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影響企業內部控制有效實施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企業內部控制有效實施的因素有哪些

眾所周知,企業內部控制在執行過程中,總會受到某種力量的推動或是阻礙。筆者認為影響內部控制執行的力量主要有三大方面,它們分別是:內部控制環境、企業資源和內部控制制度本身。

壹、內部控制環境對執行的影響

企業作為壹個系統,總是在壹定的環境下運行。環境又可分為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內部控制系統作為企業的壹個子系統,與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是相同的。因此,在討論內部控制環境對執行的影響時,應從內部環境入手,對其進行認真的審視。

根據COSO委員會《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及我國五部委頒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筆者對內部控制環境做如下定義:內部控制環境決定了壹個組織的基調,是企業內部控制機制運行的組織氛圍。它影響組織成員對於控制的意識,是內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基礎,提供綱領和結構。而內部控制環境又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呢?又將如何影響內部控制的執行?以下將通過三大方面來闡述內部控制環境對內部控制執行的影響。

1.合理的組織結構。內部控制是以組織結構為基礎建立的制度控制,而合理的組織結構是達到內部控制目標的組織保證。首先,合理的組織結構應具備合理的組織縱橫結構布局。因為只有適宜的等級層次與管理幅度才有利於內部控制目標的分解及制度的具體化,從而有利於制度的實施。其次,組織各部門之間的分工合作要協調。有學者認為,內部控制制度因素只有適應分工的技術效率的內在要求,其整體的制度效率才能提高。各部門之間分工合作的協調性,可以保證內部控制執行的專業化和有效的管理。最後,明確組織結構中的權責關系。到底誰對內部控制負責?這是內部控制執行過程中必須關註的問題。只有明確了內部控制的責任主體、各執行部門的職責範圍和各執行人員的職責權限後才可以確保各部門和人員能夠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地執行內部控制的相關制度。

2.合格的執行人員。內部控制不僅包括等級關系的控制,還包括基於平行流程的橫向之間的相互控制,內部控制是網絡化的立體控制)。基於此,執行人員既為內部控制的執行主體,也為內部控制的執行客體,其對企業內部控制執行的好壞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從權力制衡的角度來看,管理層更多地是內部控制的執行者,重大決策權應歸屬於董事會(具體是指下設的專業委員會),這樣才能達到決策、執行與監督三權分離的效果,否則就會出現管理層權力過大,超越內部控制的制約。因此可將執行者分為兩個級別,即管理層和壹般員工。管理層是指令的發出者和執行的指揮者。指令的正確性、必要性、可行性、可操作性,指令是否細化量化,直接影響了執行的效果。上司對執行過程的跟進、指導、示範、檢查、控制,也是使執行到位的必要工作。企業壹般員工的素質、組織道德、知識、能力、經驗等因素均會影響其對內部控制的認知和內化程度,從而影響到內部控制的有效執行與否。

3.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直接影響著內部控制。企業文化的水平越高,就越有控制意識。控制意識越強的企業通常也存在更好的控制環境,而控制環境設定了企業的內部控制基調,影響員工對內部控制的認識和態度,從而保證內部控制作用的有效發揮。

二、企業資源對執行的影響

內部控制具有全員化、全過程的特點。在實施內部控制的過程中,企業必定要投入大量的資源,主要包括物質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權威資源。

1.物質資源。物質資源包括企業在實施內部控制過程中所投入的物力和財力,這是內部控制執行的物質基礎。物質資源的投入應本著成本效益原則,力求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既保證內部控制執行活動的正常開展,又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適量的物質資源的投入,有助於內部控制的有效執行;反之,物質資源投入過量,就會造成資源浪費,達不到內部控制執行的成本效益性。

