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沅陵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原始人就在這壹帶繁衍;夏、商、周時,少數民族在此生息,史稱“南蠻”。秦始皇統壹中國後,置沅陵為黔中郡郡治。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沅陵縣,迄今兩千多年。秦漢以後,沅陵歷為州、路、府、道、省府、行署、專署治所。 沅陵資源豐富。 壹是文化旅遊資源豐富。 境內可供開發的景點有400多個,在全國頗負盛名的主要有唐太宗李世民赦建的千年佛學院龍興講寺、成語“學富五車、書通二酉”的出典處大秦藏書洞、驚世之謎的黔中郡郡址和戰國至漢代山型巨墓群、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西漢頃侯吳陽墓、元代知州黃澄存夫婦合葬墓(男屍保存完好)、囚禁張學良將軍的鳳凰山、明代辰州三塔、教派齊全建築各異的宗教壹條街、辛亥革命後全國三所新式學校之壹的百年老校沅陵壹中、借母溪原始次森林、電站大壩群、千島湖風光等等。 二是森林資源豐富。 森林覆蓋率高於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有天然林國之稱,盛產“辰杉”,是南方商品材的主要供應基地。全縣有林地400萬畝、草場300萬畝、水面30萬畝。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板栗、桐油、曬煙、花生等。馳名中外的“碣灘茶”、“官莊毛尖”“辰杉”久享盛名,譽滿神州;板栗年產量5000噸左右,占全省總產量的30%,素有“板栗之鄉”美稱;蜂蜜、桐油、松脂年產量均在萬擔以上。沅陵縣是全國14個退耕還林示範試點縣之壹,同時又是湖南省四個林業基本建設重點縣之壹,至2003年底止,森林覆蓋率達71.19%,活立木蓄積量為1506萬立方米,年商品材采伐量在10萬立方米以上,除松、杉優勢外,還有樟、梓、楠、稠、柏、銀杏等百種珍稀樹種,楠竹儲量在500萬根以上。沅陵有各種藥材1968種,初具經營規模的有黃姜、白術、茯苓、玄湖、天麻、杜仲、黃柏、銀杏、五倍子、山蒼子等百余種。 三是水能資源豐富。 境內沅水、酉水交匯,大小溪河900多條,水能蘊藏量達300萬千瓦,國家、省先後在此修建包括五強溪電站在內的大中型水電站三座,總裝機容量近200萬千瓦。四是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的礦產達40種,其中黃金、鉛、鋅、鎢等有色金屬儲量居全省第—。百年老礦湘西金礦(現為辰州礦業)就在境內。 沅陵交通便利。千裏沅水、319國道、G56杭瑞高速公路穿境而過,2008年12月18日竣工通車的G56杭瑞(杭州至瑞麗)高速公路常吉段穿越境內100多公裏,並在縣內開設官莊、馬底驛、沅陵、筲箕灣(辰溪)4個出口。擬建中的張桂高速(張家界至桂林)亦將穿縣境西南而過,並將經過借母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旁邊,利於遊人旅行。 沅陵經濟落後。自20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沅陵長期服從國家重大建設,失去了許多發展機遇,至今仍是國家級貧困縣。為了加快沅陵的紹濟發展,省委省政府、懷化市委市政府、沅陵縣委縣政府已形成***識,決定充分開發利用好沅陵的文化旅遊資源,將沅陵打造成湖南繼張家界之後的第二張國際旅遊品牌,使張家界、沅陵、鳳凰、永順、桃花源資源互補,連成壹體,形成新的旅遊經濟環線。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沅陵縣地處湖南省西北部,懷化市北端,沅水中遊。與常德桃源、益陽安化、漵浦、辰溪、瀘溪、古丈、永順、張家界接壤。沅水由西南入境,向東註入洞庭湖,橫貫縣境中央,將全縣分成南、北兩部分,沅水以北屬武陵山系,沅水以南屬雪峰山系。