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庵原有道路較少,主要有港口壹路、港口二路、淮河路、太平街、東升街、大通路北段等土路或爐碴面層。在三年恢復時期改建擴建為彈石或碎石路面,60年代逐步改成瀝青路面和混凝土路面。新辟的城市道路有人民路、公園路、淮濱路、淮舜路、電廠路、水廠路、淮堤路、建設路、龍王溝路、園南路、長青路、國慶路、龍湖路、朝陽路、舜耕山路、陳家崗路、洞山路、三座窯路、劉家山路、泉山路、大橋路、望峰崗路、沿礦路、夏郢孜路、蔡家崗路、東津渡路、唐山路、大馬路、二馬路、三馬路、四馬路、五馬路、轉盤街路以及淮河北岸潘集城區的袁莊路、田集路、潘集路、泥河路、順河路、東風路等。全市道路至1990年末實有113條,總長152公裏,總面積200萬平方米。其中80年代新建擴建的三塊板型高級路面有人民路、龍湖路、朝陽路、國慶路、陳家崗路、洞山路、舜耕山路、泉山路、洛河大道、望峰崗路、蔡家崗路、袁莊路、田集路、泥河路等14條。原無市政設施基礎的簡陋城鎮,已建成壹個四通八達,道路成網,設施配套,交通便利的新興能源城。淮南東部主城區由洞山路、陳家崗路、國慶路連成“S”型三塊板幹道長達8.3公裏,貫穿整個主星城,路面平坦,設施配套,具有現代化大城市風格。1986年被市政府命名為“文明大道”。
壹、淮河路
原名緯二路,市內老商業區和主要道路。東自田家庵火車站,西至船塘淮堤,全長1108米,1958年改名淮河路。民國23年(1934年)田家庵火車站建成後形成街道,建國前主要為土路,部分路段用爐碴墊層,寬2~3米不等,雨天泥漿滿街。1952年東自大通路口,西至元件廠門前拓建9米寬泥結碎石路面,長645米;1953年自火車站至大通北路,拓建10米寬彈石路面長253米;1955年自元件廠西至淮堤路,拓建10米寬彈石路面長210米,至此全線貫通。1957年自大通北路至元件廠段,改建為9米寬水泥混凝土路面,1964年火車站至大通北路段改建為10米寬煉磚路面,1980年元件廠至淮堤改為9米寬二層式瀝青路面。全線分6次改建擴建,路面分兩種寬度和3種結構,總面積11119平方米,其中煉磚路面3400平方米,混凝土路面5805平方米,瀝青路面1914平方米,為市區最早壹條高級道路。
二、淮舜路
原名經三路,北起淮河岸,南至舜耕山下,與舜耕山路相交,1958年定名淮舜路。民國27年(1938年)自淮河邊至信宜路形成20米寬土路,1949年初兩側建成部分草房。此路為田家庵港口貨運進出道路之壹,因無路面,晴通雨阻。1953年自淮河邊至淮河路段,始建15米寬的碎石路面長440米,1954年續建彈石路面至公園路口,長886米,1956年再續建泥結碎石路面至國慶路,長1034米,1958年續建至舜耕路口,長2119米。其中國慶路至供電局門前寬7米為泥結碎石路,再向南至淮舜路未建路面。1964年、1965年、1967年、1981年、1983年分期分段加固路基,鋪築瀝青路面,公園路口至國慶路壹段12米寬車行道拓為15米寬。淮舜路全長4305米,已建成瀝青路面48067平方米,原規劃橫斷面30米寬,因紅線被兩側建築物所占,實際車行道建成寬度分為7米、12米、15米3種斷面,人行道寬度不等。
三、國慶路
