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位很有名的哲學家提過壹個同樣很有名的觀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是其思想的核。生產關系通過生產組織形式進行反映和體現。而且其還提出了關於剩余價值理論,認為所有的壹切財富都是由人創造的。在現代宏觀經濟學裏面,認為經濟的總體增長來源於三個要素:資本、人力資源、技術進步。?
在原始社會,狩獵和采摘的這種依靠外界的間斷性的生產收獲不足以保障個人的長期生活,因此公有制度是壹種自然的保險機制,在這種任何壹個人都不容易單獨靠自已的力量存活的時候,這種自發的公有的、部落形式的原始生產組織形式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
在這種組織形式下,每個人之間的生產力差別基本取決於其個人力量,但是個人力量在面對大的兇猛的野獸時基本區別不大,從各種原始壁畫來看,對於大型動物,主要是采取集體狩獵,在這種情況下,狩獵的組織形式來源於壹小隊人***同默契和在狩獵現場的溝通,通過現場的協調溝通把壹隊人的力量組織起來,基本上這種組織形式都是有效、少浪費的。
在這種組織形式下,由於受外部環境(獵物、植被的豐富程度影響),個人的能力和意願的影響差別不大。
可以考慮列壹個簡單的個人生產力,平均個人生活需求以及外界物質條件的模型,來看平均個人壽命最大期望下的生產組織形式。
當社會進入大批依靠農業收入,此時的生活收入已經進入了以年度為周期,主要依靠土地、人力(主要指勞動力),天氣等因素進行生產。在這個時期,隨著理想的公有制度,如井田制的破壞,以單位土地產出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土地的大兼並,以及在伴隨土地為生產資料的租賃制度開始不斷擴展。
在這種組織形式下,由少部分的土地所有者,對土地的產出進行負責,總休來說,生產力是在上升的。即存在管理者,可以有效的減少土地荒蕪產生的不生的浪費,而且存在余糧制度,可以減少因為天氣因素造成的影響。
總體而言,因為生產技術本身含量不高,生產主要是依靠土地的開拓和人力的投入,缺少商業的流通,從而無法大量產生外部的生產輔助性機構,缺乏資源的投入,整體生產力的上升是緩慢的。這種生產形式,只能夠算是有管理的個人生產。
在這裏,生產關系是小範圍內的自給自足型的,這裏的數學模型比起之前的模型,由於土地等資源的投入,平均個人產出略大於個人生存需求,平均壽命有所上升。這裏的管理是基於資源使用的管理,而不是基於流通的管理,缺少經濟學上所考慮的交換將使得整體社會生產力上升。
大規模商業行為是壹種隨著局部的生產單位組織對於部分物質生產力遠超過平均水平以後壹種自發產生行為,典型的代表例子是隨著工業革命,外部機械的出現,手工作坊式的生產進入批量化生產以後,資本主義國家的向外擴張,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市場,只是由於其它社會的生產力不對等,導致其它各種問題。
在這種組織形式下,局部單位的生產力優勢得到了充分體現並不斷的加強,針對理想中的自由交易和自由競爭,迫使其不斷提升生產力,整體社會的產生已經不斷超出人生存所必需水平。
在這種組織形式下,生產力依賴於生產資料(機械、設備等),對於土地的依賴性下降(除了考慮交通因素外),對於人的素質要求開始上升(需要大批量能夠操作機械和設備人員,並且需要研究人員不斷的提升設備的生產水平),輔助性組織不斷出現(研究機構以及為培育研究人員所需要的普通教育的不斷提升,為了提升商業交換水平而需要的銀行、為了提升物流而需要的交通)。
在這裏,生產關系廣泛是基於大規模生產而組織的,在工廠裏面,管理作為壹門正式的學問出現,生產從工藝變成了模塊化,流水線的產生是這種形式的必然產物,壹切生產都是為了大工業生產而出現的。當生產單元的無序化組織達到壹定程度時,所謂的經濟危機開始出現,極大化的浪費存在。壹方面是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驅使整體生產力的上升,同時無序的生產又造成階段性、局部性的浪費。?
