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體勤,男,1950年2月出生,山東濟寧人。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經濟學院(現山東財經大學)原黨委書記,教授,山東省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山東大學電力73級學生。2002年7月畢業於同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獲管理學博士學位。5438年6月至2002年2月任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2005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7月任山東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會常務副會長,10年6月起任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會常務理事;2002年7月任中國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5438年6月+2月任山東省辯證法研究會會長,2006年4月任中國辯證法研究會名譽副會長。
中文名:張體勤
出生地:山東濟寧
出生日期:1950 65438+二月
職業:教師
畢業院校:同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
代表作:知識團隊的績效管理
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職務: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
人物體驗
2011年7月前,任山東經濟學院(現山東財經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山東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山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學術兼職
1.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
2.山東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
3.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會常務理事;
4.山東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5.山東浪潮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研究方向
研究領域:人力資源管理。
張體勤教授多年來致力於知識團隊、知識型企業和企業創新理論的研究。對知識團隊績效管理機制、企業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區域人才戰略、高層次人才聚集、人才競爭力評價與提升機制、創新團隊與創新人才發展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在此基礎上,他構建了知識型組織成長系統的理論框架。經過多年的努力,以博士學位獲得者為主體的學術創新團隊已經匯聚,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和鮮明的特色,在學術界具有較高的地位。
主要貢獻
近年來,張體勤教授出版了四部專著,其中專著《知識團隊的績效管理》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4年)和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6年),被多所重點高校列為企業管理專業研究生的參考書。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36篇,培養博士生12人,碩士生20余人。
近年來承擔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1、省級項目9項、重大橫向項目2項,年可支配科研經費81萬元。其中,2007年國家社科基金完成的項目《民營科技企業創新服務體系政策研究》在研究報告中被評為優秀,並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摘發。2007年以來,山東省政府委托的“山東省人才供需預測研究”項目,以及研究成果《山東省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報告》、《山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分析報告》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媒體爭相報道、轉載,對山東省乃至全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主要論文
1.《知識團隊的績效管理》,科學出版社,2002年。
2.合同項目組織,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 [6]。NPC影印資料全文摘抄。
3.論動態知識團隊的管理,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1壹次。
4.技術專家管理知識團隊面臨的問題研究,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1。
5.兌現承諾,回報價值是對知識型員工最好的激勵,工業工程與管理,2002 [2]。
6.動態知識團隊心理契約的建立,德州學院學報,2001 (3)。
7.知識團隊績效評價,德州學院學報,2001 (3)。
8.知識團隊的特性研究,人類工程學,2002,⑼。
9.知識團隊的心理契約分析,工效學,2002,征稿。
10.人力資源成熟度模型:概念、體系與結構,東嶽論壇,2003 [6]。
11.項目組織的驅動機制研究,東嶽論壇,2004 (3)。新華文摘索引
研究成果
1.山東省軟科學計劃重點項目“知識型人才團隊的組織與激勵”(項目編號:A200109-3),於2003年5月完成項目鑒定。
2.民營科技企業創新服務體系政策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4-2006,7。5萬元,學校配套65438+萬元。
3.知識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成熟度模型,山東省自然基金重點項目(課程號:Z2003H01),2003-20046萬元。
4.知識型組織運行機制研究,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重點項目(項目編號:03BJJ01),2003-2004年,4萬元,學校配套4萬元。
5.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重大項目《山東省企業信息化建設支撐體系研究》,2003-2004年4萬,學校4萬。