西起陳家崗路,東至衛校門前,全長4402米,1959年建成,時值中華人民***和國建國10周年國慶,故名國慶路。此路未建前,由皖西地區去蚌埠、南京車輛均繞道行駛,作為淮南東部城市主幹道和出入過境交通要道,確定按規劃斷面15米寬,分期新建兩塊板型路面。開始先建上下行各10.5米寬快車道,中隔帶為2米寬,泥結碎石路面。1964年自陳家崗至大通路口進行5.5米寬三層式瀝青表面處治,1974年續建瀝青路面至衛校。1977年修改規劃,由兩塊板斷面改為壹塊板形式,車行道改為16米寬,在原結構基礎上加層補強,為三層式瀝青碎石面層,至1978年完成。1984~1985年間,橫斷面改為46米寬的三塊板型,快車道仍為16米,兩側分車島各1.5米,慢車道各5.5米寬,人行道寬各8米,為三塊板式瀝青路面,慢車道、人行道同時完成。大通路以東壹塊板式未改,實際形成兩種斷面,總面積106540平方米。1983年,向西延至安成鋪。全路劃分為3段:國慶東路,衛校至淮舜路;國慶中路,淮舜路至陳家崗路;國慶西路,陳家崗至安成鋪。
四、陳家崗路
原名陳洞路,於1983年改名陳家崗路。北起國慶路,南至洞山路,1954年始建,全長2281米,為5.5米寬彈石路面。1962年拓為8米寬泥結碎石路。1971年再拓為11米寬瀝青路面。1983~1984年改為40米寬斷面,三塊板型,快車道為15米,分隔帶各1.5米,慢車道各寬5.5米,人行道各5.5米,部分利用原路段進行加層,並改善線形為壹條直線,總長1952米,總面積35186平方米。
五、洞山路
原名泉山路,位於水張鐵路南側舜耕山下,東起林場,經洞山至泉山與泉山路相交,全長6公裏,分東、中、西3段,沿路兩側主要有淮南礦務局、市政府、郵電大樓、化三建公司等單位,1983年改名洞山路。1955年自洞山老火車站至礦務局北門,修建3.5米寬泥結碎石路。1958~1959年由礦務局至泉山路,拓建10米寬快車道,兩側分車帶各1米,慢車道各3米,為泥結碎石路,慢車道為矸石路面長2963米。1972年自洞山火車站至礦務局北門加鋪5.5米寬瀝青路面。後規劃為城市過境主幹道,斷面為60米寬三塊板型,其中快車道20米,兩側分車島各3米,慢車道各7米,人行道各10米寬(含5米綠化帶)。1978年完成礦務局北門至三座窯壹段,長660米,為三層式瀝青碎石路面;1983年11月12日,自三座窯至泉山路續建長2303米,以會戰形式施工,拓建瀝青路面79000平方米,至1984年4月20日竣工,市委、市政府召開現場慶功大會,並為此工程修建了紀念碑。同年6月,自礦務局北門向東至陳家崗路口按原標準續建路面。已建成的中、西兩段總長3223米,油路面積111486平方米,線形走向、平面布置、施工標準均為優良,是市區主要道路之壹。
六、電廠路
東起建設路,西至大通北路,全長2636米,沿線有田家庵發電廠、安徽造紙廠、木材公司、肉類加工廠、自來水壹廠、化輕農機倉庫、電化廠、田東化肥廠等企業,是地區幹道。1953年建成,大通北路至造紙廠壹段,為5.5米寬彈石路面。1958~1959年向東續建至東風煉鐵廠,為5.5米簡易泥結碎石路。1962年由煉鐵廠再延至田東化肥廠。1965年自大通北路至水廠路口擴建為9米寬三層式瀝青碎石路,1978年由水廠路至肉類加工廠按30米橫斷面擴建,其中車行道21米,人行道各4.5米寬,為三層式瀝青碎石路。1979年續建至建設路,因沿路建築物拆遷量大,故此段按20米擴建,其中車行道為12米,兩側人行道各4米寬,面層結構相同。1980年,由大通北路至水廠路口斷面擴建為30米,線型走向在設計時作了改善,車行道和人行道及結構層與水廠路口標準相同,其中大通路至鐵路叉道口壹段,因南側糧食倉庫占壓紅線未拆,故未按規劃斷面施工。全路總面積42968平方米,實際形成兩種斷面。
