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幫助中小企業解決務工人員返企、疫情防控物資保障、原材料供應、物資運輸等難題,指導協助中小企業做好復工復產期間的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企業按國家、省、市有關規定安全有序復工復產。
二、支持擴大防疫物資生產。
安排產業扶持資金,重點支持防疫物資生產企業實施技術改造,進壹步擴大產能;支持鼓勵其他具備條件的企業轉型新增防疫物資生產線,快速形成產能。
三、加大清償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工作力度。
持續推進拖欠民營企業剩余賬款清償工作;同時,要依法履約,避免形成新的拖欠。
四、保障中小企業信貸投放。
用好貨幣政策工具,保障中小企業信貸投放,不盲目抽貸、斷貸、壓貸。對防疫物資生產企業,不提高貸款市場報價利率。
五、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
2020年中小企業融資成本要低於2019年同期融資成本,綜合成本要下降0.5個百分點。對於涉及疫情防控相關企業的合理信貸申請,開通綠色通道,簡化審批手續流程。
六、提升中小企業融資增信能力。
各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擔保費率降至1%或以下;爭取優惠利率貸款資金,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免收擔保費;簡化疫情期間存量擔保項目轉保轉貸手續,確保在3個工作日內完成擔保審批程序。積極幫助有發展前景暫時有困難的中小企業增加貸款資金支持,保持企業流動資金合理充裕。
七、做好保障性金融服務。
保險業機構靈活運用賠付手段,對已投保並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客戶優先辦理理賠。持續開展“百行進萬企”活動,券商、銀行等機構通過線上顧問、遠程服務等形式,對中小企業做好顧問服務。
八、實施援企穩崗政策。
企業因受疫情影響導致生產經營困難的,可以通過與職工協商壹致采取調整薪酬、輪崗輪休、縮短工時等方式穩定工作崗位,盡量不裁員或者少裁員。符合條件的企業,可按規定享受失業保險穩崗補貼。加大失業保險穩崗補貼力度,將中小企業失業保險穩崗補貼政策裁員率標準由不高於上年度統籌地區城鎮登記失業率,放寬到不高於上年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目標,對參保職工30人以下的企業,裁員率放寬至不超過企業職工總數20%。企業開展職工轉崗轉業培訓的,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
九、支持企業吸納就業。
降低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申請條件,當年新招用符合條件人員占現有職工比例下調為20%,職工超過100人的比例下調為10%,並按規定予以貼息。對企業新招用登記失業半年以上人員就業且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並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的,由縣市區人社部門給予800元/人的壹次性吸納就業補貼,申領審批流程可參照壹次性崗位補貼執行,所需資金從同級就業補助資金中列支。
十、加快支持企業項目資金兌現進度。
對涉企財政業務,推行網上辦理、延期辦理和遠程辦理,簡化辦事流程,提高服務效率。對受疫情影響較大、有發展前景但暫時困難的中小企業,中央、省有扶持政策的,積極爭取上級各類扶持。對已落實到具體項目的資金,加快資金撥付進度,盡快發揮財政資金效益。
十壹、加大困難企業稅費繳納扶持力度。
受疫情影響,導致企業發生重大損失,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受到重大影響,繳納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確有困難的,可依法按程序申請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困難減免。受疫情影響,不能按期辦理納稅申報或者扣繳稅款申報的,可依法申請辦理延期申報。對確有特殊困難不能按期繳納稅款的,可依法申請延期繳納,最長不超過3個月。
十二、實施緩繳社會保險費政策。
2020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繳納期限由2020年2月29日延長至2020年3月31日,不影響個人參保權益。
十三、減免中小企業房租。
對承租國有資產類經營用房的中小企業,2020年第壹季度房租免收,後段視情況適當減免。鼓勵大型商務樓宇、商場、市場運營方適度減免租戶疫情防控期間的租金,各縣市區政府對采取減免租金措施的運營方可給予適度財政補貼。
十四、加大市級科技計劃支持力度。
強化財政科技資金配套,分類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面向主導產業龍頭企業,擇優實施壹批市級科技重大專項,支持額度為100萬元;面向研發投入較多的高新技術企業,按比例給予研發投入後補助,支持額度不超過50萬元;面向註冊五年內的小微企業,擇優實施壹批創新創業項目,支持額度為10萬元。
十五、支持中央、省駐嶽企業和產業鏈龍頭企業發展。
加大對中央、省駐嶽等國有企業和我市十二條產業鏈龍頭企業的幫扶,緊緊圍繞石油化工及新材料產業鏈、食品加工產業鏈、生物醫藥及應用產業鏈等12條新興優勢產業鏈52家龍頭企業,實行“壹企壹策”、“壹事壹議”,支持企業應對疫情防控和自身發展。以上政策措施適用於工信部等四部門《關於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確定的中小企業。除國家、省裏另有規定外,執行期限自發布之日起3個月止。
您還可以回復以下關鍵字
想查啥就回復啥不用加上這個符號哦~
2022年佛山市順德區倫教中學傳媒專業學生自主招生方案
壹、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國家和省有關文件精神,進壹步深化佛山市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全方位、綜合化、多元評價的招生模式,選拔培養傳媒特色人才,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求,促進我市普通高中優質化、多元化發展。堅持陽光招生,加強監督管理,確保規範有序、公開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