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縣是河北省衡水市下轄縣,位於河北省中南部,東接饒陽縣,西鄰深澤縣,南抵深州市、辛集市,北靠安國市、博野縣。轄3鎮5鄉230個行政村,50萬人口(2011年),總面505平方公裏,耕地49.7萬畝。
安平自漢高祖時置縣,已有2200多年歷史,因“官民安居樂業且地勢平坦”而得名。安平是革命老區,誕生於1923年的 *** 臺城特別支部是全國第壹個農村黨支部,建立於1924年的 *** 安平縣委是河北省第壹個縣委;1938年,冀中區黨委、冀中行署、冀中軍區等均在這裏創建,是冀中抗日根據地的誕生和發祥地。
安平縣形成了絲網、汽車配件、衛生潔具、化工等行業競相發展的產業格局,全縣經濟始終保持了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是全國百家明星縣(市)之壹,綜合經濟實力居河北省“十強”縣市,被河北省文明辦評為文明城區、文明縣級市,發展最快的城市,全省排第8位,安平先後被命名為“中國絲網之鄉”、“中國絲網產業基地”、“中國絲網產銷基地”、“國家生豬活體儲備基地”、“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第壹個“國家級縣域經濟信息化試點縣”,全省“特色經濟示範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示範縣”,首批“擴權試點縣”。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 :安平縣 外文名稱 :Anping 別名 :博陵郡 行政區類別 :縣 所屬地區 :中國河北省衡水市 下轄地區 :馬店鎮、南王莊鎮、何莊鄉、油子鄉、兩窪鄉、子文鄉、黃城鄉 *** 駐地 :安平縣為民街 電話區號 :0318 郵政區碼 :053600 地理位置 :河北省中南部 面積 :505平方千米 人口 :50萬 方言 :國語、地方話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聖姑廟、孫犁故裏等 車牌代碼 :冀T 途經鐵路 :京九鐵路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氣候,水文,土壤,行政區劃,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交通,經濟,綜述,第壹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基礎設施,社會保障,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旅遊,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春秋時,境域屬鮮虞國。 戰國時,縣境初屬中山國,後歸趙國。 秦時,屬巨鹿郡。 西漢始置安平縣,並於縣治西南25裏處角邱置谷邱縣,均屬涿郡。 新莽時,安平稱廣望亭。 東漢初,復安平縣原名,並廢谷邱縣。建初四年(79年),隸樂成國。延熹元年(158年),安平初屬安平國,後隸博陵郡,郡治安平城。統安平、安國、南深澤、饒陽四縣。 三國魏時,安平仍屬博陵郡。 晉時,於安平置博陵國。統安平、饒陽、安國、南深澤四縣。 北魏、北齊、北周時,安平皆屬博陵郡。郡治仍在安平縣城。 隋開皇三年(583年),罷郡設州,安平改屬定州。十六年(596年),更屬深州。大業二年(606年),還隸定州。三年(607年),廢州置郡,定州改為博陵郡。大業九年(613年),改博陵郡為高陽郡,安平仍屬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安平改屬深州,州治初為安平,尋徙饒陽。貞觀十七年(643年),廢深州,安平還屬定州。先天二年(713年),復屬深州。 北宋、金時,安平屬深州。 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廢深州,安平改隸南平州,並為州治,領饒陽。太宗七年(1235年),南平州廢,安平復隸深州。中統二年(1261年)改隸真定路晉州。 明時,安平縣屬真定府晉州。 清初,縣仍隸晉州。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改屬深州。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制,縣屬直隸省範陽道,次年範陽道改為保定道,安平仍屬之。 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直隸省改河北省,直領安平縣。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縣劃歸河北省第十督察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安平縣抗日 *** 建立,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同年9月屬冀中區二專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秋,屬冀中區八專區。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6月,改屬冀中七專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7月,又改屬冀中區九專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華北人民 *** 成立,安平屬華北行政區冀中區九專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 *** 成立,縣劃歸河北省定縣專區。 