在這個模型裏面,由於存在自由競爭,各個局部行業生產力的不斷提升,是社會整體生產力不斷提升的必然發展方向。市場擴展的階段,資本的要素起主要作用,進入完全競爭市場以後,技術進步起到了主要作用。
當前以企業或者公司為單位的生產組織形式是廣泛的生產單元,其對社會資源的配置是高效的。今天,在生產水平未進行大的提升變化的情況下(根本性的技術進步),如何更高效的組織生產本身,使得同樣的資本投入,能夠產生更多的有效產出,其核心要素在於管理的提升,其中依賴於信息管理技術和人的素質的提升。
壹方面是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化達到壹定程度以後,生產能力已經超過市場的有效需求,如何通過更宏觀的政策提升有效需求。在這種形式下,浪費是隱性的,例如通過各種促銷活動,使得人們購買其超出需求的衣物。
從生產側的角度來看,在企業內部,通過信息技術,如ERP等系統,有效提升管理(參見精益管理)從而使得企業精細化管理水平提升,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在企業之間,通過***享信息,形成整體的生產鏈,有助於減少企業自身的無效生產。
在需求側,通過各種廣告和營銷手段,捕獲更多的客戶,各種免費為名的陷阱層出不窮。不斷的演進之下,數據(用戶消費行為的各種數據)本身開始成為產品。
有幾個關鍵詞:
企業信息化有各定義(即意味著沒有統壹***識,即意味著大家還沒有從學術的角度來嚴格思考這個問題),引壹個百度百科定義
企業信息化本身經歷了辦公自動化、生產管理、經營管理、決策支持等內部過程,隨著互聯網+的壹聲炮響,以信息系統(尤其是移動端)為入口的平臺爭奪,這裏面有淘寶、京東以及無數電商的廝殺,各種企業在沒有針對自身戰略定位和目標的情況下,自身的內部管理沒有做好的情況下,跟著各種概念瞎轉,實在是忙不勝忙,空忙壹場。
企業信息化的核心是對於信息的有效組織,減少浪費(包括生產和消費),以及無視時間、空間的差異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是未來繼續演進的方向。
在之前的生產組織形式中,人本身的資源是很少考慮在其中的,無論是以個人體力的時代,還是在大工業化時代個人作為螺絲釘壹樣的存在。但是註意力作為壹種稀缺資源,在限制著人們對於信息獲取和加工的選擇,其重要性正日益突顯。有壹本書叫《註意力經濟》對於註意力的方方面面提了很多,包括生物心理學基礎,技術、組織結構的轉變等等提了壹大堆,但是沒有核心的把註意力最根本的作用反映出來。註意力作為壹種具有自反饋的系統主體(人或者社會)的有限資源,其投註所在,決定了整個系統的演進方向。
未來的生產將完全以合理需求為起點,通過信息技術的全面有效組織,重新拉動整體生產的方式。
當社會的技術生產能力達到了理想程度(即所謂理想的中的按需生產),那麽這個時候,有價值的生產是真正的按需生產(即按照註意力的選擇進行生產),為了減少社會的浪費和對資源的消耗(目前人均能源消費正以壹種快速的速度在增長)。非物質化的生產將會逐步成為壹種主流(遊戲只有註意力的消耗,沒有產出,極易產生空虛感),非物質化的生產將進壹步提升註意力的投入產出(即註意力的反饋有效性)。
企業的組織形式將演化成大平臺,小企業(並不是指市值,而是人員規模),任何生產將可以靈活的通過平臺有效組織,小企業的不斷連接形成平臺化和鏈式的連接,從以前的自由市場化的,依賴看不見得手的生產方式,變成依賴看得見的數據和小眾的長尾需求,從而更高效減少浪費的生產組織方式。
為了適應上述的企業組織形式,信息技術將進壹步演化,各種流行的技術詞匯(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將被拋棄,實實在在的落實到壹切皆數據化,通過技術重構外在的物理世界,通過虛擬的數字世界同構外在世界,實現世界本身自我的預測性(例如人),使得社會本身通過信息交換處理進而帶動物質的交換處理,更加有效、減少浪費,有目的性的演進。有實際的生產層面,機器人將會大量代替人工。因此未來主要的工作是考慮如何組織生產和做為社會主體,生產的總體方向。從而凝聚社會的力量,從大航海時代的發現以後,完成整合,探索大宇宙時代。?
在這裏,需要大量的量化模型和數據來進行驗證和進壹步深入和細化,暫按於此,待以後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