地勢由南、北山嶺向沅江傾斜,南部凸起,東西稍低,中間陷落,構成沿河谷地。 沅陵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脈與雪峰山脈之間,沅水以北屬武陵山系,沅水以南屬雪峰山系,是壹個典型的山區大縣。 雪峰山脈 自越城嶺佛頂山以北為起點,向北經城步、黔陽、漵浦至安化等縣,長200多公裏。呈弧線狀。山體主脊海拔在1000—1500米,最高峰二寶頂山海拔2021米。雪峰山脈西坡較緩,東坡較陡,成為湖南東西兩半部自然呈現的天然分界線,也是資水與沅水的分水嶺。 武陵山脈 武陵山脈屬雲貴高原雲霧山分支的東延部分。呈北向東,分布於湘西北。海拔多在800—1200米。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0多座,最高峰壺瓶山海拔2098.7米,山勢高大,氣勢雄偉。其山脈北支分布於湘川鄂邊界的有八面山、八大公山、青龍山、東山峰、壺瓶山等,中支沿澧水幹流之北有天星山、紅星山、朝天關、張家界、白雲山等,南支從貴州省境內延伸過來進入省內有臘爾山、羊峰山、天門山、大龍山、六臺山等。上述三支山脈均消失於洞庭湖平原。 沅陵水能資源豐富。境內沅水、酉水交匯,大小溪河900多條,水能蘊藏量達300萬千瓦,國家、省先後在此修建包括五強溪電站在內的大中型水電站三座,總裝機容量近200萬千瓦。 沅江 沅江又稱沅水,是中南省份湖南的第二大河流,分南北兩源,南源龍頭江,源自貴州省都勻的雲霧山,北源重安江,源於貴州省麻江縣平月間的大山,兩源匯合後稱清水江,至鑾山入湖南省芷江縣,東流至黔城與舞水匯合處稱沅江,流經會同、洪江、中方、漵浦、辰溪、瀘溪、沅陵、桃源和常德等縣市,至常德德山註入洞庭湖。幹流全長1033公裏(湖南568公裏),流域面積89163平方公裏,其中位於湖南省5106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93.3億立方米。 酉水 酉水是沅水支流中最大者,又名更始河、北河。其源頭之水有二支(中源出自重慶酉陽縣酉源山犀水潭,北源出自湖北宣恩縣之忠洞裏,南源稱秀山河,出於貴州松桃平溪),三源於重慶石堤匯合後始稱酉水。酉水流經鄂、渝、黔、湘4省市縣,貫穿我省龍山、保靖、永順、古丈4縣,至沅陵溪子口註入沅水,幹流總長477公裏,流域面積1.8530萬平方米公裏。石堤以上兩岸高山峽峙,河寬10-50米,石堤至保靖拔茅54公裏,河道漸寬,壹般在100米左右。拔茅至鳳灘107公裏,系水庫航道,可通航20-50噸船只;泗溪河口以下則終年水深在3米以上,水面寬,常年可能50-100噸船舶。酉水幹流在湘西境內流程為146公裏,在保靖境內流程為71公裏。酉水支流頗多,較大者有16條,總長74.8公裏,其中以花垣河為最,猛洞河流域因天下第壹漂而 為旅遊勝地。酉水為湘西物資流通、旅客往來的交通要道,沿河碼頭甚多,名鎮比比皆是。 [編輯本段]資源情況 沅陵縣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礦區和新開發的旅遊區。境內礦藏已探明的有煤、硫鐵礦、重晶石、鉛、鋅、金、銅、銻、錳、金剛石等,其中硫鐵礦屬大型礦床。沅陵縣是全國重點黃金產區和十大水電基地之壹。隨著五強溪電站的竣工,該縣形成了170平方公裏的庫區,有近千座島嶼。 山地資源 沅陵縣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582550公頃的72.7%,是湖南省面積最大的山區縣。適宜各種植物的生長和禽畜的飼養,為該縣發展林業、農牧業提供了良好條件。 森林資源 縣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類型多樣,40.8%的山地土壤由板頁巖風化而成,自然肥力較高,酸堿度適中,含有機質較多,保水保肥力較強,海拔400-600 米的山地面積大,發展林業條件優越。樹種繁多,有喬、灌、木質藤本植物111科, 310 屬1004種森林植物種群,並擁有壹批有待開發的經濟價值很高的特有樹種。