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2013年全國土地變更調查監測核查,掌握全國(除港澳臺地區)年度土地利用變化情況,保持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庫現狀。繼續實行國家主動監測、核查分析,以及“想辦法管地”的監管模式。同時,充分發揮遙感監測在國土資源監管中的技術優勢和作用,推進國土資源管理方式改革,建立信息化、科技化的國土資源監管新模式。
在2012工作的基礎上,2013繼續實施項目,2012項目後續工作全面完成,2013相關工作及時啟動實施。具體工作包括:
首先是完成2013遙感數據的采購。根據土地利用變化特點、管理需要和遙感數據保障能力,將全國劃分為四類。通過優化配置各類遙感數據,制定困難地區各種方案,在2013年采購覆蓋全國80%的不同比例尺遙感數據,同時完成全國遙感數據的質量檢查、備份和任務分配。2010購買覆蓋全國270萬平方公裏的不同比例尺遙感數據。
通過資源-02C衛星的任務安排和產品安排、遙感數據任務分發系統和數據歸檔維護、遙感數據質量評價體系、高芬-1衛星數據在土地調查監測中的應用潛力、遙感衛星區域采集模式等研究,逐步解決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核實、多批次、大批量遙感數據及時有序分發和管理、縮短遙感數據質量檢查周期、緩解遙感數據源短缺等問題。基本完成資源壹號02C衛星任務安排和產品安排、遙感數據任務分發系統維護和歸檔數據歸檔工作,完成遙感數據質量評價系統、高芬1衛星數據在土地調查監測中的應用潛力、遙感衛星區域采集模型等多個項目的需求調查、數據整理、方案編制和專家論證等準備工作。
二是開展土地利用遙感監測。組織專業隊伍,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底圖和控制數據為基礎,制作覆蓋全國63.56%的遙感正射影像圖;對比2013和2012遙感正射影像圖,以縣級行政區為單位,提取變化信息,監測全國新增建設用地及其占用耕地情況。本著“監測壹個,應用壹個”的原則,及時向地方政府提供最新遙感影像和監測信息,開展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成果提供給國土資源部門和單位使用。開展全國土地利用遙感監測項目管理系統升級維護、專題監測分析等研究工作。開展典型地區重大工程用地監測,快速掌握相關國家重大工程用地現狀及變化趨勢。
完成全國約2800個區縣遙感監測成果監管,對各單位遙感監測成果進行質量檢查和進度跟蹤,確保遙感監測成果質量和生產進度。根據2013遙感監測的技術要求和特點,對全國土地利用遙感監測項目管理系統進行升級維護,實現基於磁盤陣列和高速局域網的數據存儲和成果管理功能。開展專題監測圖制作和數據分析。
19重點城市開展城市擴展監測,完成重點城市土地利用現狀及變化遙感監測。開展2010土地利用遙感監測,制作覆蓋全國的遙感正射影像圖,與上壹年度遙感影像進行對比,提取變化信息,監測全國新增建設用地和占用耕地情況。
三是完成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成果核查。利用最新遙感影像和2013年土地調查數據庫,在辦公室全面核查縣級土地利用變更成果中建設用地變化情況;對非建設用地數據流異常變化的地區,結合變更調查數據流分析結果和國土資源部審核確認情況,開展重點用地類型流向的室內核實。在實地核查中發現問題嚴重的地區,選擇全國5%左右的縣(區)開展實地核查。開展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新增建設用地管理信息匹配標註,開展2012年國務院批準的55個試點城市實施情況調查評估。
四是更新土地調查數據庫和數據匯總與綜合分析。開展2012年全國數據庫質量檢查更新工作,開展2013年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質量檢查入庫準備工作,修訂數據檢查技術規程和數據庫標準。制定招標方案,對2013年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監測核查全國數據更新入庫項目進行招標。根據2013變更調查實施計劃,將對數據檢查管理、更新數據上報等軟件進行升級維護。開展變更調查技術支持和指導,對部分省份行政區域界線和控制區調整的相關信息進行初審;對2012年全國土地利用變更進行綜合分析,編制2012年全國土地變更調查綜合分析報告;組織試點市縣情況分析報告,綜合分析市縣變更調查數據和社會經濟數據結果。完成全國約1700個單位(縣)的農村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規劃內容)檢查,確保全國規劃數據庫中規劃內容的質量。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三期)數據庫建設-規劃內容審核
本項目旨在對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建設中地方報送的規劃數據成果進行檢查,通過檢查規劃成果的壹致性,確保規劃數據庫建設中有關規劃成果數據的真實性和合理性,為下壹步服務國土資源綜合監管平臺提供良好的基礎。
項目對約2040個單位(縣)的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進行了規劃內容檢查,形成了相關檢查分析報告和規劃數據,為國家規劃數據庫建設提供了基礎支撐。項目成果已導入國家規劃數據庫,並整合到國土資源部“壹張圖”監管平臺,為國土資源部開展國土規劃監管審批提供了依據。