七、大通路
原名田大路,北起淮舜北路,中經東升街、淮河路、民德街、新民街、淮濱路、電廠路與田大鐵路平交,穿國慶東路向南至舜耕山路,因直達大通為終點,故名大通路。此路北連淮河水運碼頭,向南通九龍崗和長豐縣。建國前為煤渣碎石面層,晴通雨阻。1952年,自淮舜北路至新民街口改建8米寬,南至電廠路口為12米寬,均為碎石路面。1954年由電廠路至舜耕山路擴建為9米寬路基,5.5米寬泥結碎石路面。1965年、1966年、1974年先後用瀝青進行表面處治。1984~1985年由市交通局負責施工,自國慶路至舜耕山路擴建路基為20米寬,其中瀝青碎石路面12米寬。全路總長5474米,總面積57808平方米,由淮河碼頭至國慶路稱大通北路,由國慶路至舜耕山路稱大通南路。
八、人民路
原名民生路,1953年改名人民路,為區內幹道,北自淮建路,南經公園路、園南路、國慶路、朝陽路直至舜耕山路,北段有480米系民國時期公路路基。1953年在原路基上擴建為13米寬12厘米厚彈石路面至公園路口。1954年,由公園路口至園南路口,續建16米寬路基。其中彈石路面為5米寬。1964年由淮建路至公園路改建灌入式瀝青路面。1965年由公園路至國慶路新建路基寬12米,其中路面寬7米為三層式瀝青表面處治。1978~1979年擴建為34米寬三塊板斷面三層式瀝青油路面。由於東西兩側部分人行道被建築物占壓,未能拆除,故只建部分人行道。1983~1985年交國慶路南伸經前鋒小區至氣象站,新建三塊板型瀝青路面,並繼續向南通舜耕山路,實際形成三種斷面。
九、淮濱路
東起大通路,經淮舜路西至人民路,長940米,因地處淮河之濱,故名淮濱路,是田家庵商業中心。1954年建13米寬彈石路面,1959年改建為煉磚路面,1977年改建為瀝青路面,面積12536平方米。兩側人行道為水泥預制板。
十、龍王溝路
1977年初建時取名陳姚路,北起田姚路,南至舜耕山路,因靠近龍王溝,1983年改稱龍王溝路,全長3220米,是東部城區區域性幹道。1955年,由田姚路至淮南四中北圍墻首建3.5米寬彈石路面;1977年由四中續建至國慶路,為12米寬路基,9米寬瀝青碎石路面;1979年經朝陽路續建至舜耕山路,16米寬路基,其中12米寬瀝青路面。1983年為解決姚家灣地區工廠產品和原材料進出繞道問題,擴建為32米寬路基,其中車行道為21米寬,瀝青路面,兩側人行道各5.5米寬水泥預制板,此路現形成32米、12米、9米寬三種斷面。
十壹、建設路
南起國慶東路,向北經電廠東路、胡大郢孜西側,折向西與淮堤路連接,總長2274米,總面積19014平方米。1977年按郊區公路標準興建,長1548米,至胡大郢彎道,路基寬18米,其中瀝青路面9米寬。城市規劃為田東化工建設區,故名建設路。後定改為20米寬,屬區域性幹道,為環城過境道。1979年續建長726米,路基寬11米,其中7米寬油路面,與淮堤路溝通,實際為兩種寬度,屬省市合資興建。
十二、大橋路
是淮河公路鐵路兩用橋兩端的引線公路,故名大橋路,國家投資興建。公路引線南自安成鋪交叉口,北至平圩孜路,全長5260米,其中南端路長3530米,北端路長1730米。橋面按二級公路標準設計施工,引線路基寬15米,路面寬11米,基礎為30厘米厚二灰土,4厘米厚碎石墊層;路面為8厘米厚瀝青碎石,總面積58984平方米。1981年開工,1982年竣工。
十三、泉山路
