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業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瓷器質地白硬,工藝精良,造型典雅,色澤鮮艷。早在宋元時期就登上了國際瓷壇,蜚聲海內外。曾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中國“三大瓷都”。
宋元時期,隨著泉州港的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的發展,德化瓷器遠銷海外。目前已發現宋元瓷窯遺址30余處,在東南亞、東非壹些國家和地區也發現了當時德化瓷器的許多遺跡,這是歷史的見證。
北宋時期,以萬寶輪窯為代表的德化窯采用了制輪、印模、接胎等工藝。大量青瓷、青瓷、白瓷的碗、盤、杯、碟、瓶、罐、壺、盒、洗、花瓶在義龍窯燒制;少量黑釉茶碗燒制。瓷器表面運用雕、劃、印等裝飾手法,飾以蓮瓣、牡丹、雲水、芭蕉葉、纏枝花等圖案,以及蓮瓣、菊瓣、葵花紋、麥穗、卷草等數十種裝飾圖案。這些產品在日本、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其他地方都有。
到了南宋,瓷窯的燒制技術有了新的進步。燒制的白瓷體積大,胎體薄,釉色潤,白度和透光性強,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宋末元初,德化瓷窯有了很大的改進,出現了壹種“雞籠窯”,介於龍窯和類窯(也叫蛋窯)之間,容易控火。從宋初開始改變還原燒結的舊工藝,進入采用氧化燒結新工藝階段。這時,窯的生產規模也大大擴大了。1976曲鬥宮宋代窯址考古發掘坡度57.1米* * *有17窯室。這麽大的古窯,國內真的不多見。這壹時期,瓷釉中出現了白、黃、紅三色的新產品,瓷雕佛像也變得非常流行。出口瓷器在瓷器貿易中仍占據主要地位。
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凱爾·波洛在遊記中曾將德化瓷器選為“瓷器市場多”、“制作精美”、“收購價很低”,並將德化瓷器帶回意大利。據第壹位訪問德化的英國大使阿提斯介紹,現已證實,意大利博物館至今還保留著馬史隨身帶來的壹件德化春陵窯的小插花作品。
明代,德化瓷業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時期。器物造型、燒制技術、產品質量、生產品種、工藝水平、裝飾藝術等綜合發展水平遠在宋元之上。以何朝宗為代表的瓷雕舉世聞名,被譽為“東方藝術”、“人間瑰寶”。獨具特色的“象牙白”(白堅瓷,乳釉如玉,色調古樸典雅),被稱為中國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特別是道教和佛教人物的瓷雕,造型逼真,風格典雅,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達到了德化窯古代技術成就的頂峰。明代德化窯在建築技術上有了新的創造,在國內首次出現了半倒焰類窯,燃燒量大,節省燃料,燃燒火焰容易控制。這種窯型傳到國外,對國際瓷窯的設計產生了很大影響。
日本1970出版的《窯》壹書曾記載:“類窯最早出現在福建德化,也是最著名的。日本的窯是在德化的影響下設計的,所以日本把德化的窯估計為系列窯的始祖。”
時代中期,在制釉技術上有了新的創造,窯下青花日逐漸進入德化瓷器的裝飾領域。在清代,德化青花瓷器相互競爭。全縣已發現青花瓷窯址120余處。青花瓷取代了白瓷。
青花花樣繁多,圖案繪畫內容廣泛,有歷史故事、人物仕女、生產活動、社會風俗、動物花卉、山水風景、宗教裝飾等。畫面清麗淡雅,筆法簡約粗獷,構圖簡約舒展,充滿生活氣息,展現了民窯色彩或清幽淡雅或富貴華麗的新風貌,開創了德化窯色彩的新時代。它在國外的受歡迎程度不亞於清代新興的五彩瓷日用器皿和陳設品。目前,在英國、法國、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斯裏蘭卡、越南、印度、敘利亞、塔尼亞等許多國家出土的德化窯古瓷片或博物館珍品,是研究德化古瓷器發展史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文物。
