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突襲”中國企業後,印度是否也會和中國搞“經濟脫鉤”?

“突襲”中國企業後,印度是否也會和中國搞“經濟脫鉤”?

印度還“勒索”中國企業!繼此前針對小米和華為的“突擊稅務調查”之後,這壹次,印度政府部門盯上了vivo和中興。

當地時間5月31日,外媒報道稱,印度企業事務部聲稱收到匿名消息來源的舉報,相關中資企業可能存在欺詐等違規行為,其審計報告將被仔細審查。相關報告可能在7月發布,調查結果也將決定是否將相關“案件”移交給“專門處理嚴重商業欺詐”的執法部門進壹步處理。

事實上,自今年4月以來,印度政府部門已對vivo展開調查,以了解其股權結構和財務報告是否存在重大違規行為。同時,他們還要求相關部門研究中興的賬本,並“緊急”提交調查結果。但到目前為止,調查的具體內容和結果尚未透露。

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幹城看來,印度打著“調查金融欺詐”的旗號,實際上是在為其不合理的行為披上“合法”的外衣,以執法的名義打壓中國企業的現實,進而阻止中國資本進壹步深入和打開印度市場。

趙幹城還給出壹個數據:2021年,印度對華貿易逆差超過740億美元,成為印度貿易逆差的頭號來源。“這可能也是新德裏焦慮的原因之壹。”

事實上,這並不是印度第壹次“挑戰”中國企業。去年5438年6月+10月,印度電子信息技術部向vivo、OPPO、小米、壹加發出通知,要求獲取這些手機及其零部件的相關數據和細節;調查完成後,今年5438年6月+10月,印度財政部以小米“虛報”支付版稅並將資金轉移出境為由,要求小米印度公司繳納高達65.3億盧比(約合人民幣5.5億元)的稅款。4月,印度執法部門以小米涉嫌違反印度外匯管理法為由,直接凍結了約555億盧比(約合48億元人民幣)的資金。

“這不僅會打擊中國投資者的熱情,還會向全球資本發出錯誤信號,”趙幹城表示。據彭博5月31報道,包括美國蘋果公司和印度壹些本土科技巨頭在內的遊說團體前壹天致信印度相關政府部門,認為該國科技行業使用版稅的機制有待完善。他們普遍擔心印度執法部門的做法可能會導致相關領域的企業產生“寒蟬效應”。

印度調查vivo和中興的時機也很微妙。同壹天,中印剛剛舉行了邊境事務磋商與協調工作機制第24次會議。會議提到,“同意認真落實兩國領導人和外長達成的進壹步緩和和冷卻邊境局勢的重要諒解”,“盡快舉行第16輪司令級會談”。有輿論指出,印方試圖將邊界爭端與中印整體經貿互動聯系起來,以此向中國施壓。

趙幹城還註意到,最近,印度軍方在中印邊界問題上頻繁對中國發起無端指責,包括對中國在領土上推進橋梁建設指手畫腳。

近兩年多來,印度對中國企業的態度壹直“不確定”,經常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2020年,中印在加爾旺山谷發生沖突後,印度陸續下架了200多個印度app,同時開始加強對在華企業和中國的“合法合規調查”。2021年3月,中印關系出現壹定程度的緩和,印度官方也表示可以“選擇性考慮中國的投資”。當下半年中印邊界談判再次陷入僵局時,新德裏以“逃稅”、“欺詐”、“竊取利益”等各種名義對中國企業發起“稅收突襲”。

2022年6月5438+10月,中印舉行第14輪司令級會談時,印度再次變調,稱考慮放寬對部分印度投資的限制。然而好景不長,很快,新壹輪針對中國企業的調查再次展開。

從外媒曝光的數據來看,截至目前,印度企業事務部已經啟動了對500多家中國公司賬簿的檢查程序,似乎中國投資和中國企業在印度已經成為“隨時可以攻擊的目標”。

對此,趙幹城認為,很難說印度對中國企業的反復態度不涉嫌政治操縱。至於這最新壹波的打壓是否與邊界談判有關,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但對於印度近期的壹些動向,包括是否會犧牲新的策略,我們還是需要保持密切的觀察和警惕。

印度政府的“工業替代中國”政策最早始於2020年。計劃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尋找中國的替代品,融入西方創新和價值鏈,實施以PLI為代表的產業政策,同時鼓勵本土企業和外資加強印度自主生產能力建設。

據相關報道,印度通過實施上述計劃,將使中國的進口減少20%左右。去年印度政府發布PLI計劃13次,涉及多個領域。與此同時,印度也加快了相關國際資源的收集,試圖通過構建多元化的供應鏈來支持本國制造業的發展。

此外,印度還利用西方對中國安全的焦慮,增加了與美國和歐洲國家的經濟互動。根據印方公布的數據,2021至2022財年,美國已經超過中國成為印度第壹大貿易夥伴,其中美印貿易額為1194.2美元,中印貿易額為11542億美元。

真的是這樣嗎?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趙5月31日表示,中國與中國的統計數據不同,導致其公布的貿易數字存在差異。根據中國權威部門的數據,2021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達到12566億美元,中國仍是其第壹大貿易夥伴。

趙幹城指出,事實證明,盡管莫迪政府制造輿論,對印度企業在中國的正常商業活動制造各種障礙,但中印經貿合作仍處於發展的“快車道”,甚至超出很多人的預期,“中國制造”在印度市場也很受歡迎。

“科技與中國脫鉤、工業與中國切割不符合經濟規律,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不會受到印度企業的歡迎。”趙幹城進壹步表示,莫迪政府不應在如何處理中印關系上固執己見,應回歸正常的邏輯思維,為經貿和投資合作創造公平、透明、可持續的環境,進壹步擴大雙邊互利合作,為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 上一篇:有機食品認證有哪些基本要求?
  • 下一篇:Python培訓班哪個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