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業是壹個涉及面很廣的供應鏈群體,與之密切相關的原材料和配套件供應商很多。那麽如何提高中國制造企業的供應鏈采購管理水平呢?我們來看看吧!
壹、制造企業的基本特征
制造企業是資金、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屬於典型的大規模或小批量生產企業。它不僅種類多、批量小、工程量大、生產周期長,而且具有技術含量高、資金占用大、勞動強度大、財務活動復雜等特點。
1.制造企業是典型的流程工業。制造企業很難通過試制產品或模型來確定制造成本、制造方法和性能。壹般他們只能根據訂單的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采購、建造。
2.占用大量流動資金,交貨時間嚴格限制。壹般情況下,從簽約到交貨,短則幾天,長則幾年。在此期間,可能會出現原材料供應市場、匯率、氣象等諸多不可預測的因素。
3.有些制造項目結構復雜,專業多。企業中不同的制造項目有不同的生產組織流程,因此只有在產品工藝設計完成後才能制定生產計劃。在企業運營過程中,部門之間存在大量的協作,技術、生產、物料質量等不同職能的部門交織在不同的時空坐標中,制定計劃並不容易,監督計劃的執行更是難上加難[1]。
4.設計周期長,信息量大,產品結構復雜。它是由流水線設備或其他方式生產的。大型制造設備幾乎都是根據客戶的需求獨立設計的。為了保證交貨時間,企業在設計完全完成之前就已經開始制造,發現問題,然後修改設計。
5.原材料和設備的采購成本要占到總成本的50%以上,所以配套很重要。由於缺乏統壹的物料和物流管理系統,無法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數量、正確的質量和正確的狀態下將正確的零部件送到正確的地方,從而難以有效控制物料采購、倉儲和配送的時間、地點和數量。
6.人工比例大,自動化程度低。特別是信息采集手段落後,采集生產數據管理困難。由於信息享受度低,且多為人工輸入,反饋速度慢,難以快速分類、總結和檢索[2]。
二,供應鏈管理的意義和難點
供應鏈管理是將從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購、運輸、加工和配送到產品最終交付給客戶的生產過程作為壹個完整的鏈條,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武裝起來的計劃、控制和協調,實現整個供應鏈的系統優化及其各個環節之間的高效信息交換,從而達到成本最低、服務最好的目標。供應鏈有以下困難:
1.供應鏈協同管理的難點。傳統管理中,供應鏈上的企業都是各自為政的,以職能部門為單位進行管理,也存在協調關系,無法從全局角度考慮。基於職能部門的傳統管理存在職能業務界定不清、業務流程不完善或不規範、部門間情緒化傾向等問題。企業內部職能之間存在大量矛盾,使得企業內部各部門以及與各職能部門對接的外部關聯企業在運作中失去整體協調。
2.供應鏈集成信息管理的難點。以制造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上下遊企業眾多。傳統的企業管理以單個企業為基礎,其特點是封閉、分散和追求排他性。第壹,企業追求私利。表現在信息管理只重視信息輸入而忽視信息輸出,往往把本應與供應鏈中企業共享的信息作為企業有價值的信息資源保留下來,造成信息流的人為流失;二是在信息流運作中,企業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傾向於在供應鏈各節點逐級放大所需信息,導致供應鏈信息損失高,供應鏈中的庫存遠大於實際需求,以防止市場需求突發或生產中斷,總成本居高不下。
3.供應鏈整體效益最優和企業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則的難以實現,在傳統企業管理理念中是自然的、不可動搖的。核心企業和供應商的利益是討價還價的,討價還價的結果取決於雙方。如果核心企業的實力強於供應商,核心企業要求盡可能低的供應價格,供應商期望得到更優惠的價格,反之亦然。在供應鏈中損失很大的企業,因為失去了壯大自己的機會,削弱了自己的能力,導致供應鏈的競爭力減弱。通過交易,壹方獲得超額利潤,另壹方損失過大,無法給整個供應鏈帶來更大的競爭力。
三,制造企業供應鏈采購管理及其存在的問題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橫向整合?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在這種商業模式下,企業會形成壹個供應商、制造商、經銷商、用戶的工業化生產?鏈條?相鄰節點顯示需求和供應之間的關系。當所有相鄰的企業壹次性連接起來,就形成了所謂的供應鏈[3]。制造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在結構上可以分為內部供應鏈管理系統和外部供應鏈系統。內部供應鏈管理系統是指從原材料采購到交付的整個過程中各種信息的傳遞和互通,包括訂單處理、訂單交付、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等。外部供應鏈管理系統是指船舶建造過程中所有相關企業的傳遞和交互,包括供應商管理、采購合同、按時投料、客戶關系管理等。因為原材料和配套設備的采購成本在總成本中占很高的比例,所以原材料采購是壹個戰略性的環節。實踐證明,在銷售環節很難做到壹個百分點的利潤率,而在采購環節實現利潤空間相對容易,所以在供應鏈上要把采購和生產建設結合起來。鏈接?高效連接是非常必要的。這就需要原材料采購部門與設計部門、生產管理部門、財務管理部門等相關部門之間進行大量的信息傳遞和互通,形成高效合理的采購供應鏈體系。但是,經常會出現壹些問題,使得供應鏈無法有效運作。
