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蘇第九小學
阿裏爾·圖爾森
體育教學論文:小學體育教學方法分析;我們必須在體育教學中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而實施素質教育首先是教育觀念和教學指導思想的更新。要從傳統的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轉變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鍛煉,發展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教育。在體育教學設計中,應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主動學習和鍛煉、激發學習智慧和能力的角度考慮和設計教學過程;而不是把學生當成被動的容器或者“練習機器”在體育教學方法方面,從過去教師“教”和“灌”的方法轉向師生“學為主”的學習方法設計。在方法主體性上,學生從過去的跟隨實踐轉變為“自我實踐”。從以前的“養體”、“練體”的方法,擴展為“啟智、求知、調心、養體”的綜合多樣的方法體系。從簡單的“壹刀切”的方法和手段,到促進學生的普遍發展,* * *發展與特殊發展、差異發展相結合。在註重整體教學目標的同時,充分開發學生的創造力,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學生個體學習中的問題。下面說說低年級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
壹個。遊戲教學法
體育遊戲也稱運動遊戲,是由基本的體育動作組成的,有劇情的體育手段。這是壹項古老的活動,今天仍然充滿活力。體育遊戲具有基礎性、簡潔性、情節性、趣味性、教育性、適應性、開放性和娛樂性。孩子們在幼兒園接受的恰恰是這種體育遊戲。為了讓幼兒的體育課自然過渡,讓幼兒快速適應常規的體育課,這種遊戲教學法在高壹第壹學期還是應該多使用的。雖然教學以遊戲為主,但遊戲的目的應該更明確。這個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課堂套路,所以遊戲的設計要有很強的針對性。
1.課堂常規的遊戲設計。在常規教學的隊列訓練中,學生不僅會覺得特別枯燥,而且也不容易做對做好。排隊時要給每個人編號,然後通過“找機車”、“找朋友”、“快集合”等遊戲,幫助學生快速記住自己在隊伍中的位置,讓他們快速排隊。六七歲的孩子空間感很差,對事物的形狀、大小,尤其是方位的認識很模糊。而學生的空間感可以通過玩“咕魯、咕魯、龐德”、“請妳這樣對我”、“吹泡泡”、“圖形跑”、“無聲練習”等遊戲快速提高。
2.教材的遊戲設計。小學體育教材不同於幼兒園體育教材。它不僅由遊戲組成,還包括走、跑、跳、投、技、爬等技術項目。在教學中,這些技術不僅要教給學生,還要讓他們充滿興趣。所以遊戲要設計巧妙,既不能篡奪主持人的角色,又不能讓學生覺得枯燥,比如行走教材,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行走能力,是運行教材的過渡教材。在教學中,有些老師把這本教材簡單地理解為“急行軍”,只片面強調整潔,而忽略了走教材的真正目的。成人化、軍事化的訓練已經讓孩子產生了畏難情緒。這類教材應多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如“月亮上的花”、“霹靂走法”、“模仿壹個人物的走法”、“模仿壹種動物的走法”、“兩條腿走路”、“穿大鞋走路”、“拉雪橇”等。跑步是孩子最喜歡的項目,但是教學的組織形式沒有改變,孩子很快就會失去興趣。在教學中增加壹些遊戲,如“現在幾點了,狼”“郵遞員送信”“撓尾巴”“小動物跑圈”“面對面接力”等,讓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自發地玩耍、奔跑、歡笑。
3.放松遊戲設計。放松的方式有很多種,但目的都是壹樣的,就是放松身心,享受身心。遊戲法比其他方法簡單易行。比如“撓舌頭”、“為球加油”、“參觀自然保護區——模仿各種小動物”、“雪花隨風飄”等遊戲,簡單有趣,運動量小。能起到很好的放松作用。
4.過渡遊戲的設計。遊戲不僅可以作為主要教材出現,也可以作為過渡教材出現。其目的是使課堂上的所有教材緊密聯系,自然過渡。比如籃球和實心球的教材中,就有拿球和放球的小遊戲。
它需要精心設計。把球從頭傳到胯部,把球從腰部從左傳到右,把球傳到地上,雙腳跳來跳去,等等。通過這些遊戲,不僅孩子們得到了壹個球,更重要的是活躍了課堂氣氛。
兩個。情景教學
情境法是壹種融言傳身教和情感於壹體的教學方法。它是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激發學生思維熱情,培養情感意識,實現師生信息交流的方法。情境法的運用通常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作為處理教材的手段。妳可以根據壹節課的幾本(壹般是兩本)基礎教材來創設連貫的情境;比如創設壹個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情境,全班以田間勞動(勞動模仿練習)為主題,比如殺害蟲——摘麥穗、回倉糧(玩遊戲)——慶祝豐收(輕松的小舞蹈),壹條勞動主線貫穿其中。這種教育內容更加真實直觀,學生容易接受。
2.作為課堂導入的手段。如果學習立定跳遠,可以從童話《小蝌蚪找媽媽》中引入課堂。在老師用語言描述故事的同時,師生壹起進入角色,模仿小蝌蚪尋找媽媽時遇到的各種小動物,小貓、公雞、小鴨子、大象、猴子、兔子,最後找到了青蛙媽媽。然後介紹了蛙媽媽的教學技巧,就是立定跳遠。
3.作為開始準備和組織活動的手段。通過模仿各種動物形態,各種人物狀態,各種東西如汽車,大火車,馬車,大氣球等。達到身體從相對安靜狀態過渡到運動狀態或從運動狀態過渡到相對安靜狀態的目的。比如模仿四隊學生開四輛不同的大車,然後玩架橋鉆橋的遊戲,最後四隊連成壹列長長的火車。這種情境的設計,主要目的是在主教材前進行熱身,通過改變慢跑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興趣。
4.作為組織教學的壹種手段。要求學生(團體或個人)以最快速度到達指定場地位置,或按規定隊形站好,或完成場地器材布置任務,創設情境活動。比如把梯形隊伍改成半圓形隊伍,學生可以模仿燕子飛過,螞蟻搬家的遊戲,也可以四個隊伍分別模仿開大車,開拖拉機,開馬車,推大車,跑到老師指定的地方。
5.作為滲透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務之壹。在設計模仿角色的情境時,要引導學生從模仿角色逐漸轉變為學習角色的行為。比如壹個老師設計了壹個“紅軍不怕遠征難”的情境來模仿紅軍叔叔。在模仿紅軍爬雪山、過草地、過鐵索橋的過程中,他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學習解放軍叔叔服從命令、遵守紀律、面對困難頑強勇敢、百折不撓的精神。
三個。“小團體”教學法
“小團體”教學法是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各自的小組中實踐和鞏固所學的知識、技術和技能。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合作和協作,促進他們自發和獨立的學習。在“小團體”教學中,學生不僅與教師有直接的接觸,而且彼此之間也有密切的聯系。他們互相幫助,互相練習,互相學習,互相評價,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擔任小學教師的學生會有壹種光榮的使命感。在指導別人動作的同時,動作要點得到了鞏固,能力得到了提高。被指導的學生,尤其是那些膽小怕事、理解能力差的學生,在同學面前放松下來,他們的想法和擔憂在和諧的氛圍中消失。這時,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給予及時的糾正和引導,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勇於創造,引導他們實踐、實踐、實踐、思考,反復嘗試體驗。通過“小團體”教學法的應用,不僅增加了練習密度,提高了動作水平,而且增強了他們的義務感和責任感,發展了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強了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