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魷魚產業如何“遊”得更好

魷魚產業如何“遊”得更好

從海洋“遊”向市場,從沿海“遊”向內地,魷魚作為健康美味的海洋產品,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不過,在這種美味的背後,魷魚產業正面臨怎樣的挑戰呢?近日,“首屆中國魷魚產業大會”在“中國魷釣漁業第壹市”浙江省舟山市舉行,在這屆由農業部漁業局、中國遠洋漁業協會和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同主辦的魷魚大會上,國內壹流的魷魚專家以及魷魚捕撈、加工和貿易企業代表,對魷魚產業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深入探討。我國遠洋魷釣始於上世紀90年代。“當時近海漁業資源衰退,國內幾百艘拖網漁船經營虧損,轉產無門。”國內遠洋捕撈的第壹批船員、如今已是中國遠洋漁業協會副會長的陸良峰對魷釣業的起步記憶猶新。在這種背景下,舟山遠洋漁業公司邁出了遠洋魷釣第壹步。從1990年至今,遠洋魷釣船舶由2艘發展到411艘,作業漁場擴展到世界各大漁場,遠洋捕撈量保持在年40萬噸左右,占全國遠洋漁業總產量的40%,成為國內最具發展規模和前景的遠洋漁業產業,也有效地維護了近海漁民作業收入。不過,發展前景看好的魷魚產業面臨著現實挑戰。魷魚是我國重要的捕撈水產品出口品種,主要銷往歐盟、日本、美國、東盟等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出口基本保持穩定,但國內市場對魷魚的接受程度總體上不如國際市場。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李淑媛介紹,作為深海魚品種,魷魚營養豐富,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牛磺酸,同時魷魚生產漁場遠離陸地,受工業活動影響較少,無汙染,消費潛力很大。“日本人均年消費魷魚1公斤,國內魷魚消費當初主要在東南沿海,如果人均消費量提高到日本壹半,將是壹個巨大的市場。”中國遠洋漁業協會副秘書長張小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擴大消費市場需要提高魷魚加工水平。”長期從事海洋頭足類動物研究的浙江工商大學教授戴誌遠認為,魷魚是世界3大未充分利用開發、具有很大潛力的海洋生物資源之壹,這些年遠洋魷釣快速發展,魷魚也成為國內主要的水產加工原料,而且魷魚全身都是寶,加工利用率高。但目前國內魷魚加工基本上就是魷魚胴體、切身、魷魚片等形式,加工技術較為落後,品種單壹,對消費者吸引力不夠,原料附加值也不高。以魷魚頭、內臟、皮為例,除了小部分作為飼料等,其他加工廢棄物都被掩埋處理,浪費了大量蛋白質資源。在生產貿易環節,同樣面臨捕撈量擴大而市場波動風險增加的考驗。魷魚是壹年生頭足類海洋產品,生命周期短,資源相對豐富,捕撈量過低是壹種浪費。目前魷魚市場還是以傳統的貿易方式為主,舟山惠群遠洋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劍華說,捕撈企業對市場需求信息了解不夠,往往市場供求量過大時遠洋魷釣船還在繼續發力,造成價格持續下跌,而捕撈企業虧損漁船停產後,市場價格又開始回升,加工企業囤積原料,市場需求被人為放大。“1997年、2004年和2011年遠洋魷釣遭遇的三次價格大波動大體就是這樣造成的。”陳劍華說。實際上,我國魷魚加工近幾年才大規模發展,這又推動了遠洋魷釣業快速發展。由於遠洋捕撈船舶增加過快,船員緊缺,只能從內地招收缺少海洋經驗和培訓的船員,出現生產成本增加、產量上升而產品質量下降的現象。因此,如何讓魷魚產業“遊”得更好,成為擺在面前的壹道現實課題。中國遠洋漁業協會秘書長黃寶善認為,當前需要從幾個方面著手,宏觀上要健全市場運行機制,提高市場產能調節能力和競爭淘汰能力;微觀上企業要增強市場質量意識,加強技術投入。遠洋捕撈需要大投入,這種投入的重要方面在於技術投入,比如過去國內的遠洋魷釣船冷凍能力大多只有七八噸,捕撈量稍大就無法保證冷凍質量。

  • 上一篇:亞洲證券交易所在哪裏?
  • 下一篇:怎麽看懂和使用股票交易軟件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