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余幹縣實現生產總值93.92億元,為年計劃的100.02%,同比增長11.3%,其中壹產增加值31.15億元,為年計劃106%,同比增長4%,二產增加值37.34億元,同比增長13.7%,三產增加值25.43億元,為年計劃110.6%,同比增長17.6%。產業結構進壹步優化,三次產業比調整為33.2:39.8:27,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提升2.8個百分點。預計完成財政總收入9.2億元,為年計劃117.6%,同比增長41%;其中,完成壹般預算收入7億元,為年計劃的129.2%,增長47%。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1.06億元,為年計劃104.6%,同比增長35.98%。預計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16億元,同比增長18%。人民生活水平進壹步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6499.42元,同比增長18.2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3149元,同比增長15.1%。
2014年余幹縣主要經濟指標:全縣生產總值112.7億元,增長9.2%。財政收入12.5億元,增長13.5%,高於全市平均增幅0.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7億元,增長12.4%,分別高於全省、全市平均增幅0.6和0.3個百分點。5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03.6億元,增長17.6%,高於全市平均增幅2.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5億元,增長13.8%,分別高於全省、全市平均增幅1.1和0.8個百分點。 2012年,余幹縣實現農業總產值47.2億元,同比增長12.85%;余幹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為194.67萬畝,預計糧食實現產量79.8萬噸,增加了4.8萬噸,同比增長6.4%,實現“九連豐”。預計余幹縣生豬出欄32.65萬頭,增長38.3%;肉類總產量3.85萬噸,同比增長11.6%。預計水產品產量13.6萬噸,同比增長7.8%。余幹辣椒、白馬肉鴿、烏泥紅毛鴨、大湖螃蟹、瑞洪烏魚、生態泥鰍、晨陽芡實等特色基地;規模以上農業企業達53家,縣級以上龍頭企業36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5家,市級龍頭企業5家。
新農村建設繼續穩步實施,投入資金1.97億元,對214個試點村實施了新農村建設,完成改水、改廁均為10860戶,完成路面硬化292公裏。 2008年,余幹縣投資9000萬元的世紀大道西延工程全面拉通,投資600萬元的西六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新區框架進壹步拉開。投資6500萬元的汙水處理廠壹期主體工程建設基本結束,管網鋪設進入攻堅階段。投資1000萬元的血防醫院、1000萬的縣職教中心順利開工。
大黃金埠鎮600畝新鎮區建設如火如荼,車站、市場、自來水廠、便民服務中心壹批重點工程順利推進。瑞洪鎮鎮區總體規劃已經完成,特色飲食壹條街、鄱陽湖水產城和自來水廠的擴建等重點工程正在建設之中。三是城鎮規劃管理得到加強。在余幹縣範圍內開展了土地非法交易違法違規專項集中整治活動,拆除違章建築23幢,取締非法買賣土地17宗;建立了城鄉建設用地聯審聯批制度,規範了建設市場秩序。在烏泥鎮實施人文名鎮建設,在石口實施縣北部重鎮規劃。 東山嶺位於縣城中心,面積0.11平方公裏,海拔56.2米。山上東有峰,狀如羊角,舊名羊角山,又名羊角峰。唐天寶六年(747年),敕改為余幹山。宋時以山平地崛起,巍然如冠,得名冠山。明知縣古青高改羊角峰為龍角峰。清時以山居縣治東,稱東崗山,俗稱東崗嶺。建國後,改名東山嶺。
