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之前,梅嶺村人均年收入只有70元,沒電沒路。他們世世代代住在茅草屋和木屋裏,靠種糧食和賣柴火為生。改革開放後,老實耿直的農民蘇新田憑著遠見卓識、勇於探索、勇於進取的精神,帶領村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走了“建電站、修路、辦企業”三步棋。如今,美菱擁有年產50萬噸的水泥廠、年產8萬m中密度纖維板的人造板廠、發電量超過5萬千瓦的熱電廠、年產7500m的膠合板廠等眾多企業。集體固定資產達到1.51億元,村民人均收入3.65萬元。隨著企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美菱集團在泉州民營企業100強中躍升至13位。蘇新田同誌不僅富裕了梅嶺村,還不忘回報社會,造福人民。他不僅捐資5000多萬元扶貧,還拓寬鋪設了宜都至恒口38公裏的水泥路。投資3億元創辦全市第壹所公辦村——梅嶺中學,培養國家棟梁。
蘇新田同誌的開拓歷程,充分體現了壹個優秀黨員的眼界、胸襟和膽識。他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帶領人民脫貧致富的精神,得到了黨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先後被評為“全國綜治先進個人”、“全國優秀黨員”。1997、2002年連續兩年當選為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當選為中共十五大、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
梅嶺山村位於閩南永春縣蓮花山腳下,淹沒在密林深處,交通閉塞,距離縣城100多公裏,幾乎與世隔絕。全村100多戶,400多名村民,世世代代住在茅草屋、木屋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種糧賣柴為生。從65438年到0979年,村民人均收入僅在70元左右。當地有句話叫“吃鹹竹筍不如嫁梅嶺人”,“窮窩”壹度是它的代名詞。
水泥路平坦寬闊,連接著中華大地,電話通向五大洲四海,電視和電腦接收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十幾家企業的機器轟鳴聲不絕於耳。紅墻綠瓦的新建房屋比歐式別墅好。學校裏高樓林立,綠樹鮮花,商店非常熱鬧,是壹派繁華的都市景象。如今,梅嶺擁有固定資產151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6500元。隨著集團經濟的快速發展,集團在泉州民營企業100強中排名13。
短短20多年,如此懸殊的差距,如此鮮明的對比,是誰給美菱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與梅嶺“領頭雁”村黨委書記、集團董事長蘇新田同誌的努力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