全縣擁有松脂資源2000多噸/年,栓皮櫟、芳香油類、木本野生藥材等林副產品豐富。有各種野生動物100多種。 飼草、水面資源 全縣有大面積可利用山地、農林隙地草場,理論載畜量可達41.7萬個單位。 五強溪庫區水面開發潛力巨大,全縣可利用水面達上萬公頃,水產品5000余噸。 水能資源 全縣水能資源豐富,居湖南省第壹,國家八五重點工程- -五強溪水電站修建在該縣境內,使全縣擁有五強溪、鳳灘、高灘等3座大型水電站, 礦產資源 已探明金、鎢、銅、銻、 鉛鋅、 硫鐵等20余種。 旅遊資源 沅陵旅遊風景區位於湖南西北部,系武陵、雪峰兩大山脈交匯地,處沅水中遊,面積210 平方公裏。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6℃。景區溝壑縱橫,懸崖絕壁,峰俊石奇,直刺雲天,形成多處罕見的峰林異景。五強溪電站的興建,給崇山峻嶺的大山區築起了壹座煙波浩瀚、僅次於洞庭湖的高峽平湖--五溪湖。五溪湖融湖光山色於壹體,嵌以久負名勝的古剎、山寨、茶園等人文景觀,形成了獨特旅遊景觀,尤以二酉山、鳳凰山、河漲洲、壺頭山、誇父山等更為瑰麗。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縣,屬武陵郡.以沅江及周邊的高地(陵)命名(此說有爭論)。 沅陵歷史悠久,新石器時期,境內已有先民漁獵、農耕、繁衍生息。春秋時期屬楚巫中地,戰國屬楚黔中地,秦屬黔中郡,故城在縣內太常鄉窯頭村。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沅陵縣,屬武陵郡。高後元年(前187年)封長沙王子吳陽為沅陵頃侯。新莽時改沅陵縣為沅陸縣。東漢時,縣屬荊州武陵郡。三國時,縣隨武陵郡,先屬蜀,後屬吳。齊置武陵都尉府於沅陵。陳天嘉元年(公元560年),縣改屬沅州通寧郡。太建七年(575年),改通寧郡為沅陵郡,治沅陵,縣屬沅州沅陵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置辰州,治沅陵。大業二年(606年),復改辰州為沅陵郡,隸荊州。隋末沅陵郡為梁蕭銑所據。 唐武德二年(619年),蕭銑部將董景珍以沅陵郡降唐,改為辰州,縣屬辰州。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10道,縣屬辰州,隸江南道。開元二十壹年(733年)分天下為15道,縣屬辰州,隸黔中道。天寶元年(742年),改辰州為盧溪郡,縣屬盧溪郡。乾元元年(758年)改盧溪郡為辰州,縣屬辰州。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馬殷據湖南,受封楚王,縣、州地隨屬馬楚,歷後唐、後晉、後漢無變。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南唐滅馬楚,三年縣地隸武平軍節度使(治武陵),先後為劉言、王進逵、周行逢所據。宋乾德元年(963年),辰、錦、敘等州歸順,立辰州盧溪郡軍事,治沅陵,隸荊湖北路。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五月,宋知辰州呂文興降元,改辰州為辰州路,治沅陵,屬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隸湖廣行中書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吳王朱元璋遣徐達克辰州路,改辰州路為辰州府,治沅陵。明洪武九年(1376年)革元行中書省,置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縣屬辰州府,隸湖廣布政使司。宣德八年(1433年),封遼簡王朱植第十七子朱貴譎為沅陵王,傳122年無子除。嘉靖十二年(1533年)湖北分守道駐沅陵,歷134年。清康熙三年(1664),分設湖南布政使司於長沙,縣屬辰州府,隸湖南布政使司.雍正八年(1730年),縣屬辰永靖道,十三年(1735年)改為辰永靖兵備道。