山東峰羊角峰,相傳古有梁肅王愷別業,久廢。峰上多奇樹怪石,前瞰市湖。北宋文學家楊億譽為天下絕景,謂:“長洲茅屋,曲水漁罾,樓閣差參,峰嵐遠近。或白雲,或返照,或殘雪在樹,或微雨弄晴,朝暮掩映”。羊角秋風為“幹越八景”之壹。今羊角峰上矗立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旁巉巖有紀念亭、浩氣坊。亭下巨石重疊,為唐陸羽茶竈。明《壹統誌》載:“羽嘗品越水,故居思禪寺,鑿竈煮茶。”仙人茶竈為“幹越八景”之壹。中峰略低,空曠處新辟花圃。南側稍下為東山書院故址,即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講學並註《離騷》處,今建縣委招待所。東旁幹越亭,為歷史名亭,有唐劉長卿、張祜,宋米芾、王十朋等名家留詩。北面山腰綠蔭深處,有烈士公墓。西峰之巔有龍池,池水滲自山崖,久旱不竭。相傳朱熹曾臨池洗硯,並取池水磨墨作書,故亦稱墨池。每當晴夜,皓月臨空,池水熠熠,平靜如鏡。龍池夜月為“幹越八景”之壹。池畔有乘風亭,南宋樞密使抗金英雄張浚嘗攜子登此遊覽。西側山腰,新建電視差轉臺。環山公路經此蜿蜒上山。東峰東南側及中峰南北兩側均有石級上下。
東山嶺崛踞城中,梅巖、冕山,翼然對峙。山上樹木蔥蘢,怪石嶙峋,亭樓參差,石級盤桓。登高遠眺,西北廬山隱隱在望,鄱陽湖煙波浩渺;東南層巒叠嶂,丘陵起伏。信河如練,白帆點點。近郊沃野無垠,公路縱橫。南瞰市湖,碧波蕩漾,琵琶洲樓臺林立,長街伸展,店房櫛比。以東山嶺為主體的“幹越八景”,歷代吸引不少文人墨客,登臨攬勝,騁懷賦詩。
明進士葉應震有七律《詠幹越八景》雲:
雲飛冠冕山橫翠,春漲琵琶水續弦;
書燭分來茶竈火,漁歌吹出市湖煙;
龍池夜月清堪掬,昌谷僧鐘又耳邊。 憩園位於東山嶺南麓通琵琶洲的曲堤上,和東山嶺中峰的幹越亭遙相呼應,於1997年建成向遊人開放。
憩園設施為仿古建築。園長不足壹裏,寬不過數丈,然布局合理,亭臺、茶館、歌軒、水榭,精美絕倫;拱橋曲廊,花圃草坪,石椅石凳,隨地賦形;青松翠柏,雲杉棕櫚,女貞文竹,奇花異草,點綴其間。園中曲徑小道,用花岡石鋪成。兩側置石欄鐵鏈,既給遊人以安全感,又不失園林裝飾情調。堤下湖面寬廣,視野開闊,清風送爽,微風鼓浪,鏗然有聲,恰似琵琶玉韻。亭廊軒榭間,石刻楹聯,對仗工整,寓意深遠,耐人咀嚼。書法功底深厚,遒勁有力,或楷或隸或篆,書香拂面,文風馨然。正是:“眼前風景道不盡,芳渚春色暢神思”。
憩園大門,緊挨沿湖路,面向東山中峰,為仿古式牌坊建築,鋼筋水泥構架,重檐廡殿頂,四柱三門,高約6米,寬約9米。門旁廡房錯落,白粉墻、琉璃白簇擁著大門。正門壹幅楹聯雲:“市列琳瑯車水馬龍開鬧市,湖光瀲灩雲章履綺簇平湖”,坊額正中為鎦金、顏體楷書“憩園”二字,鑲以彩色霓虹燈管。大門及園中亭廊,軒榭房頂均以彩色霓虹管鑲邊,每當夜幕降臨,霓虹閃爍,五彩繽紛,為縣城夜色平添了壹道亮麗的風景線。大門正面,越過寬闊的公路,是壹座新建的占地百余平方米的圓形大噴池。噴泉四周有臺階和環形人行道,供遊人遊覽觀賞。每逢節日或夜晚,噴泉齊湧,似雨似霧,如詩如畫,時高時低,時強時弱,似明珠串串,如彩虹道道,似蓮花盛開,如彩綢飄舞,為憩園大門壯色增輝。 李梅嶺在縣城東南33.8公裏處,面積5平方公裏,海拔390米,為全縣第壹高峰,因峰頂常有白雲繚繞又名白雲峰。相傳白水真人吳丹在此修煉。曾建有清溪觀。隱士章嵩故居雲峰齋、鐵心庵俱廢,嶺上東有羅漢崖,西有龍泉井,南北有石徑上下,沿途涼亭四座,遺址可尋。此山嵯峨雄偉,白雲繚繞。嶺上林木茂密,古跡繁多,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素有“余幹廬山”之美譽,古今登遊者絡繹不絕。如今的李梅嶺,206國道和景鷹高速公路從旁通過,交通、通訊便捷,從縣城前往只需1個小時車程,成了旅遊觀光、避暑、度假、療養的理想場所 。
李梅傳說
李梅嶺,古名吳鳳崗。約1700年前,魏晉時代的著名道人吳丹來到這兒定居。關於他來此定居的原因,至今在陜西終南山還流傳四言十六字的篆語:
孝哉吳丹卓行異人以番而鳳 致道之所
吳丹,號白石道人,酈邑(河南安陽)人。據記載,他“少學道,遊羅浮、青城諸名山,得吐納伸縮制煉服食諸術。曹操召拜左奉駕郎,不就。”相傳四十歲遊終南山,在山上得以上篆文十六字。壹生遊歷天下,當他經番(今鄱陽縣)至余幹,到余幹縣南,夜宿壹老婦人家,經打聽得知該地名“吳鳳崗”,大喜,就結茅居住,傳說時年已130歲。後名士吳猛、許遜、葛洪、郭璞等每來拜訪。傳說他壹直活到晉義熙四年(408),當時他170歲,八月十五日,命諸弟子把他送到李梅嶺南,騰雲升仙而去。 應天寺,又名梅王殿,位於余幹縣梅港鄉梅港街後的寺臂嶺上,距縣城約29公裏。始建於南朝宋孝建(454-456)年間。清乾隆年間兩次維修,是為紀念西漢開國大將梅鋗的專寺。相傳寺臂嶺,山形山形奇異,如睡椅狀。西漢梅鋗葬在此地。有風水師說道:此地有天子之氣。到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梅鋗墓果然有紫氣薄天,皇帝急命當地官員截斷其脈。故而寺名為“應天”。寺宇背山而建,坐北朝南。穿鬥式木構架,單檐硬山頂,前後兩進,前低後高,中有天井。內有梅鋗塑像,樟木雕成,高2米余,形象威武,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