1954年4月24日,定縣專區撤消,安平縣劃歸石家莊專區。 1958年11月5日,安平並入深縣。 1961年4月底,復設安平縣(含原饒陽轄區),仍屬石家莊專區。 1962年1月,饒陽從安平析出,縣恢復原建制。同年6月17日,安平改屬衡水專區。 1970年,衡水專區改稱衡水地區,仍屬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安平縣是河北省衡水市下轄縣,位於河北省中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5°19′至115°40′,北緯38°14′至38°21′之間。海拔高度26米。東接饒陽縣,西鄰深澤縣,南抵深州市、辛集市,北靠安國市、博野縣,總面積505平方公裏。 地貌 安平縣屬華北斷坳中的冀中臺陷。東西橫跨冀中臺陷中的兩個四級構造單元。西部屬高陽臺凸的壹部分,東部屬饒陽斷凹的壹部分。前第三系基底埋深2500至3000米。 安平縣地處太行山前沖積扇前緣,境內多為滹沱河沖積平原。地勢平緩,略顯西高東低,平均坡降為1/3250。海拔最高31.5米,最低18.5米。滹沱河自西向東流經該縣,曲度小,西部河谷寬約300至500米,東部河谷寬約200至300米,谷深2至4米。 氣候 安平縣地處半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季少雨多風,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氣溫適中,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幹濕交替。 水文 安平縣地表水由自產水(降雨)和兩河(滹沱河、瀦龍河)客水形成。 滹沱河發源於山西省繁峙縣五臺山北麓,歷史上在河北省平原地區無固定河床,南北滾動,出叉分支,曾南侵寧晉泊,北擾文安窪,東穿黑龍港。現代滹濘河由西向東橫貫安平全境,流經大子文、察羅、東黃城、大何莊、劉吉口、河漕村、南蘇村、王胡林、程油子、西兩窪、袁營11個鄉,長約32.5公裏。 瀦龍河現屬大清河水系,其上遊主要支流為沙河和滋河,繞境內北疆而過,經馬店、劉吉口、南蘇村三鄉的部分村莊,長16余公裏。 土壤 土壤母質類型以河流沖積物為主,西部有少量的沖積洪積物。土層深厚,沖積層次明顯,表層質地以沙壤、輕壤質沈積物為主,土壤顏色發灰,富含雲母。土壤養分包括有機質、氮素、速效磷、速效鉀及微量元素等。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安平縣轄3個鎮(安平鎮、馬店鎮、南王莊鎮)、5個鄉(大何莊鄉、程油子鄉、西兩窪鄉、大子文鄉、東黃城鄉)、230個行政村。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1年,安平縣土地面積505平方公裏,耕地總面積50萬畝。 水資源 安平境內滹沱河、瀦龍河兩條河流自西向東貫穿而過,多年平均降水量537.2mm;深層地下水是優質的淡水資源,全縣深層地下水年允許開采量1768.4萬m 3 ,礦化度小於2克/升的淡水面積為463平方公裏。 礦產資源 安平縣屬華北斷坳中的冀中臺陷,特有的地層構造為地熱資源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熱儲條件,礦化度較低,水量較大,水頭高。 生物資源 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谷子、高粱、甘薯、黍子、稻谷、蕎麥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向日葵、食用菌、菸草等;家畜有豬、羊、牛、驢、騾、馬、兔等。馴化飼養的野生禽類有山雞、火雞、珍珠雞、鷓鴣、鵪鶉及觀賞鳥類;水產生物主要有羅非魚、河蟹、白鯧、青蝦、鱔魚、白鯊、甲魚、鯽魚、黑魚、鯰魚、回魚、泥鰍、蚌類等。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安平縣總人口達50萬余人。安平縣系漢族聚落地區,外來流動人口多,少數民族人口很少(主要有:蒙古族、苗族、壯族、布依族、滿族、土家族、拉祜族、回族等)。 交通 安平縣位於華北平原中部,地處北京、天津、石家莊三角中心,既屬環渤海、環京津開放地帶,又在京九鐵路大動脈沿線。境內保(定)衡(水)、正(定)港(大港)兩條省級公路貫穿縣境,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與京(北京)深(深圳)、京(北京)福(福州)、石(石家莊)黃(黃驊)高速公路相接,東距京九鐵路10公裏,南距石黃高速公路25公裏,北距首都機場238公裏、天津港口248公裏,西距石家莊機場90公裏。 截至2010年,安平縣鄉村公路總裏程達到540公裏。 經濟 綜述 截至2010年,安平縣生產總值達到72.8億元,比2005年增長近50%,五年平均增長8.4%;全部財政收入完成4.4億元,比2005年增長83%,五年平均增長12.88%;地方壹般預算收入完成1.8億元,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8%上升到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6.6億元,是2005年的2.3倍;外貿出口總額實現3.8億美元,是2005年的4倍。 第壹產業 截至2010年,安平縣累計發放各項涉農補貼資金20776萬元。