化;四是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協調發展,走高質量產業化道路;第五,工業化與全球化協調發展,走國際市場之路;第六,工業化與服務業協調發展,走現代服務業繁榮之路。這是我國工業和信息化將面臨的重大戰略和政策問題,需要認真協調解決。
充分認識和發揮信息化的作用
從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到大會報告,再到十六大明確提出“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再到十七大提出“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充分說明了黨中央對信息化的高度重視。長期以來,我們對信息化的認識不斷深化,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更加緊密,信息化工作的思路日益清晰。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趨勢。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應用日益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把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推向了新的歷史高度。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軟件等現代信息技術和產品的推廣應用,不僅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擴大了市場範圍,促進了管理方式的變革,促進了資源配置的綜合優化和充分利用,而且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信息化正在構建21世紀經濟發展和社會活動的新平臺,正在對全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意識形態產生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必將導致經濟發展方式、經濟體制、政府職能和社會方方面面的重大變革。信息化也成為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發達國家憑借在互聯網、通信技術、網絡技術、信息資源和人力資本等方面的優勢,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地位不斷提升。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在努力抓住信息化的機遇,避免進入信息“邊緣化”的危險地帶,把加快信息化作為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任務。
信息化已經成為加快工業化發展的新動力。信息化已經從壹場技術革命引發為壹場產業革命,成為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與工業化相比,信息化是壹個跨度更大的歷史性變革。從長遠來看,信息化和工業化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信息化不僅可以加快工業化進程、鞏固工業化成果,還可以提高工業化水平,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主要動力。中國仍處於工業化進程中,實現工業化仍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壹項艱巨的歷史任務。在信息化背景下,堅定不移地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將有效提高產業技術水平、企業管理水平和資源利用效率。
信息化是解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諸多問題的重要手段。在經濟領域,通過推動傳統產業與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先進適用技術相結合,提高工業R&D設計、制造、營銷管理和物資流通的自動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水平,有利於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物資消耗、減少汙染物排放,提高工業技術整體水平和經濟增長質量。比如,目前我國火電平均煤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22.5%。如果采用合適的信息技術進行改造,每千瓦時可降低煤耗10g,壹年可節約2000萬噸標準煤。在行政管理領域,通過實施電子政務建設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方式創新,有利於提高各級行政機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在社會領域,通過推進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等領域的信息化建設,有利於改善民生,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運用信息技術還可以加強對鋼鐵、有色、建材、煤炭、電力、石油、化工、建築等重點行業的能源消耗、資源消耗和汙染物排放的在線監測,加強對經濟運行中資源、能源、環境成本等信息的監測和分析,從而提高可持續發展水平,促進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