乾隆元年(1736年),改稱辰沅永靖兵備道,縣仍屬辰州府,隸辰沅永靖兵備道.直至宣統三年(1911年)封建王朝結束。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沅陵縣存辰州府,府僅轄沅陵縣地。3年裁府恢復沅陵縣,屬辰沅道。10年廢辰沅道,縣直屬湖南省。民國24年7月,設湘西綏靖處於沅陵。轄19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縣屬沅瀘辰漵區行政督察專員辦事處,治沅陵。 民國25年,湘西綏靖處改為湘西綏靖公署。綏靖區增至25縣,分置4個督察區,縣屬第壹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沅陵。26年,全省劃分9個行政督察區,縣屬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沅陵。民國27年,縣屬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署。民國29年,全省劃分10個行政督察區,縣屬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沅陵。民國31年,置省府湘西行署於沅陵,轄第八(駐永順)、第九(駐沅陵)、第十{駐洪江)3個督察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撤銷湘西行署。 1949年9月8日,沅陵縣人民政府成立,王振宗任書記,張子祥任縣長。1950年1月1日,湖南省臨時人民政府在沅陵設置湘西行政公署,轄沅陵、會同、永順3個專區,縣屬沅陵專區。1952年8月,撤銷湘西行政公署及其所轄3個專區,沅陵縣改屬芷江專區。12月,芷江專區遷駐黔陽縣安江鎮,改名黔陽專區,縣屬黔陽專區。1968年,黔陽專區改稱黔陽地區,1981年,黔陽地區改稱懷化地區行政公署,縣屬懷化地區行政公署,1997年改屬懷化市至今。 2000年,沅陵縣轄7個鎮、42個鄉、3個民族鄉:沅陵鎮、沃溪鎮、五強溪鎮、明溪口鎮、麻溪鋪鎮、涼水井鎮、官莊鎮、太常鄉、白田鄉、沙金灘鄉、醜溪口鄉、栗坡鄉、舒溪口鄉、烏宿鄉、清水坪苗族鄉、棋坪苗族鄉、落鶴坪鄉、高砌頭鄉、筲箕灣鄉、用坪鄉、池坪鄉、坳坪鄉、竹園鄉、苦藤鋪鄉、鄭家村鄉、張家坪鄉、張家灘鄉、渭溪鄉、荔枝溪鄉、杜家坪鄉、馬底驛鄉、楠木鋪鄉、長界鄉、黃壤坪鄉、北溶鄉、深溪口鄉、肖家橋鄉、落坪鄉、大合坪鄉、七甲溪鄉、火場土家族鄉、軍大坪鄉、筒車坪鄉、楓香坪鄉、高坪鄉、清浪鄉、洞溪鄉、陳家灘鄉、七甲坪鄉、蠶忙鄉、楠木鄉、柳林汊鄉。總人口599680人,其中: 沅陵鎮 58107 明溪口鎮 11342 麻溪鋪鎮 15911 涼水井鎮 14889 官莊鎮 20558 五強溪鎮 17899 沃溪鎮 11978 柳林漢鄉 9240 太常鄉 11770 白田鄉 13483 沙金灘鄉 4837 醜溪口鄉 9674 栗坡鄉 6859 舒溪口鄉 13855 烏宿鄉 10095 清水坪苗族鄉 7977 棋坪苗族鄉 11631 落鶴坪鄉 7240 高砌頭鄉 10154 筲箕灣鄉 16826 用坪鄉 9511 池坪鄉 14075 坳坪鄉 8770 竹園鄉 7160 苦藤鋪鄉 9479 鄭家村鄉 8802 張家坪鄉 17397 張家灘鄉 10006 渭溪鄉 9347 荔枝溪鄉 10978 杜家坪鄉 6994 楠木鋪鄉 14357 馬底驛鄉 14711 長界鄉 5841 黃壤坪鄉 7877 北溶鄉 13418 深溪口鄉 10286 肖家橋鄉 11317 落坪鄉 6526 大合坪鄉 11229 七甲溪鄉 6567 火場土家族鄉 6230 軍大坪鄉 6513 筒車坪鄉 6748 楓香坪鄉 6011 陳家灘鄉 9985 清浪鄉 14043 桐溪鄉 9285 高坪鄉 11407 七甲坪鄉 12390 蠶忙鄉 11087 楠木鄉 700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2004年,全縣原轄60個區鄉鎮,650個行政村,總人口64萬,縣域面積5852平方千米,是湖南省版圖最大的縣。