2010年糧食生產總產量達到24.3萬噸,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五年累計出欄生豬462.4萬頭,實現銷售收入36.59億元,被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5%。五年累計新增造林面積18400畝,全縣林木覆蓋率達到14.4%。新增壹批絲網生產、汽車配件、特色種植等專業村,特別是白山藥特色種植已發展到8000余畝,年實現銷售收入近億元。扶持發展158個農民專業技術合作社。 第二產業 絲網業是安平縣第壹大特色支柱產業。截止2010年,絲網生產已遍及安平縣所有鄉鎮及周邊市縣300多個村莊,全縣各類絲網企業小攤點達1.7萬多家,從業人員12萬余人,占全縣總人口的三分之壹多。絲網產品已發展到8大系列、400多個品種、6000多種規格。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設有固定銷售門店6800多家,在20多個國家設有直銷點或辦事處,年創匯1億多美元。 截至2010年,安平縣年產值億元以上企業達到17家,7家位列全市百強,12家成為國家定點生產企業,絲網產值從2005年的63億元攀升到2010年的160億元,五年增長了1.5倍。 第三產業 截至2010年,安平縣具有自營出口權企業達到513家,實際利用外資和外貿出口累計完成4660萬美元和14.7億美元,年均增長12.08%和22.18%。 社會 基礎設施 截至2010年,安平縣230個村整合成69個新型農村社區。十壹五期間累計投入城建資金15億元,新增改造城鎮道路91.3公裏,新增排水管道38.4公裏,綠化面積達到76萬平方米,城市化率達到33%。累計完成拆遷面積152.5萬平方米,實施了中心路片區、聖姑廟片區、土地局片區、北新大道等多處拆遷改造。 截至2010年,安平縣開播了中國絲網網路電視臺,構築起全球絲網信息網路,全縣92%以上的絲網企業擁有網站,網上交易占全縣絲網成交總額的45%以上。建設了50個農技進村服務站、4個村文化大院和70個農業信息示範戶,開通了中國生豬線上網,發布各類生豬信息10萬余條。2010年,安平縣被確定為國家級縣域經濟信息化示範縣。 社會保障 截至2010年,安平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8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5646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69.7%和37%,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6%以下,低於省定標準和全市平均水平。五保戶供養金、養老保險金等按時足額發放率達到100%。總投資6400萬元的聯村供水工程,使186個村的飲水問題徹底解決。 教育事業 截至2010年,安平縣投資1800萬元完成縣壹小搬遷、成立了第壹所公辦幼稚園,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 醫療衛生 2010年,安平縣新建改建了8個高標準鄉鎮衛生院。 旅遊 聖姑廟 聖姑廟位於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其廟宇位於安平縣城。聖姑廟相傳是漢光武帝劉秀降旨修建的。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在原廟東側築高臺重建,明、清兩代多次擴建而成。據史料記載,“燕趙齊魯之民,雖千百裏之遠,致香火者如織”。聖姑廟毀於1945年5月抗日戰火之中,現僅存高大的臺基,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安公園 平安公園是安平縣城重點工程之壹,是壹個以綠色為主基調、流動水系穿插其間、景觀節點與建築有機融合、既傳承古典風範,又彰顯現代氣息的融休閑、健身、娛樂、餐飲於壹體的大型公園。總占地93畝,投資8000多萬元,廣場內綠化面積13800平方米,建成水面5000平方米,硬化鋪裝面積23280平方米,***設7個可容納400人的分區。 如意公園 如意公園位於安平縣縣城中心路和鶴煌大道交叉口,公園整體呈鳥翼狀,設有廣場,面積達2000平米,可供休閑、健身、集會之用。 1971年,在安平縣逯家莊發掘了壹座東漢多室墓。在後室頂部有白粉書寫的“憔熹平五年(176年)”隸書題記,為該墓的確切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在中室及其南耳室和前室南耳室內,均發現彩繪壁畫。 安平縣烈士陵園 安平縣烈士陵園坐落在安平縣城內,中心路中段路東,占地面積65畝,內有建築物九處,建築面積1578平方米,西大門有呂正操同誌於1985年親筆題寫的“安平縣烈士陵園”七個大字,園內青松翠柏成行,各種樹木15000余株,1994年被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5年被省民政廳授予“烈士紀念建築物管理先進單位”,連續多年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市級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級未成年人教育基地”。 著名人物 古代: 聖姑、崔篆、崔骃、崔瑗、崔元略、崔鉉、崔沆、崔寔、崔烈、崔洪、崔州平、張載、張協、張亢、李德林、李百藥、崔鶯鶯、張益、張鳳、門洞開等。 近代: 劉明壽、安貴普、宋永安、李子遜、徐老山、王東滄、王玉坤、王小其、張根生、佟誌廣、佟英、喬修業、李銀橋、趙本立、孫犁、弓仲韜、弓彤軒、張進良、張廣林、 *** 飛、張孟旭、趙京戰、李樹喜、石小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