●國家土地利用宏觀監測(第壹階段)
本項目旨在監測1990-2000、2000-2005、2005-2010、2010-2012四個時期我國20個城市群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擴張情況,研究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該項目以全國20個城市群內除農村居民點以外的城市建設用地和交通基礎設施用地為主要監測對象,對城市主建成區、距主建成區邊緣小於等於5公裏且面積大於0.5平方公裏的集中連片建設用地、新城新區建設用地、城市間大型基礎設施和區縣城市建設用地等開展監測。,並形成壹系列監測數據、圖件和專題報告成果;定量分析了我國不同時期主要城市群的建設規模、擴展形式和動態變化,客觀系統地反映了我國城市群的演化歷史,是遙感科技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結合的重要創新成果。該成果對準確把握我國城市群建設現狀、研究我國城市群時空演變、優化我國城鎮體系和區域空間結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012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和建設用地管理信息核查
本項目旨在通過開展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核查和未利用補充核查以及新增建設用地點管理信息核查,為國土資源部有關部門提供建設用地年度變更調查的基礎數據。
項目開展了2011土地利用變更調查、31省(自治區、直轄市)1300多個縣級單位批準的未利用地補充核查及後期數據完善、2012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新增建設用地管理信息的匹配與標註、全國縣級單位新增建設用地圖件的證明核查等工作。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2828個縣級行政單位共上報新增建設用地圖50余萬幅,面積765438+萬畝。認可今年獲批建設用地400多萬畝,認可比例56.59%;疑似未批先建用地300多萬畝,占地方上報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的43.4438+0%;通過嵌套比對,對今年批準的240多萬畝未建設用地進行了切割標記。2011土地變更調查補充核查未查明“已批準但未利用”土地4萬多塊,面積1.3萬畝,增加“已批準但未利用”土地45萬畝。
該項目將利用現狀調查與建設用地管理信息調查相結合,是我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的重大變革,為更好地掌握年度土地利用變化和土地管理基礎信息,服務土地管理決策提供了基礎支撐。
●地價監測數據收集和系統建設
本項目旨在通過收集和維護城市地價監測點數據,完善全國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系統,為地價監測工作服務。
項目開展105季度和年度城市地價動態監測、商品房地價及相關費用監測,18重點城市開展地價月度監測,確保地價監測數據的現狀和真實性,理清住房地價關系;開展全國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系統的建設和運行,確保中國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網的正常運行,深入分析城市地價監測數據並形成系列報告,為宏觀決策服務。研究建立全國地價體系,選擇上海等3個城市開展監測試點,為建立全國地價體系奠定基礎。
該項目的成果廣泛應用於國土資源管理、土地市場監測、統計公報發布等領域。,並成為國土資源部門及時跟蹤重點城市地價走勢、參與宏觀調控的重要抓手。
●土地和房地產市場形勢分析
本項目的目標是完成105主要監測城市和重點區域的土地和房地產市場形勢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國主要城市的地價水平和增長趨勢,結合國內外宏觀經濟發展趨勢,分析判斷我國土地和房地產市場形勢和變化趨勢,不斷提高我國土地市場監測水平和預警能力。 為政府運用土地政策參與國民經濟宏觀調控提供科學依據,為加強市場監管提供服務,同時讓公眾滿意。
項目開展了中國城市地價動態監測季度和年度研究,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和沿江經濟帶城市地價動態監測,完成了中國城市地價與房價、房地產租價比的關系研究, 全國地價指數研究和熱點城市地價月度快速調查分析,房地產市場異常土地交易調查分析。 形成了2013年全國主要城市季度和年度地價監測報告和地價指數報告,出版了《中國城市地價報告藍皮書》(2012)、《中國地價指數報告》(2012)。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跨越14年、能夠客觀反映我國土地市場整體狀況的地價監測基礎數據取得了壹系列有影響的成果,正確引導了社會輿論,為社會公眾提供了權威的地價信息,為房地產市場的宏觀決策和宏觀調控提供了重要參考。
●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