4月,報經省民政廳批準,沅陵縣委、縣政府決定對部分鄉鎮實行區劃調整,全縣撤並18個鄉鎮,鄉鎮由52個精簡到42個:將官莊、軍大坪等18個鄉鎮撤並調整為8個鄉鎮(其中,蠶忙鄉並於七甲坪鎮)。 2004年底,沅陵縣轄8個鎮、31個鄉、3個民族鄉。 [編輯本段]風土人情 提起龍船,沅陵人就像喝了幾碗燒灑,吞下幾腿狗肉,頭就熱,口就癢,血就騰,渾身脹起壹股股的“包谷子”勁。每年農歷四月下旬,那些船迷們再也忍不住心頭之癢,提起壹面大銅鑼到處遊說,招兵買馬。然後將壹只只龍船從龍船亭擡出,刮了又刮,油了又油,那些油船用的豬板油和韭菜頓時成了市場的俏貸。看那些船迷們油船的樣子,恨不得龍船長出腳來,不劃自走。四月二十八,各“龍”紛紛戲水,從此,本來就熱鬧的古城更加擁擠了,像壹根築多了肉的香腸。船迷們少不得要八個壹群,十個壹堆地品嘗去年大賽之韻味,預測今年大賽這前景,往往爭得面紅耳赤。那些心寬體胖的胡子們更是以“無敵龍舟”之“引水”。壹堆龍船經居然五杯濃茶還不能相陪到底,難怪外地人說:“沅陵人額外壹條經”。在眾多的龍船經中,“偷料”只怕是沅陵人額外多出來的壹條經。其理由是買的料笨,偷的料靈,龍船要靈不要笨。因此,那些迷船的漢子平時就註意了存放好料的地方。每逢龍船時節,漢子們便半夜去偷料。好壹群偷料漢子,幾十米長的木料,三、四人壹擡便去,高壹腳,低壹腳的不知哪來的勁!如若木料的主人能在他們脫離“危險區”時追上壹程,罵上壹通,那是偷料者求之不得的事情,因為偷料者跑在前,失料者在後,那就意味著龍船在比賽時也會被別人追著跑,自然會羸。雖然剛偷來的料有時也會被別人偷走,但他們卻喜歡這種熱鬧,不厭其煩地又到處去偷工。有時失料者告到官方,官方也最多說不得壹句:“偷龍船料我有什麽辦法呢?”因此,偷料的習慣壹直保留至今。所以,沅陵流傳著這樣壹句俗話:“龍船料要偷,十賽羸九頭”。 關頭 龍船做好後,都要舉行下水儀式,人們稱這種儀式叫“關頭”。關頭時,全船劃手手執橈片按順序站立在船廠的兩旁,像等待出征的將士。旗手、鑼鼓手騎在船纜之上,像戰場上的元帥。還有數掛鞭炮、數筒黃煙助興,掌墨師傅跪在船頭,面朝江水,神情嚴肅,口中念念有詞,壹手拿雄雞,壹手提利斧,在眾人壹聲吆喝下,壹斧將雞頭剁掉,旋即將豬頭、魚、粽子拋入江中。此刻,鞭炮齊嗚,黃煙彌漫,八位童男赤身搖動火把,圍著龍船奔跑,當地人稱之為“炮火“,說是驅趕邪惡,迎來光明。而後,劃手們齊聲吶喊,將船連邊同旗手、鑼鼓手壹同舉起,沖向江水。龍船在燃燒般的氣氛中飛壹樣地劃向江心,這便是沅陵龍船的”關頭”。 清橈 五月初,各村的碼頭上都有聚集著壹群扛著橈片的劃手,任憑有了幾十年船齡的胡子們調遣。胡子們老了,做農活著不起力,平日少人問津,自然有些寂寞。此時此刻,他們的身價提高百倍。他們在眾人面前顯示出驚人的眼力和天平般的公正,將劃手們放在恰當的位置之上。 俗話說:“菜老莖多,人老話多”。胡子們擺事實出龍船權威的架勢,壹而再、再而三地反復強調劃手們應分成七個部分,即“頭橈”、“引水”、“前羊角”、“鼓倉”、“後羊角”、“夾艄”、“艄公”。頭橈必須有跪勁、腰勁,還要能堅“陽雀”(倒立)。“引水”分“頭引”、“二引”、“三引”、這三對橈必須有十年以上的船齡。他們是全船劃手的引導、楷模。“前羊角”位在撐纜的前木架前後,僅次於引水,力氣要好,要有推勁,前拉後推,船才起勢。劃“夾艄”(艄公前的兩對橈)者,最主要的任務是協助艄公掌好艄,其次才是劃船,俗稱二艄公。艄公就不用多說了,他是全船的核心,要是比賽時走了艄,就是在好的劃手也壹定會輸。至於鼓倉者,比較而言就要次人壹等。所以,被胡子們點作引水者則神氣十足,被點作劃前、後羊角者則不卑不亢,被點作劃鼓倉者當然有點不高興了。可是當它們看到還有許多小夥子未被點上,扛著橈片站在岸上時,也就心滿意足了。龍船壹次又壹次地在胡子們眼裏試劃,每劃壹次,劃手都有被重新調動位置或另外換人的可能。難怪在清橈階段誰也不敢怠慢。否則,壹旦被“清洗”出來,不僅自己的臉沒地方放,就邊親朋戚友就會招人嘲弄。更可怕的是已經愛上他的姑娘臉上至少的半年開不起花。 賞紅 搶紅 龍船別鄉“下海”,除了去彭家灣試水外,主要目的還是去城裏“搶紅”。