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講的是不同層次的管理者。
第壹層:“知之,仁不能守;雖得之,必失之。”
有些事情,妳可以通過智力去做,但如果“仁不可守”,沒有足夠的仁和涵養去保護,結果就會是“雖有所得,必有所失”。
《三國演義》中,呂布勇猛無敵,屢戰屢勝。但最後他連立足之地都沒有,因為他沒有仁心,沒有得到支持,只好東奔西跑,投靠不同的陣營。這很好的詮釋了“知之,仁不可留;雖得之,必失之。”
還有人為了在政府拆遷時多拿拆遷款,故意鬧事。他們想盡辦法拿到錢後,發現錢對他來說已經成了“燙手山芋”。他抱著暴發戶的心態,琢磨著怎麽把錢花得開心,於是去喝酒,去賭博,去亂投資。最後他還是說:“得到了就要失去。”
第二層:“知之,仁能守之。若不給莊,則民不恭。”
壹個人通過智力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他也有仁,可以保有,但“不給他,民不恭。”換句話說,如果他不能以壹種莊嚴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收獲,人們還是不會真正尊重他的。
這就是為什麽要強調“禮”。人們很難壹眼看穿壹個人是否“仁者”,只能通過外在表現來評價。
第三層:“知之,仁可守之,莊可賜之,而不能以禮而行,非善也。”
當壹個人有能力、有仁德的時候,平時待人接物也很莊重,但如果動員普通人做事時不符合禮儀,那就不完美了。
第四層:實行以禮治國,孔子的觀點是“使人民適應時代。”
在古代,職業分工並不完全,比如修長城,打壹場戰爭,或者完成壹項水利工程,都需要征用人,讓大家放下工作,離開家園,為國家出力。這時候妳就需要有禮貌,有規矩。禮和規則應該是老百姓和君主認同的,大家都認同的目標和信仰。在遵循禮儀和規則的前提下征用人的資源是完美的。
孔子講過這四個層次:智慧是做事的能力;仁是做人的品質;莊,重在如何做壹個領導者;儀式,強調文化。
這也是帶隊的四種不同境界。
我的書《可復制的領導力》談到了管理者的角色,包括管理的幾個層次。
首先,管理者要能建立信任,讓別人相信妳,願意和妳壹起工作。
其次,光建立信任是不夠的,還要建立團隊。建立壹個團隊意味著別人在妳的領導下工作,而不是妳自己去做。管理的本質是通過別人來完成工作。
再次,團隊建立後,需要建立制度。建立制度,不是靠人來管人,而是靠制度讓團隊有序運行。
最後,建立文化就是企業不是靠規章制度來管理人,而是靠文化和大家對壹件事的認同。當大家的願景壹致,價值觀相近,自然就不會打破條條框框。
以上四個層面解釋了管理者不斷前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