2.人力資源。內部控制是由人來進行設計並實施的,確保組織內所有成員具有壹定水準的誠信、道德觀和能力的人力資源方針,是內部控制有效的關鍵因素之壹。人力資源是組織擁有的體現在全體員工體力與智力上的全部經濟資源,它雖然不能像物質資源那樣容易量化,但對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執行,人力資源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3.信息資源。管理層的指令傳遞與接受,密切關註行動信息的反饋,從而及時調整實施方案,這是執行活動必不可少的雙向互動交流,也是確保執行活動有效進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內部控制的執行者不僅應該獲得足夠的信息資源,而且還應當確保信息渠道的暢通無阻和獲取信息的及時性,使信息利用呈現最佳價值,保證內部控制目標的順利實現。

4.權威資源。權威資源是內部控制執行活動的壹種特殊資源。斯特考爾認為“制度是能夠自行實行或由某種外在權威施行的行為規範”。負責執行的人員要使其執行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就必須具備相應的權威。而在內部控制的執行過程中,內控制度是施控主體權威的唯壹來源。因為內部控制作為非人格的控制機制,在理想執行狀態下,其控制對象不限於受控方,施控方本身亦是內控制度的控制對象。與強調等級制的傳統科層制中領導的權威來源於領袖氣質、人格魅力、倫理道德等是不同的。

三、內部控制制度本身對執行的影響

我國相關部門正式發布的內部控制規範、指南多達幾十部,因此企業在建設內部控制過程中可以選擇遵循的依據就很多,這使得有些企業無所適從。正如COSO在1992年的報告中所言,中國需要針對企業的管理層投資者、註冊會計師、監管部門等各方的需求和期望,“建立壹個適應各方需求的通用的內部控制定義;提供壹個內部控制標準,無論何種規模、性質的企業和組織都可以參照該標準評估他們的內部控制系統,並確定如何改進。”顯然,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到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執行。而內控規範的可操作性、內控指南的具體性及制度的成本效益性則影響著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實施。

1.內控規範的可操作性。2008年6月由財政部等五部委制定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正式出臺。該規範為中國企業首次構建了壹個企業內部控制的標準框架,有效解決政出多門、要求不壹、企業無所適從的問題,有利於提高內部控制監管效率、降低監管成本,有利於優化企業管理和增強企業競爭實力。但與美國薩班斯法案的頒布相比,中國企業對《基本規範》的出爐,反應平靜;中國IT業界對此法律反應冷淡,因此將尚在修訂中的這部規範稱為“中國版的薩班斯法案”有著誇大其約束力和影響力的嫌疑。國家會計學院鄭洪濤博士認為這部規範的條款十分原則,最大的弊端是缺少權威性和可操作性,因而也缺乏強制約束力。所以該規範的出臺並未解決前面COSO提到的“建立壹個無論何種規模、性質的企業和組織都可以參照的標準”。

2.內控指南的具體性。財政部等五部委在頒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後,於2009年1月又陸續出臺了包括組織架構、社會責任、資金、采購等十項企業內控應用指引。這些應用指引較多為原則性條款且所涵括的企業類型較多,不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於是,市場上出現了很多結合企業內控規範的實務操作指南的書籍和培訓機構,但又缺乏具體性和權威性。這些因素都制約著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設立和實施。

3.內部控制制度的成本效益性。企業在建立壹項制度時都會考慮實施該制度所帶來的成本和效益。同樣,如果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成本大於控制效果而發生損失時,就沒有必要設置控制環節或控制措施。在現有的大企業中都有建立內部控制,而在小企業裏壹般沒有正規的制度。我國相關部門要求上市公司在2009年7月1日開始施行《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鼓勵非上市公司施行。因此,原已有內部控制的企業要按規範進行調整,而原來沒有正規內部控制制度的企業則要開始建立。企業在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後,內部控制所帶來的效益並沒有很快顯現。而且,由於監管者的內部控制要求具有強制性,但實際上他與管理者對內部控制的需求又存在明顯的不壹致性,從實施的後果來看, 管理者在企業內部控制建設上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壹種對監管者要求的遵循, 而對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意義並沒有想象的那麽大。因此,內部控制制度的成本效益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執行。

  • 上一篇:營業執照辦理增加營業項目需要多久?
  • 下一篇:有關金融方面的電影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