晚清以後,隨著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中國城鄉遭到嚴重破壞,德化瓷業衰落。但蘇、徐友宜等少數民間藝人在艱難時世中堅持制瓷,繼承傳統,開拓創新,其作品仍受到高度評價。1915年,蘇首次塑造瓷梅花,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壹等獎。後來,徐友宜又發起瓷器培訓等工藝活動,制作出《木蘭從軍》、《關公》、《觀音》等瓷器雕塑,分別在英、日、寧舉辦的國際和全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1930年為仙遊龍脊寺特制瓷雕《五百羅漢》,形象生動,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也是中國瓷壇第壹寶。
民國時期,釉下青花逐漸被釉下彩所取代。1934期間,福建省建設廳在德化設立改良瓷廠,引進球磨、煉泥、卷揚機車等機械設備,研制釉上彩顏料、電瓷、瓷磚、鉗壺、漏鬥等化工瓷器。取而代之的是石膏模型灌漿和機械壓制新工藝。但在這個時期,就整個制瓷行業而言,基本沿襲了傳統的手工操作技術。
解放後,德化瓷器生產獲得了新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該縣瓷器工業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時期。1988年,縣工商局登記註冊的瓷器生產企業有229家,年末登記註冊人數為11615人,占全縣從業人員總數的116%。陶瓷研究所、陶瓷學校、陶瓷機械廠、包裝紙箱廠、貼花車間等科研生產配套機構相繼建立,過去落後的手工操作逐漸被先進的生產所取代。生產規模不斷擴大。1988瓷器工業年產值5400多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40%,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9.82%。日用瓷產量占全省瓷器總產量的40%,外銷瓷占全省外銷瓷總量的三分之二。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和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是該省對外貿易中的壹種重要商品。在中國陶瓷行業也占有重要地位。
享譽海內外的德化傳統瓷雕,傳承了明代何朝宗的風格,再現輝煌。運用揉、雕、刻、雕等技法,將優質原料與精湛技藝相結合,獨具風格。現在德化生產歷史傳統題材產品390多種,各種姿態、規格的瓷觀音100多種。大型瓷雕《滴水觀音》高達1.90米,端莊典雅。最小的“坐觀音”,只有5厘米高,美觀大方。這些表情各異的雕像繼承和發展了“傳神寫意”的傳統技法,使瓷像形神兼備,色彩明凈,意境優美健康,給人以美的感受。藝術家們擅長使用不同材料的泥釉,使瓷雕的色彩極其多樣。各種動物、花鳥、盆景、花籃的現代題材和瓷雕琳瑯滿目,種類繁多。這些瓷雕多次入選國外展覽,深受國際友人的贊賞。
明代被譽為“國際瓷壇明珠”的象牙白瓷,建國後得到恢復和發展,更名為“白堅瓷”。白堅瓷器的成功生產。瓷器細膩溫潤,色澤柔和潔白,略帶乳黃色,宛如象牙。在歷屆國外出口商品交易會和展覽會上,均獲得好評,榮獲國有優質產品證書。
德化高白瓷是建國後德化瓷器科學研究的新成果之壹。以88.1度的高白度被全國陶瓷圈評為最高白瓷。茶具、酒具、餐具、花瓶、臺燈等以高白度制作的工藝品,蒙砂、晶瑩剔透的釉色、薄如胎質,深受人們喜愛。高白度梅花酒具、水仙插枝、蓓蕾酒具分別獲得1982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壹、二、三等獎。龍鳳瓶、孔雀耳瓶等產品在國外展覽中被譽為瓷中珍品。目前,即將開工的德化瓷廠“白堅”高級成套瓷器生產線和德化第二瓷廠白度高檔成套瓷器生產線,將使德化瓷器綻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隨著近年來對外開放的形勢和中國建設的日益發展,德化瓷將不斷提高裝飾藝術,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產品質量,以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