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和消除貧困仍然是中國今後壹項長期的歷史任務。為加快解決在壹定程度和特定地區仍然存在的貧困問題,中國於2001年5月召開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對二十壹世紀前十年中國的農村扶貧開發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這次會議後,中國政府正式頒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提出了今後十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目標任務、指導思想和方針政策。《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是繼《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之後,又壹個指導中國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二十壹世紀初中國的農村扶貧開發,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和尖銳問題。
有利條件
二十壹世紀初中國的扶貧開發存在著許多有利條件,而且壹些條件較之過去更為有利。中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各界大力支持,貧困地區廣大幹部群眾團結奮鬥,這是保障扶貧開發不斷取得新成就的最重要的條件。就客觀環境而言,有以下有利因素:
--扶貧開發已有壹個較好的基礎。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中國的貧困人口已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已經有了較大幅度的改善,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具有了壹定的發展能力;在過去扶貧開發的實踐中,已創造和積累了很多成功經驗,並探索出了壹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這些都有助於使今後的扶貧開發邁上新的臺階。
--未來經濟的持續增長將加快扶貧開發的進程。實踐證明,經濟增長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根據測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貧困人口減少與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為-0.8,即GDP每增長壹個百分點,農村貧困人口可減少0.8%。根據國家經濟發展計劃,今後五年,中國經濟預計年增長7%。經濟的穩步增長將擴大勞動力需求,有利於貧困地區勞動力的就業,從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時,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家可以投入更多的力量促進貧困地區開發建設,為貧困地區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經濟結構調整有助於貧困地區的發展。在國內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中國正在大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發達地區壹方面加快產業升級,大力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另壹方面,為了提高產業競爭力,還將壹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向欠發達地區轉移。中國的貧困地區大多地處中西部,資源相對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具有承接這種結構梯度轉移的區位優勢。西部地區完全有可能引進資本和技術,接受外來產業轉移,提高貧困地區在區域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從而加快本地區的產業結構轉換和經濟發展。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有利於扶貧。中國正在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對進壹步降低貧困發生率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西部大開發的重點是進壹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加強水利、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十五計劃期間(2001-2005年),將有壹大批工程在西部開工建設。此外,國家還制定了增加西部地區利用外資的比例、增發特別國債主要用於西部開發等許多有利於西部發展的優惠政策。壹系列大工程的建設和優惠政策的實施,將為改變西部貧困地區的落後面貌打好基礎。
--對外開放的進壹步擴大將為貧困地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貧困地區的市場將會進壹步擴大和開放,有利於這些地區發展有優勢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增加勞動力就業。盡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可能使貧困地區現有產業受到沖擊,但從長遠看,有利於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
難點與問題
二十壹世紀初中國扶貧開發面臨的難點和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第壹,雖然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明顯提高,但目前中國扶貧的標準是低水平的。第二,由於受自然條件惡劣、社會保障系統薄弱和自身綜合能力差等因素的掣肘,目前已經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還存在很大的脆弱性,容易重新返回到貧困狀態。第三,盡管扶貧開發已使廣大農村貧困地區的貧窮落後狀況明顯改變,但貧困農戶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還沒有質的變化,貧困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觀。第四,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很大,在今後相當長的壹個時期將面臨就業壓力,這必然會影響到貧困人口的就業,使很多本來能夠奏效的扶貧措施難以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第五,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壹般都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社會發展程度低和社會服務水平差的地區,這些地區投入與產出效益的反差較大。
對象和目標
中國政府將堅持把貧困地區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作為扶貧開發的首要對象。這些貧困人口雖然數量不多,但解決的難度很大。同時,還要幫助初步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由於生產生活條件尚未根本改變,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壹遇自然災害,這部分人極易返貧。要在實現穩定脫貧的基礎上,進壹步推動這部分人發展,走向富裕。
