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帶的城墻和土墻、石墻交界處,都是土石混築。有三種形式:壹是上面說的,外側單面陡壁內側填石的形式;二是內外兩側修築1米多厚的石墻,中間填夯土。附圖為西峰關城墻遺跡,兩側磚石墻中間的填充石塊仍可辨認。第三,在第二種形式的基礎上,每隔7-10米在中間加橫墻,形成格子石墻骨架,中間用土夯實。這種形式多用於山坡上,既能節省石料,又能加固兩側石墻,防止水土流失。這是諸城馬山到北山的墻。縱觀萬裏長城,它建在泰山、廬山、嶧山、五蓮山這些橫貫山東大地的山峰上。這是壹個群峰高聳,險峰重疊,溝壑縱橫,高低起伏的天然屏障。但在泰安、歷城、萊蕪、章丘、四節首、郝灘等海拔600米至800米的地方,仍建有石制城墻,這就使得這種軍事巨人更加危險,難以攻占。
充分利用危險的山壁。
修建長城是壹項費時費力的工程,聰明的勞動人民創造了許多省時省力的方法。充分利用懸崖和危墻就是壹個例子。在十幾米甚至幾十米高的絕壁上,因為無法攀爬,城墻已經不建在上面了。在這種情況下,齊國的長城用得很多,短的幾十米,長的幾百米。附圖為萊蕪博山交界處雙堆山南崖。
考察中,更重要的發現是,部分路段以“山險”代替,不建城墻,解開了歷史文獻中的謎團。關於泰山長城,大法官引用《泰山縣誌》記載,泰山西北有長城,並引用《泰山誌》記載,長城“以泰山北丘為界”。
雍正《山東通誌》記載,泰安縣長城“在縣北泰山蔭下,接壤黎城”。
很多人都知道,齊長城是建在泰山北麓的。實地考察表明,齊長城並未經過泰山主峰,它是從泰山西北穿過泰山陰影向東的,但長城只修築到泰山西北的乃樓崖,其東部的老鴉尖、摩天嶺、高山口、牛山口壹帶的“泰山北山”並未修築30華裏的長城,而是利用了海拔八九百米的高山。附圖:摩天嶺到牛山口山脊沒有圍墻。
再比如博山東段的長城。甘龍《博山縣誌》:長城“東起鄂陵山山脊,至秋谷,與京山相接,東至嶽陽山,過資水河,與臨朐沂水以東的泰山(即沂山)相接”。道光的《沂水縣誌》和光緒的《臨朐縣誌》都記載在東泰山及其以東有齊長城。但是,190余裏從“資水之外”到東泰山(嶧山)並沒有提到長城的具體走向。這次實地考察證實,齊長城遺址在城子村(古城)跨過河,東至三臺山。但從三臺山以東,雖有黑虎、油筐、雁門等“村落”,卻無城墻,直到沂源縣大沽、小沽以東才見到城墻遺跡。這是因為據粗略統計,南起廬山,北至三臺,東至大孤山,南北36華裏,東西28華裏的範圍內,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有52座。當時車馬廝殺的冷兵器戰場難以鋪開,南面有海拔1108米的廬山屏障。所以把城墻換成山地危害是有道理的。齊長城是中國最早的長城之壹。在中國長城建築史上,是“因地勢險要而堵路”的第壹例。齊長城這樣龐大宏偉的工程的修建得益於齊國雄厚的經濟基礎,而齊長城的上述戰略設防和建築技藝,都歸功於齊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先進科學的軍事理論和眾多著名的軍事家。它開創了中國歷代長城建設的先河,為中國長城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