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中國建築業產業組織與行業績效研究?

中國建築業產業組織與行業績效研究?

第壹,產業組織理論下的產業績效研究

不同的學者對行業績效的內涵有不同的定義。我們認為,行業績效是特定經濟環境下市場結構和企業行為相互作用產生的經濟效應。以梅森和貝恩為代表的哈佛學派認為,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即“結構-行為-績效”(SCP)的分析範式。以斯蒂格勒和德塞姆茲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指出,行業集中度的提高源於市場需求和技術管理水平的進步,企業的效率決定了市場結構和行業績效。也有壹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強調其他因素的作用:唐(2004)、(2005)、(2005)等。,註重制度因素的影響;高輝(2004),張偉(2004)等。,通過考察產業規模和資本結構來研究產業績效。事實上,行業績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行業的特點使得產業結構、企業行為、產權結構等各種因素在決定行業績效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二、中國建築業的市場結構和績效分析

(壹)市場結構

1.市場集中度分析

反映市場集中度的指標有勒納指數、N大企業集中度(CRn)和赫芬達指數(HI指數)。考慮到數據獲取和處理的便利性以及實際應用範圍,本文選擇CRn指數來分析中國建築業的市場集中度。據工程新聞-備案數據(ENR)統計,中國十大建築承包商國內營業額為403.23億美元,按65.438+0美元兌8.276元人民幣匯率計算,折合人民幣3337.13億元。按2005年建築業總產值27745.4億元計算,前十位占12.02%。在貝恩的市場結構分類中,Cr4

2.產品和服務的差異以及進入壁壘

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是企業提高市場地位、設置進入壁壘的重要手段。在建築行業,產品和服務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資金實力、管理能力、工程質量、員工素質、服務水平和技術實力等方面,因此不同層次的建築企業可以滿足市場上多樣化的需求。通過擴大產品差異化程度,我國建築企業可以構築無形的非價格壁壘,有效抵禦市場的激烈競爭。但現階段中國建築行業的產品和服務差異並不明顯。盡管壹些大型建築企業試圖通過產品和服務創新以及重新定位目標市場來鞏固和提高自己的市場地位,但許多建築企業仍然受到傳統經營思想和管理理念的束縛,忽視了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化,缺乏技術創新的能力和動力。建築業的進入壁壘包括市場壁壘和政策壁壘。在市場壁壘方面,第壹,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決定了我國建築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很低,缺乏必要的資本和技術壁壘;其次,我國建築企業規模小、分散,幾乎沒有規模經濟自然形成的進入壁壘。在政策壁壘方面,長期不合理的行業管理體制造成了條塊分割和地方保護,造成建築業地區和部門之間政策壁壘高、地區和部門內部政策壁壘低的現象並存。

(二)企業行為

作為市場結構和行業績效之間的中間環節,企業行為受到市場結構的影響或制約,但它直接影響整個行業的績效。市場集中度低、產品差異化低、進入壁壘低的市場結構造成了我國建築業嚴重的供過於求,企業往往陷入價格戰的惡性循環,導致行業無序競爭和過度競爭,阻礙了技術進步和行業績效的提升。因此,根據產業組織理論,要提高我國建築業的產業績效,就必須調整建築企業的市場關系和組織形式,增強其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

(3)制度因素

產業經濟的運行必須依賴於特定的經濟環境,而經濟環境對產業績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的SCP研究範式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忽略了計劃經濟和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濟體制對行業績效的影響。因此,許多學者試圖通過增加更多的制度約束來彌補傳統SCP模型的不足。例如,劉(2003)在對中國的行業績效的研究中,以轉型經濟為背景,強調了產權在決定行業績效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任何關於績效的研究都必須置於相應的市場結構框架中,否則就會導致與產權結構理論假設不同的無法解釋的結果。同樣,任何離開產權結構這壹重要因素的市場績效研究,都會產生背離壹般市場結構理論的巨大誤差。

中國的經濟轉型是壹個擴大市場競爭、深化競爭的過程。在這壹過程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國有制逐步退出工業領域,這代表著非國有制在市場經濟中的進入和快速增長。在中國的建築業中,雖然非國有經濟逐漸進入,但國有經濟仍然占據絕對的比重。根據2004年《中國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2003年中國國有建築企業總資產是集體企業的2.58倍,外商投資企業的25.66倍。國有建築企業由於產權不清,資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不利於行業績效的提高。因此,如果以產值利潤率作為衡量標準,中國建築業的行業績效遠遠低於其他工業企業。

(4)行業表現

1.行業績效的衡量

行業績效研究出現分歧的壹個重要原因是衡量指標的不同,因為行業績效不僅包括可以直接衡量的因素,如利潤和收入,還包括難以量化的因素,如產品質量和技術進步。行業績效的衡量指標主要包括財務指標和市場勢力指標。以貝恩為代表的部分學者主張使用財務指標;勒納等學者傾向於市場力量指標。考慮到數據收集的諸多困難,本文采用財務指標中的產值利潤率來衡量中國建築業的行業績效。

2.模型的假設、構造和回歸結果。

運用產業組織理論建立的中國建築業的產業績效模型是基於該理論最基本的假設,即價格、邊際成本和經濟利潤之間的關系取決於市場結構。

為了檢驗中國建築業產業組織與行業績效的關系,本文采用了如下模型:π=a0+ al*CR+ a2*EF+ a3*PR+ψ,其中π代表行業績效,CR代表市場集中度,EF反映企業行為,PR表示產權主導的制度因素,ψ是包含企業規模、風險、市場需求變化等諸多不確定因素的隨機誤差項。本文利用1995至2003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其中建築業的行業績效π用產值利潤率表示;市場集中度用十大建築企業集中度CR10解釋;用人均利潤來表示建築企業的經營效率,從而反映企業行為ef;PR代表國有經濟在建築業中的比重,用於衡量該行業的產權結構。利用eview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經統計檢驗,結果為π= 4.285+11.392 * Cr+3.577 * EF-3.366 * PR+ψ,R2 = 0.96,F = 129.64,Cr,EF。