1.原材料沒有及時到位。原材料采購時,每個目標產品在簽訂采購合同後都有壹個相對固定的組織,負責采購項目,協調采購部和原材料供應商之間的關系。壹旦原材料采購不及時,勢必影響船舶建造周期,造成人力、財力、物力的浪費。
2.原材料過早到位。有時采購部門在制造前就已經采購了相關的原材料,以保證生產有準備,但也增加了庫存管理成本和財務成本[5]。
3.不考慮原料的準備時間。也就是說,雖然原材料的到貨時間是合適的,但是材料必須經過預處理才能使用。如果在采購供應鏈系統中不考慮原材料的預處理時間,整體進度也會受到影響。
四、供應鏈采購管理策略
制造過程與各種配套設備和原材料的采購密切相關,供應鏈管理系統需要及時收集各生產任務執行部門的生產任務狀態和原材料需求信息,並將反饋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給采購部門,以協調各生產任務的進度和原材料的采購計劃,形成完善合理的采購供應鏈管理體系。建立合理的采購供應鏈管理系統對降低成本、縮短周期、提高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是實現現代制造模式的重要環節。
1.完善信息網絡,建立采購信息數據庫。由於部門之間關系的復雜性,需要保證部門之間信息的暢通。將各部門的信息輸入到統壹的采購信息庫中,形成完善的系統,可以保證各部門以最快的速度應對計劃變更等壹些不確定的情況,使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發揮最大的作用。由於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如果供應鏈中的信息不暢通,企業必須增加庫存來應對壹些不確定性。良好的信息接口和信息平臺是供應鏈運作的基本條件。如果供應鏈中的所有成員都能共享信息,那麽供應鏈中的庫存就可以減少,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就可以提高,供應鏈的競爭力就可以增強。
2.註意采購成本的綜合考慮。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是增加利潤、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之壹。但是,采購成本是壹個綜合指標。如果壹味追求最低價,不考慮質量、服務、地域、物流條件,最終采購成本不會降低。因此,很多制造企業已經從單純的價格戰略上升到成本戰略。庫存采購轉變為訂單采購。用戶需求訂單驅動生產訂單,生產訂單驅動采購訂單,采購訂單驅動供應商。這種準時制的訂單驅動模式可能會準時響應用戶的需求,從而降低庫存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和庫存周轉率。因此,要樹立以訂單為中心的采購供應鏈管理理念,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完成各項采購任務,進壹步提高原材料采購質量。
3.從采購商品的管理到供應商的管理。保護客戶利益,爭取零缺陷供應商。采購方應及時將質量、服務和交貨期的信息傳遞給供方,以便供方嚴格按照要求提供產品和服務。供應商參與生產過程,了解所供貨物的用途,並提出調整建議。與原材料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供應商提供的產品的特性、價格和服務水平對企業的運營非常重要,直接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穩定夥伴關系使供應商能夠以更低的成本向企業提供相同的產品或服務,或者以同樣的成本提供更好的產品或服務。根據以上分析,為了保證原材料采購的及時性和有效性,我們應該針對某壹具體企業的現狀和影響供應鏈管理考核的阻力,對企業進行有目的、有重點的內部整合,使其成為壹個有效的整體。建立合理的采購供應鏈管理體系,通過對供應鏈中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協調和控制,使其發揮最大的效率,以最小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為客戶創造最大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