項目旨在通過基礎研究和示範推廣,逐步構建多類型、多層次的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技術體系,完善以不同工程示範推廣模式為核心的工作組織體系,獲取具有時間序列和壹定覆蓋面的全國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數據和相關指標,掌握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潛在規模和空間分布。提出了挖掘建設用地規模潛力、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的途徑和措施,為國家制定宏觀土地政策、建立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項目在北京等30個重點城市和原平等20個城市開展了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在長春、武漢、蘭州等3個城市開展了高校教育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及政策研究,在江蘇、黑龍江、河南、甘肅等4個城市開展了農村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試點。開展了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基礎研究,如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技術標準修訂、功能區評價與潛力測算標準化研究與論證、城市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操作手冊編制、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管理軟件升級維護等。形成了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報告、結果匯總分析報告、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管理軟件(擴展版)。
項目成果為提高土地利用決策的科學性和基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科學編制土地利用規劃和計劃,合理制定土地宏觀調控和經濟結構調整升級提供技術支撐,為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推進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試點地區工業用地調查
該項目的目的是促進工業用地調查相關技術規範的建立和完善,推動我國城鎮地籍調查技術的發展,豐富國土資源基礎數據內容,為緩解人地矛盾、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和保障。
項目選擇了太原、通遼、合肥、聊城、濮陽、株洲6個試點城市進行工業用地調查數據的收集和補充,按照綜合工業用地數據庫建設的要求,對試點城市的工業用地調查數據進行補充並整合到城鎮地籍數據庫中。在此基礎上,對工業用地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和評價。
本項目克服了工業用地調查技術和方法無先例等不利因素。通過研究,拓展了城鎮地籍調查技術的應用範圍,豐富了現有城鎮地籍調查數據的內涵,探索了產業用地信息的補充調查方法,實現了經濟普查信息與城鎮地籍數據的銜接,初步建立了土地與產業發展的關系,為科學制定產業經濟政策提供了新的有效參考途徑。
●整合和匯總國家土地登記和城市土地利用數據
該項目旨在通過開展全國城鎮土地利用數據采集、土地登記信息采集上報試點和城中村地籍調查試點建設,掌握全國城鎮土地利用數據,開展專題數據分析,為土地管理決策和土地參與宏觀調控提供數據支持。
項目采用調查、匯總、統計、計算的方法,更新匯總全國所有城鎮的土地利用數據,開展城鎮土地利用專題分析;繼續開展重點地區84個城市季度實際新增建設用地數據匯總工作;在山東、陜西兩省開展了鎮村地籍調查試點示範;開展了土地登記信息采集上報系統建設試點。
該項目形成了全國660多個城市、2萬多個城鎮的土地利用數據、全國城市土地利用數據分析報告等壹系列成果。建立了獲取、更新和匯總全國城鎮土地利用數據和土地登記數據的工作機制和技術體系;保證了年度全國城鎮土地利用數據的現狀性和連續性,支撐了全國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和查詢系統的建設,為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重點區域土地生態狀況調查與評價
該項目將繼續在長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地區、黃淮海采煤塌陷區等六個重點區域開展生態調查與評價,構建重點區域土地生態調查與評價監測網絡框架,完善土地生態調查與評價技術規範和體系,為在更大範圍內推進土地生態調查與評價奠定基礎,為動態監測提供技術和平臺支撐。 對重點區域的土地生態狀況進行預警和管理,為全面推進土地資源管理和保護方式轉變、制定國家相關土地政策、構建綠色國土空間格局提供強大力量。