每到大賽前夕,沅陵人大發慷慨之氣,他們除了給龍船捐現款外,還要去商店買回紅布(綢)、鞭炮、香煙。有錢的扯咽壹匹匹整“紅”(二十丈),各請書法高手在上面寫上什麽“帥”、“天”、“百戰百勝”、“天上第壹龍”等壹類奉承話,懸掛在大江兩岸,等著心中的龍船來搶紅。窮的也要從牙縫裏省出些錢,買回紅布,絲成兩條系在竹竿上,表示好事成雙。再帶上兩掛鞭子,壹條好香煙去江邊湊湊熱鬧。他們把榮譽和希望都寄托在“紅”上,象在賭場上下了賭註。如果心中的龍船贏了,自覺有壹份功勞,少不得要在大街小巷多走動幾回,等著別人說幾聲中聽的話,倘若輸了,只好少出頭露面,怕的是讓人嘲弄。五月初五到十壹,沅水兩岸成了彩色的世界,到處是“賞紅”的人,到處是“搶紅”的船。 賞紅者看到自己的目標壹出現在江面上,便揮篙搖紅。龍船得到信號,飛壹般地劃向岸邊,詢問賞紅的有何要求。老實的怕劃手累了就直接將“紅”送上,而彎子多的人則不那麽簡單。他們壹定要搶紅的給他來壹次、兩次、三次表演賽後,才點燃爆竹,連同他心裏的激情壹起炸開。劃頭的壹手奪下紅綢,包在頭上,象戴起壹頂皇冠,續而又去“搶”另壹條紅。直到將全船人的頭上,橈片上,甚至整個船身都纏上了紅,方才罷休。 賞紅的得到龍船在眾目之下給他單獨表演,自然也是出人頭地的事,雖說花了錢財,心裏卻十分舒服。 砸船 五月十二日至十四日,赤、橙、黃、綠、藍、白各色龍船匯集在古城之下,大戰幾日,總有勝負。然而在眾多劃手和數百萬名觀眾之中,很難找到心服口服的認輸者。他們總會為自己輸了的船找出壹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終點線有欺假!”“劃上水吃虧些!”“不走艄試下家夥羅!”“船差!”有的輸船者硬是咽不下那口氣,壹怒之下,打碎橈片、砸爛龍船,以示輸船沒輸人,然後連夜偷料趕做新船,氣勢不凡地去找昨日對手報“仇”。於是有人說:沅陵人的可愛之處全在於此-------砸船! 儺戲 儺戲是沅陵縣內最最的戲劇。 清康熙《辰州府誌》即有儺戲演出的記載。乾隆年間,已演出《孟姜女》連臺大本戲。縣內保留的儺戲劇目有《孟姜女》、《七仙女》、《龍王女》、《鮑三娘》四大本和《蠻八郎賣豬》、《三媽土地》、《觀花教子》等小本戲。演出時戴面具,壹唱眾和,鑼鼓幫腔。曲調有姜女調、開山調、師娘調、梅香閣等,由於儺戲與酬神同時演出,藝人附於壇門。近幾年來,七甲坪、蠶忙壹帶的儺戲老藝人恢復演出活動,促成了1998年全國巫儺戲研討會在沅陵圓滿召開。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沅陵縣是湖南省的資源大縣,林業大縣,也是水資源面積較大的縣。全縣總水面近1.67萬公 頃,是水產業、畜牧養殖業的主戰場,是農業的“半壁河山”。肉食水產加工、優質板栗、 木材及加工系列產品、紅薯澱粉、系列名茶、麻辣系列產品、黃葛粉、黃葛飲料、中藥材、 礦產品等十多種產業已成為全縣的拳頭產品,廣銷省內外。 改革開放以來,沅陵縣從實際出發,進壹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作出了突出產品抓質量,名優項目上規格,產品流通重效益的基本決策,同時決不放松糧油生產,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和鄉鎮企業。 2008年,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富民強縣為目標,突出“四個加快”發展重點,頑強拼搏,努力克服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困難和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不利影響,國民經濟保持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
上一篇:營業執照照片哪裏可以查到下一篇:如何辨別申請人是不是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