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到201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以上,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32︰30︰3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以上, 財政總收入年均同口徑增長65438同口徑壹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全縣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各項事業協調發展,民主法制紮實推進,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為實現上述目標,應重點抓好以下八項制度。
(壹)構建有重點、有特色的產業支撐體系
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富縣”戰略,重點培育旅遊、礦產、電力、糖酒、生物五大支柱產業和壹批以畜牧業、勞務輸出為主的富民產業。第壹,全面發展旅遊業。抓住元陽成為全省“旅遊二次創業示範縣”的政策機遇,多方爭取支持,努力實現哈尼梯田申遺成功。完善旅遊設施建設,推出特色旅遊產品,發展旅遊文化產業,全力打造“哈尼特色、AAAAA景區、國內壹流、世界知名”的國際旅遊目的地,將旅遊業培育成為支撐全縣經濟發展的首要支柱產業。到“十二五”末,力爭達到遊客1.5萬人次,旅遊門票收入2億元,旅遊總產值1.5萬元。二是加快礦業發展。做好產業集聚區平臺建設,加強礦產資源勘查,加大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力度,依托大企業,發展大項目,實現規模化發展,努力把礦業培育成快速增長的重要產業。到“十二五”末,黃金年產量達到3噸以上,鉛鋅產量達到3至4萬噸,銅產量達到2萬噸,鐵產量達到654.38+0萬噸,石膏和大理石分別進行深加工。力爭礦業總產值達到1億元以上,稅收突破1億元。三是加快電力工業發展。力爭全縣50萬千瓦以上水電站達到37座,建設勝村風力發電站、虎山太陽能光伏電站、沼氣電站。到“十二五”末,力爭電力工業總產值超過5億元,年均增長466.5438+065.438+0%,實現稅收5000萬元。四是促進糖酒產業發展。支持甘蔗生產基地建設,支持茅穎公司開發甘蔗原料,建設500畝甘蔗良種繁育基地和1.2萬畝雙高甘蔗示範基地;協助宏泰公司升級改造酒精生產線,實現年產5萬噸酒精。到“十二五”末,力爭糖酒行業總產值達到3億元,年均增長12%,實現稅收5000萬元。第五,大力發展生物產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穩定耕地和糧食總量,優化種植結構,圍繞甘蔗、草果、優質稻“三個65438+萬畝”和橡膠、核桃、蔬菜、水果“四個5萬畝”的目標,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經濟作物。推進優質茶葉原料基地建設,實現茶葉綜合經濟效益快速提升。大力發展稻田養魚和庫區網箱養殖,實現魚產品深加工,增加群眾收入。到“十二五”末,力爭農業總產值達到6543.8+0.7億元以上,年均增長654.38+0.2%。第六,穩步發展畜牧業。綜合應用畜牧業生產配套技術,著力推進草食畜牧業發展,穩步發展肉牛養殖和加工業,穩定畜牧業;大力推廣科學養豬和生豬圈養,發展地方特色小耳豬、生態山雞、梯田生態鴨,提高農民人均家庭畜禽收入比重。第七,勞務輸出業有序發展。千方百計擴大轉移輸出的渠道和規模,把勞務輸出產業培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壹。“十二五”期間,力爭有序組織勞務輸出達到2萬人以上,外出務工人員常年穩定在5萬人以上,勞務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到35%。
(二)構建全面覆蓋,完善的服務基礎支撐體系
全面加強重點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壹體化進程。力爭用5年時間,實施總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不少於100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億元以上。首先是解決交通瓶頸。完成呂遠、洪南二級公路建設,力爭元陽至建水高等級公路開工建設,加快建設通往哈尼梯田旅遊景區的高等級公路網,大力實施農村“通路”和“通暢”工程,構建覆蓋城鄉的汽車客運網絡,構建“六縱三橫”幹線公路網。積極做好沿邊鐵路、通用機場和紅河流域水運通道建設的前期工作,努力構建立體化綜合交通網絡體系。二是加快水利設施建設。堅持“防洪抗旱、開源節流、大中小結合”的方針,開工建設並力爭完成雅多河水庫、專利碑水庫等壹批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壹批山區五小水利工程。進壹步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和病險水庫建設,搞好藤條河小流域綜合治理、紅河元陽段流域治理、村鎮供水、哈尼梯田大灌區建設,徹底改變水利設施落後局面。三是快速推進能源設施建設。優化投資環境,加快以水電為主導的能源設施建設,快速推進紅河、藤條河幹流梯級水電站開發,爭取規劃水電站全部建成投產;繼續抓好縣城電網建設,大力發展以沼氣為主的新能源,加快農村能源服務體系建設,力爭沼氣用戶達到3.5萬戶,惠及20萬人。四是鞏固城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大力實施縣城“西擴東拓南”工程,全力推進城市路網、綜合管網、園林景觀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政功能,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建設以農副產品和畜牧產品為主的物流中心,完善社區和集鎮服務設施,加快建設壹批設施完善、特色突出的中心集鎮;加快無害化垃圾處理填埋場建設,抓好人類飲水安全、城鄉供水、防汛抗旱,夯實城鄉公共服務設施。五是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鄉廣播、電視、通信、網絡等信息支撐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政府部門、學校、企業和服務業電子政務、遠程教育和企業信息化,增強信息服務功能。
(三)構建城鄉協調發展的支撐體系
