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 1,吳向樸正熙提出,韓國勞動密集型輕工業的原材料全部從日本進口,於是韓國為日本打工,日本占了便宜。因此,他建議建設石化工業,實現原料和產品的國產化,以擺脫輕工業依附於日本的狀態。
樸正熙雖然對石化產業的前景著迷,但對韓國沒有石油資源的事實存疑。1966有人向樸正熙解釋說,原材料價格只占石化產品成本的3%,從而打消了他的疑慮。
1973第壹次石油危機前,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低得驚人,每桶油價約2.5美元。廉價的原油為沒有石油資源的韓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韓國政府於6月5438+0966 165438+10月決定在煉油廠設立粗汽油裂解車間,生產基礎化工原料和二級化工原料。三星財團的總裁李秉喆對蔚山獨特的自然條件很有眼光,在選擇工廠地點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6年2月,韓國委托美國Little公司考察研究在韓國建設石化產業的可行性。該公司的研究報告將粗汽油裂解廠的規模定為3.2萬噸。當時發達國家30萬噸粗汽油裂解裝置已經在運行,3.2萬噸粗汽油裂解裝置在經濟效益的競爭中明顯處於劣勢。
韓國政府在推進石化產業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如何在與先進石化工業國家的競爭中生存,尤其是與鄰國日本的競爭。
由於有效內需不足,發展中國家往往連最小規模的工廠都建不起。但是建壹個更小的工廠,就意味著生產成本高於國際市場價格。石化行業是具有規模經濟的加工制造業。特別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餾分,如果不加以利用,只能焚燒或丟棄,這將大大降低其經濟效益。
樸正熙政權為了獲得規模效益,最終決定以國際社會公認的最低標準規模即654.38+萬噸建廠,然後逐步擴大到654.38+05萬噸。同時,政府還決定在19665438+2月前建設12下屬系列工廠。由於粗汽油裂解裝置規模確定為65438+萬噸,生產的餾分也將增加。
為了防止因這些餾分利用不完全而降低經濟效益,在建設粗汽油裂解裝置的同時,必須建設12附屬系列裝置並同時投產。樸正熙為了石化工業的快速發展,專門向金正蓮下達了指示。然而,金正廉發現,在推動私營企業建設壹系列工廠項目方面,幾乎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於是,金正廉制定了新政策,決定由政府直接建設粗汽油裂解廠和主要系列工廠,建成後再賣給私營企業。
負責具體工作的吳對粗汽油裂解裝置的建設采取了以下三項措施:壹是粗汽油裂解裝置的產品價格由政府根據國際市場價格確定並執行。
第二,為此,政府以低於國際市場的價格供應粗汽油裂解廠使用的粗汽油。為了補償煉油廠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應適當提高汽油、機油和柴油的價格。
第三,建設蔚山石化工業園區,容納石化企業。用政府預算購買了土地,修建了水電、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企業家只要建廠就可以開始生產。
工業園區使用的水電以低於國際市場價格的標準供應。重新部署後,粗汽油分解廠由國有的韓國石油公司建造。所有工廠使用的聚乙烯、丙烯腈及輔助系統中心的供應由政府投資的中州化肥公司承擔。丁苯橡膠、甲醇、無水酞酶等工廠繼續由民營企業建設。
未被工商部選中的相關企業前往青瓦臺請願,有時甚至在樸正熙面前發生激烈爭論,但樸正熙始終支持金正恩和工商部的決定。
蔚山石化工業園的建設資金為71.2億韓元,比京福高速公路的建設費用要多得多。因此,能否引進外資成為最關鍵的環節。1968年7月,金正恩去美國結清貸款。12工廠開工建設。
1970 10,九個粗汽油裂解裝置和輔助系統中心同時建成,另外兩個裝置也在壹兩年後建成。
1972 10,蔚山石化工業園舉行竣工儀式。自此,韓國實現了對過去依賴進口的化工產品的進口替代,化工產品自給率也從1968年的14%提高到1973年的55%。主體裝置同時投產,使各餾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所以雖然起步晚,是當時國際標準規模最小的654.38+萬噸工廠,但從投產之日起就實現了盈利。當時美國壹家石化公司的廠長認為,韓國的石化工業已經走在了東南亞和西亞的前列。
蔚山石化工業園經歷了六次擴建。1962 1971年是它的第壹、第二階段。作為蔚山石化工業園二期工程,後期建設了高密度聚乙烯、苯乙烯單體等多個系列工廠,石化行業整體經濟效益進壹步提高。
1972 1981期間,基本完成了石化行業的建設,並擴大到汽車、造船行業。
經過20世紀80年代第五、第六階段的擴建,蔚山工業園區已成為包括周邊地區在內的工業區,發展成為韓國最大的重化工業園區。特別是在第六階段,蔚山工業區的主導產業從石化工業轉變為汽車和造船工業。結果,壹個新的工業城市在蔚山灣湧現。
由此,蔚山驛這個人口不到3萬的小鎮,到1975,已經發展成為壹個以汽車和造船工業為基礎,擁有25.3萬人口的新興工業城市。1970 1975年蔚山人口年均增長率高達9.3%,大大超過首爾4.4%的增長率。70年代後,政府還建設了利川石化工業園。因此,韓國成為壹個先進的石化工業國家。
蔚山石化工業園區的建成和擴建,意味著韓國可以生產自己壹直依賴進口的化學工業原料。由於成功建成了發展中國家難以建成的石化產業,韓國向全世界展示了其經濟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