原名金家嶺路,因地處泉山之麓,故名泉山路,北自安成鋪與大橋路相接,向南經舜耕山路、淮合鐵路立交橋、洞山西路至金家嶺山口接合淮公路,此路為淮南市南大門的主幹道,路基明清時為官道。1960~1961年修建5.5米寬碎石路面,長2252米;1970年拓寬為7米瀝青路面;1972~1973年由山口至洞山西路拓寬路基為20米,路面寬為9米,8厘米厚瀝青碎石墊層;1975~1976年路基拓寬為32米,1979~1980年路面擴為15米寬瀝青面層。1982年,自舜耕山路向北至安成鋪花壇,長1090米,按城市規劃為30米寬三塊板斷面修築,其中快車道11米,分車島各1米,慢車道各4.5米,為瀝青碎石面層,人行道各4米。全路長3344米,瀝青路面60410平方米,實際建成兩種斷面。
十四、龍湖路
原名新南路,北起龍湖公園南門廣場,向南經國慶路、朝陽路至淮南火車站廣場,全長2081米,寬46米,為市內幹道,因直通龍湖公園,故名龍湖路。1982年開工,自公園南門至國慶路,因供銷社樓房和統建宿舍樓占壓紅線,故按20米寬施工,車行道12米寬,人行道各4米,二灰土基礎,碎石墊層,8厘米厚瀝青路面。1985~1986年,為配合新建淮南火車站的使用,淮南發電總廠出資170萬元,由國慶路至火車站修建三塊板型路面,其中快車道16米,為250標號22厘米厚現澆混凝土路面,分隔帶各4米寬,慢車道各6米寬為瀝青碎石面層,兩側混凝土預制板人行道各5米寬,實際形成兩種斷面。總路面54857平方米,混凝土路面28783平方米。
十五、唐山路
地處唐山之麓,故名唐山路,是西部城鎮中心幹道和過境道,自夏郢孜路口向北經木器廠門前,東折至蔡家崗路口(淮南輪胎廠)。1953年興建,車行道寬12米,泥結碎石面層,因當時西側建築物已形成,故兩邊人行道寬度不等。1960年自東風理發店門前至木器廠,路面拓寬為18米,1963~1964年改建為灌入式瀝青路面11416平方米,同時用煉磚鋪築人行道。
十六、沿礦路
南起夏郢孜路口,向北經謝壹礦路、火車站貨場、謝三礦路、土壩孜至新莊孜礦以北與八公山路連接,全線長3682米,其中有四處與鐵路平交。1979年開工,修至土壩孜,基礎寬11米,路面寬9米,為瀝青碎石面層,計33232平方米,1980年竣工。
十七、蔡家崗路
原名蔡新路、蔡八路、蔡鳳路、合阜公路等,壹路多名。東起夏郢孜西至淮南瓷廠門前鐵路,長3公裏。1982年命名為蔡家崗路。1955年初建時為新莊孜礦專用線,道路彎曲,泥結碎石路面,寬7.5米。1958年路基拓至12米,仍為碎石路面;1977年5月,拓寬為18米,路面改為瀝青面層。1989年拓寬為40米,其中快車道15米,慢車道各5米,分隔帶各2米,人行道各5米。
十八、八公山南路
原名蔡新路、蔡八路、蔡鳳路、合阜公路等,壹路多名。起自淮南瓷廠門前鐵路至丁山路。八公山南路與蔡家崗路建於1955年,初為新莊孜礦專用線,泥結碎石路面,寬7.5米,1955年路基擴寬為12米,1977年拓寬為18米,路面改為瀝青面層。1985年自瓷器廠至建北路,全長1.42公裏拓寬為40米,其中快車道15米,慢車道5米,分隔帶各2米,人行道各5米。
十九、洛河路
西自灌溉渠東至洛河電廠專用線,穿洛河街中心(原有公路線過境道),故名洛河路。全長1343米,為三塊板型,快車道為26米寬,面積34918平方米,於1988年建成。
自己去節選壹些下來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