項目完成了6個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裏的重點區域土地生態狀況基礎調查指標和區域調查指標信息提取、土地生態狀況質量綜合評價、2013典型區域土地生態狀況詳查,形成了6個重點區域土地生態狀況調查數據庫、土地生態狀況調查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稿)和土地生態狀況調查評價技術規範(送審稿)。
通過項目的實施,進壹步完善了土地生態狀況調查與評價的指標體系和技術規範,提出了土地生態狀況質量綜合評價框架和評價方法,將有助於為更大範圍的土地生態狀況調查與評價提供參考,對全面轉變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和保護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監測和評估土地使用規劃的執行情況
項目擬通過對國家層面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地方樣本規劃、城市中心規劃等主要指標的執行情況進行監測和評價,建立多層次的土地利用規劃監測評價體系。,從而為國家客觀把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情況提供依據,為國家制定和調整土地規劃及相關土地政策提供支持。
該項目開展了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與效果綜合評價工作,監測評價了浙江省寧波市、湖南省邵陽市等樣本城市的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情況,探索了中心城市規劃實施監測的技術方法,形成了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評價報告和數據集、寧波市和邵陽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監測評價報告和數據集、中心城市規劃實施監測評價技術方案。
通過項目實施,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報告為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客觀了解規劃實施情況、調整規劃提供了判斷標準和依據,對嚴格保護耕地、保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監測和評估土地政策的執行情況
本項目旨在選取國家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高度關註的土地政策地方實施情況,對壹些典型的政策創新設計進行監測和評估,對比分析和總結政策實施中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產生的原因,研究進壹步完善和創新相關土地政策措施,不斷增強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監管能力,為土地政策更好地發揮宏觀調控作用提供決策依據。
根據國家戰略的需要和2012的實際運行情況,項目對土地政策執行監測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調整,更新了土地政策執行監測評價指標體系數據庫和案例庫。基於浙江、成都、湖北、江西四省監測點的地方實踐,分析了土地(政策創新)在新型城鎮化中的作用,並對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閑置土地政策進行了跟蹤和評價。本文通過分析,著眼於地方案例庫中具有地方特色的土地政策的設計、實施和評價,探究地方政策創新的原因,分析地方政策實施中的經驗教訓,從國家層面提出解決方案和政策建議。
通過項目的實施,在全國不同地區建立了土地政策的實證研究基地。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政策評估等方法,對農村土地管理政策和城市低效用地再開發政策的執行情況進行了系統監測和評估,建立了案例庫和各類基地數據庫,為土地政策更好地發揮宏觀調控作用提供了決策依據。
●土地使用和管理情況分析
圍繞落實耕地保護和土地調控政策和節約優先目標,項目設置了土地利用和管理觀測點,推進了觀測點體系建設,實施了土地利用和管理觀測分析系統,為進壹步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的信息獲取、形勢研判、政策論證、監測預警能力,加強地方政府應對耕地保護和土地調控政策執行變化的監管能力提供了暢通渠道。
按照覆蓋檢查區域、均勻分布、突出重點、具有代表性的原則,調整優化了監測點位,制定了《土地利用與管理形勢分析指南》,完善了土地利用與管理形勢分析工作機制,動態調整了觀測點形勢分析指標體系,提高了數據上報質量和有效性。開展季度數據采集和觀測點土地利用管理情況分析,規範數據采集、審核和匯總,對各地出現的帶有傾向性的問題開展專題調研,不斷提高政策預測能力。開展土地利用與管理狀況觀測指標管理信息系統的培訓、運行和優化,不斷提高數據采集和處理的自動化水平。
該項目完成了2013年第四季度區域和全國土地利用與管理狀況觀測點數據采集與狀況分析報告,以及《推進城鎮化進程中的土地利用與管理報告》、《南京市、Xi市、成都市典型低效土地利用專項狀況分析報告》等專題研究報告。
通過項目實施,及時真實地反映了國土資源管理面臨的新情況、新情況、新問題,有效提高了土地參與宏觀調控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效果,為國土資源部把握宏觀形勢提供了重要參考,為地方土地督察提供了依據。