工作
山東經濟學院(明水校區)
1.知識團隊的績效管理,科學出版社,2002+0438+0
2.民營科技企業創新服務體系政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05438+0。
論文
1.合同項目組織,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6。
2.論動態知識團隊的管理,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1.07。
3.動態知識團隊心理契約的建立,德州學院學報,2001.03。
4.知識團隊績效評估,德州學院學報,2001.03。
5.技術專家管理知識團隊面臨的問題研究,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1.09。
6.兌現承諾,獎勵價值觀是對知識型員工最好的激勵,工業工程與管理,2002.02。
7.知識團隊特征研究,人類工程學,2002年9月。
8.《知識團隊的心理契約分析》,人類學,2002年9月。
9.人力資源成熟度模型:概念、系統與結構,東嶽論壇,2003年6月。
10.《項目組織的驅動機制研究》,東嶽論壇,2004年3月。
11.軟件企業的項目管理原則。ICIM 2004年11月工業管理會議,岡山,2004。北京:中國航空工業出版社。
12.基於系統思維的項目績效管理,東嶽論壇,2005年3月。
13.知識型員工的能力整合與企業效率,文世哲,2005.04
14.軟件企業項目管理有效性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年4月。
15.《知識組織的人才集聚效應與集聚戰略》,學術期刊,2005年6月。
16.風險與保險:企業新技術選擇模型,經濟管理(新管理),2005年9月。
17.論基於和諧的管理美學,《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08。
18.基於和諧思想的管理美學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005+08。
19.管理技術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0438+0。
20.企業信息化建設與“以人為本”理念融合的系統思考,山東經濟,2006.02
21.知識型組織成長的驅動力分析,東嶽論壇,2006年3月。
22.《項目團隊學習的意義、形式和模式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年5月。
23.知識型員工流動的信號博弈分析,工會論壇,2007年3月。
24.知識工作者流動的動機分析,時代貿易,2007年4月。
25.勞動力市場中知識型員工流動的博弈分析,統計與決策,2007.438+02。
26.山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山東經濟,2008.438+0
27.中國高校學術創新團隊價值取向研究,山東經濟,2008-02。
28.社會結構視角下的領導行為初探,東嶽論壇,2008-02。
29.高層管理團隊特征與組織創新綜述,山東社會科學,2008-02。
30.《項目團隊有效性的系統運行機制與特征研究》,學術期刊,2008年4月。
31.國外企業家社會網絡研究綜述,山東社會科學,2008-04基於復雜網絡理論的知識團隊成長機制研究,山東經濟,2008.06
32.studyonprojectteamfeffectivenessesfromthangleofsystemmanagement . 2008年
33.studioonthecouplingmodelofsystemcomposingfactorsofpte . 38 hinternationaleconferenceoncomputersandindustrialengeineering(ISTPIndexed),2008年
34.員工-主管信任模型的構建,山東社會科學,2009-02
35.上級信任柔性控制機制研究,統計與決策,2009年5月。
研究的主題或問題
1.民營科技企業創新服務體系政策研究(04BJY00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04-2008。
2.中國高校學術創新團隊績效管理研究(06JA63003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2006-2009。
3.山東省大學生就業預警機制研究(魯社科字第1號),山東省政府辦公廳,2006-2010。
4.基於人才聚集效率成熟度的知識型組織人才聚集策略研究(Y2005H01),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005-2008。
5.章丘市十壹五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章丘市政府,2006-2011
6.山東省人才集聚戰略研究(A200419-1),山東省軟科學項目,2004-2007。
7.知識組織運行機制研究(03BJJ01),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2003-2007。
8.山東省企業信息化建設支撐系統研究(03AJJ05),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項目,2003-2006。
9.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04AMJ09),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04
10.知識人才團隊的組織與激勵(A200109-3),山東省軟科學計劃重點項目,2001-2003。
11.知識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成熟度模型(Z2003H01),山東省自然基金重點項目,2003-2007。
獲獎記錄
近年來獲得國家級獎項1項,省級獎項3項。2006年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2007年獲山東省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2005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獲山東省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
1.知識團隊績效管理,2004年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2004年山東省科技進步成果二等獎:知識型人才的團隊組織與激勵
3.知識團隊績效管理,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4.基於和諧的管理美學,2007年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5.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