2001年至2010年中國扶貧開發的總體目標是:盡快解決極少數貧困人口溫飽問題,進壹步改善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鞏固溫飽成果,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加強貧困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逐步改變貧困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落後狀況,為達到小康水平創造條件。
中國政府將按照集中連片的原則,把貧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和特困地區作為2001年至2010年扶貧開發的重點,並確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集中財力、物力和人力,實行統籌規劃,分年實施,分類指導,綜合治理。
措施和途徑
2001年至201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任務,將主要通過如下措施和途徑實現:
--繼續重點支持發展種養業。集中力量幫助貧困群眾發展有特色、有市場的種養業項目。以增加貧困人口的收入為中心,依靠科技進步,著力優化品種、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以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為原則,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市場為導向,選準產品和項目,搞好信息、技術、銷售服務,確保增產增收。
--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按照產業化發展方向和要求,對具有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的農產品生產,進行連片規劃建設,形成有特色的區域性主導產業。積極發展公司加農戶和訂單農業。引導和鼓勵具有市場開拓能力的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到貧困地區建立原料生產基地,為貧困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系列化服務,形成貿工農壹體化、產供銷壹條龍的產業化經營。
--增加財政扶貧資金和扶貧貸款。國家將進壹步擴大以工代賑規模,根據貧困地區財政困難的實際情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並對財政扶貧資金實行專戶管理。增加扶貧貸款,支持能夠帶動貧困人口增加收入的種養業、勞動密集型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市場流通企業的發展,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並積極穩妥地推廣扶貧到戶的小額信貸,支持貧困農戶發展生產。
--改善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以貧困鄉、村為單位,加強基本農田、基礎設施、環境改造和公***服務設施建設。到2010年,在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區域內,基本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力爭做到絕大多數行政村通電、通路、通郵、通電話、通廣播電視;做到大多數貧困鄉有衛生院、貧困村有衛生室,基本控制影響貧困地區群眾生活生產的主要地方病。
--提高貧困地區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實行農科教結合,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統籌,有針對性地通過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和各種不同類型的短期培訓,增強農民掌握先進實用技術的能力。確保在貧困地區實現九年義務教育,進壹步提高適齡兒童入學率。移風易俗,倡導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
--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參與扶貧開發。中國政府將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投資環境,吸引多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參與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對於適應市場需要,能夠提高產業層次、帶動千家萬戶增加收入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能夠發揮貧困地區資源優勢並改善生態環境的資源開發型企業,能夠安排貧困地區剩余勞動力就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能夠幫助貧困群眾解決市場流通問題的企業,國家都給予必要的支持。
--註重動員全社會幫助貧困地區的開發建設。除了政府動用資源進行扶貧外,國家將進壹步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增加社會扶貧的資源。根據扶貧開發規劃,繼續做好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對口幫扶西部貧困地區的東西扶貧協作工作,進壹步擴大協作規模,增強幫扶力度。鼓勵和引導各種層次、不同形式的民間交流與合作,特別是企業間的相互合作和***同發展。發揮社會各界在扶貧開發中的重要作用,並積極創造條件,引導非政府組織參與和執行政府扶貧開發項目。
--推動扶貧開發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繼續爭取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向中國提供援助性扶貧項目。為保證這類項目的順利執行,國家將適當增加相應配套資金比例,對地方財政確有困難的可以全額配套。根據貧困地區的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強對國外援助性扶貧項目的管理。努力提高國外援貸款項目的經濟效益,增強還貸能力。加強與國際組織在扶貧開發領域裏的交流,借鑒國際社會在扶貧開發方面創造的成功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進壹步提高中國扶貧開發的工作水平和整體效益。
--推進扶貧開發的規範化建設。切實落實扶貧工作責任制,堅持省負總責,縣抓落實,工作到村,扶貧到戶。加強貧困地區的幹部隊伍建設和基層民主政權建設,不斷提高基層幹部和基層組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加強扶貧資金的審計和扶貧開發統計監測工作,形成制度,長期堅持。穩定扶貧開發工作機構,增強扶貧開發的組織領導和協調管理能力。隨著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不斷深入,中國的扶貧開發工作將進壹步制度化、規範化,逐步納入法制軌道。
中國是壹個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任重道遠。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只是完成這壹歷史任務的階段性成果。在此基礎上使貧困地區的人民生活實現小康,進而過上比較寬裕的生活,需要壹個長期的奮鬥過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的農村扶貧開發必將取得新的成績。
中華人民***和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二○○壹年十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