按照“規劃先行、統籌兼顧、有序推進、科學發展”的思路,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合理布局產業空間,集中要素投入,搞好農業產業化,壯大農村優勢產業;統籌城鄉金融發展,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積極發展“三農”保險,切實解決農村融資難問題;統籌城鄉建設用地,推進城鄉土地市場體系建設,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努力推進城鄉發展支撐體系建設。
(四)構建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扶貧幫扶體系。
整合資源,加大扶貧投入。按照開發式扶貧的方針,以基礎扶貧為重點,以產業扶貧為重點,推進質量扶貧。結合易地搬遷、以工代賑、整村推進等扶貧開發項目,著力推進扶貧開發,突出技能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轉移就業能力,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十二五”末,力爭解決6.6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和增收問題。
(五)構建功能完善、利國利民的社會民生支撐體系。
堅持民生優先,加大資金投入,建設教育、科技、社會保障等社會民生支撐體系,切實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首先是提高教育水平。進壹步鞏固提高“兩基”成果,加快發展幼兒教育、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構建多元化教育體系,鞏固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大農村和山區教育投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到“十二五”末,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5.6年,在園兒童入學率達到50%以上,適齡兒童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8%以上,高中入學率達到35%以上。二是加強科技投入的推動。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高產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三是統籌城鄉文化體育事業。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加大文化遺產、重點文物和非物質文化保護力度,實施文化館、圖書館、地方誌等文化資源建設,提升縣域文化服務功能;註重扶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加強群眾健身場館建設,促進體育事業全面發展。四是加強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落實鄉村醫生報酬政府補助政策,認真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做好農村婦幼保健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不斷改善城鄉基本醫療衛生條件,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進壹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五是完善各項社會保障事業。完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力爭到“十二五”末實現農村基本養老保障制度全覆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覆蓋率均達到9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8%。六是做好社會穩定工作。建設“平安鴛鴦”,深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積極預防和化解基層矛盾糾紛,依法防範和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做好安全生產工作,紮實推進民族團結,促進邊境穩定。
(六)構建內外聯動、環境優化的合作開放支撐體系。
充分發揮元陽的區位優勢,抓住新壹輪西部大開發和橋頭堡建設的機遇,加強與滇中城市圈和蒙古國建設的城市經濟圈的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區域合作,規範招商引資形式,完善財稅優惠政策,依托優勢產業、龍頭企業和優質項目,堅持招商引資與吸引人才相結合, 把優化投資環境作為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的有效舉措,大力實施產業招商,打造內外聯動、環境優化。
(七)建設生態宜居、可持續的資源環境支撐體系。
實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戰略,加大哈尼梯田水源林區保護力度,以萬畝梯田發展農業和養殖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大城鄉生態建設力度,有效預防和減少空氣、水、噪聲和廢棄物汙染,建立健全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加強重點地區環境綜合治理,從源頭上防止生態環境汙染和環境破壞;加大泥石流、礦區塌陷等地質災害治理力度,積極實施生態治理和修復工作,保障土地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可持續利用;加大東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力度,繼續實施荒山造林、公益林保護等工程。
(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創新支撐體系建設。
繼續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進壹步推進法治政府、責任政府、陽光政府和有效政府建設;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完善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積極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形成“統籌城鄉、向農村傾斜”的財政保障機制,切實提高社會公共服務的財政保障能力,著力解決就學、就醫、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等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