●土地基礎數據庫集成和* * *平臺建設
該項目旨在通過基礎數據庫建設、* * *平臺維護和專項應用研究,進壹步加快土地基礎數據整合和信息發布,提升* * *平臺對規劃院內外土地政策研究的服務能力。
該項目開展了2013年度土地基礎數據的編繪、社會經濟數據的采集和數據庫建設、決策支持的相關設計和數據編繪工具的開發、面向應用的土地基礎數據產品的生產、新增土地基礎數據產品的數據發布和中國農村居民點用地專題研究,形成了大量的數據產品和2013年度的壹套數據編繪工具和軟件。以及統計數據(人口、GDP)空間模型算法研究、全國農村居民點用地時空變化規律專題研究、數據中心決策支持平臺設計、全國土地基礎數據產品設計報告等報告。
該項目首次利用矢量數據網格化工具軟件對2009年1∶10、2065年438+01的全國土地利用數據進行網格化,形成全國土地利用地理網格數據庫,將有力推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和年度變更調查的土地利用成果應用。同時從數據模型、開發方法、模型加載、模型管理、數據可視化表達等方面進行了數據中心決策支持平臺的設計,為數據中心用戶建立結構化的綜合決策支持系統提供了方法論。
項目成果豐富了土地基礎數據產品,為土地資源管理戰略研究和宏觀形勢分析提供了數據支持。
●重點區域土地綜合承載力調查與評價
該項目以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和城市為對象,開展土地綜合承載力調查與評價和土地利用環境影響動態模擬與評價,建立相關數據集和技術指標體系,為相關部門制定國土規劃、區域發展規劃等重大宏觀規劃提供技術支撐,為政府部門制定相關土地政策提供重要參考信息。
該項目選擇國家重點戰略發展區域——江蘇沿海地區,開展重點區域土地綜合承載力調查與評價。繼續開展長株潭地區核心城市呼和浩特、桂西資源富集區和胡寶鄂地區土地利用變化環境影響評價。總結完善重點區域土地綜合承載力調查評價技術規範,研究探索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技術。形成了江蘇沿海地區土地綜合承載力評價、桂西資源富集區、長株潭城市群和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變化環境影響評價等基礎數據集。撰寫了《江蘇省沿海地區土地綜合承載力評價報告》、《桂西資源富集區、長株潭城市群、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變化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技術報告》。
通過項目實施,成果為促進我國重點區域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撐,為制定區域土地利用政策和進行區域土地宏觀調控提供了依據。
●設計開發全國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查詢系統。
該項目旨在滿足國家層面在全國地籍權屬、規範土地登記行為、提升土地監管能力等方面的數據需求,實現全國土地登記信息的多元化服務。
該項目開展了《全國土地登記數據庫建設技術規範》編制工作,開發了全國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和查詢系統;選擇若幹試點省份開展試點實驗,調試互聯互通的國土資源業務網絡環境,部署軟件並運行;開展了土地登記信息應用研究,編制了全國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和查詢系統部署方案及相關制度。項目完成了全國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與查詢系統的開發,形成了壹系列研究成果,包括土地登記信息公開查詢方法、土地登記信息報送與更新方法、土地登記信息管理與保密方法建議稿、土地登記信息應用研究報告、總體設計方案、詳細設計方案、 用戶手冊、培訓教材、全國土地登記數據庫建設技術規範和全國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和查詢系統部署方案。
該項目的研究克服了跨異構數據庫平臺和數據結構的動態數據采集技術,利用網關將市縣內網與國土資源業務網絡環境連接起來,構建了壹個互聯互通的網絡環境。目前,使用BI(商業智能)技術,並應用各種統計方法和分析模型來分析土地利用主題和趨勢。該項目的實施將為全國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和查詢系統的全國推廣應用奠定堅實基礎,也為實現全國土地登記信息聯網、共享、有效監管和多領域廣泛應用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統壹包裹編碼的示範、推廣和集成應用
該項目旨在通過開展省級示範推廣試點和縣(市)級集成應用試點,推進全國統壹包裹編碼任務。
項目開展了3個省級試點示範推廣工作,從省級層面構建了包裹統壹編碼的長效機制;在4個縣(市)開展整合應用試點,探索宗地統壹代碼在地籍信息整合和土地管理全業務流程中的應用;項目通過試點成果集成和應用技術研究,提出完善宗地統壹編碼的技術規則,探索宗地統壹編碼對不動產統壹登記的技術支撐。
項目的實施有效推動了地塊統壹編碼的全面鋪開和整體推進,為夯實土地管理基礎、提升土地管理標準化水平提供了有效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