3.實證結果分析

實證研究表明,在市場經濟基本建立的背景下,市場結構、廠商效率和產權是影響行業績效的三個重要因素。首先,以市場集中度為代表的市場結構與行業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說明目前我國建築業低集中度的市場結構已經嚴重阻礙了行業利潤和行業績效的提高。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建築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傳統建築產品的施工工藝和生產技術相對簡單,對企業的初期資金要求較低。因此,缺乏適當的進入壁壘,難以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導致大量分散的中小企業充斥市場,市場集中度低,惡性競爭導致行業績效低下。其次,企業效率與行業績效之間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驗證了芝加哥學派的效率觀點在中國建築業的適用性。這表明,與實現規模經濟相比,中國建築企業更註重提高效率,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取得更好的行業績效。但現實中,我國很多建築企業傾向於減少工人,增加勞動強度,而不是通過技術創新、改善管理來達到提高效率、控制成本的目的。因此,雖然實證分析表明中國建築業績效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效率的提高,但仍然屬於粗放型增長方式。只有積極實現以創新為核心的增長方式的轉變,才能實現建築業行業績效的質的飛躍。第三,衡量產權因素的國有經濟比重與中國建築業的行業績效顯著負相關,表明制度因素在行業績效決定中的重要作用。明晰產權的目的是使企業的成本和風險承擔者盡可能對稱,使成本和收益內部化,解決企業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內部激勵問題。然而,我國國有建築企業的所有權缺失問題壹直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低於民營企業和股份制企業。因此,加大產權改革的力度將對提高整個建築業的行業績效產生深遠的影響。

原始網站

也許妳也喜歡閱讀:

環境巖土工程探討公路軟土地基處理研究地鐵盾構管片自動化生產線研究國外熱拌瀝青混合料離析研究建築工程造價控制研究超大型工程管理實證研究結構加固控制非荷載裂縫機理及發展研究垂直提升連續輸送技術應用研究渠道壩土地優化利用研究壩系相對穩定系數研究及應用重要聲明本作品版權歸建築中文網及作者所有。以學習研究為目的,允許轉載、復制、傳播,但必須註明原文出處和作者署名(請參考以下引用格式),並保證內容壹致性。不得用於銷售、出版、付費數據庫或其他商業用途。本站保留追究壹切法律責任的權利。引用和復制:網站QQ/MSN論文/作品HTML代碼交流討論我要貼網站首頁建築研究城鄉規劃房地產開發工程勘察工程監理建築設計建築施工建築材料與機械使用維護建築經濟建築文化建築信息建築與環境請告訴我們您對本站的知識需求和意見建議。滿意或不滿意郵件:版權?2005-2011版權所有。最後更新:2014-01-0408: 42: 56。

三。對策和建議

(壹)組織創新是提高中國建築業行業績效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1.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強化激勵機制。

建築業的技術創新主要有兩種:壹種是企業自主研發的方式,以日本為代表;另壹種是歐美普遍采用的研發方式,企業與社會研究機構相結合。中國可以借鑒日本、歐洲、美國的做法,結合特殊國情,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形成建築行業產學研分工合作的創新體系。在創新體系下,每個創新主體的利益是不同的。因此,技術創新的關鍵在於協調創新主體的利益,解決創新的激勵機制。加強我國建築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首先應建立政府基金資助制度,鼓勵相關機構通過技術創新獲得市場優勢;其次,設計保護企業技術創新的規則和措施,保障技術創新企業的相應權益。

2.進行管理創新,提高人員素質。

組織創新需要相應的組織管理變革的支持。管理創新的本質是通過改善資源配置來實現帕累托最優和組織目標。研究表明,企業員工的素質,尤其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企業創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組織創新,提高行業績效,必須進行管理創新,而管理創新的重點是提高人員素質。我國建築行業從業人員很大壹部分來自農村剩余勞動力,他們參差不齊的文化素質極大地阻礙了建築行業的管理創新。提高人員素質,建築企業需要加強對員工的科學文化和專業技術培訓,政府需要在稅收和費用上給予必要的支持。

(二)制度創新是提高中國建築業行業績效的必要前提和保障。

1.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要改變建築業的管理職能,政府首先要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和調節市場良性發展,促進形成分層有序的競爭。政府應以宏觀調控為重點,進壹步加強建築市場管理,將《建築法》和《招標投標法》落實到位。其次,政府要盡力創造良好條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步伐,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指導意見,引導企業通過各種方式調整資產結構,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不斷提高競爭力。

2.調整建築業所有制結構,大力發展民營企業。

建築業改革的趨勢是從單壹的國有企業向國有資本為主,民營資本、外資或混合資本協調發展。國有資本有序退出是符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的必然趨勢。各級建築企業只有適應市場經濟機制的多種所有制結構,才能協調發展,為企業結構調整奠定基礎。建築業企業結構的調整離不開民間資本的中介。大企業需要註入民間資本改變股權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小企業的轉型需要通過重組、改制、轉讓來進行,離不開民間資本的參與。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

  • 上一篇:為什麽* * *享受的車少?還剩下幾個分時度假企業?答案就在這裏。
  • 下一篇:烏拉圭屬於哪個國家,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