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背景,即歷史條件:①社會政治條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掃清了壹些障礙。辛亥革命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南京臨時政府獎勵工業發展的法令激發了他們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各種工業發展集團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海外華人競相投資國內產業。這些都促進了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新高潮。②客觀條件: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帝國主義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對中國的資本和商品出口減少。這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外部條件。③直接推動力:辛亥革命前後,群眾性反帝愛國鬥爭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比如武昌起義前,收回權利的群眾運動直接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1915年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的運動尤為重要;“抵制洋貨”、“發展實業”、“實業救國”既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口號,也是各界人士的愛國訴求。④思想條件:“實業救國”和“民主”是這壹時期並存的兩大思潮。在愛國主義的驅使和利潤的刺激下,壹部分脫離封建陣營的有識之士和民族資產階級投資於新興產業。(2)概述:從1912到1919,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迅速。這壹時期新建廠礦600多家,其中紡織業和面粉業發展最快。主要代表人物:近代民族工商業典範張謇;《南張北周》中的周;榮和榮德生兄弟。(3)特點:壹是發展“短命”。帝國主義戰爭的特殊歷史條件,為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之間生存的中國民族工商業提供了特殊的發展機遇。帝國主義戰爭的時間表決定了中國民族工業短期發展的時間表。戰爭時期,民族工業的發展和繁榮猶如曇花壹現,只能是“曇花壹現”。二是發展不平衡,即輕工業特別是紡織、面粉工業發展快,重工業發展慢。壹方面,輕工業投資少,見效快,資金周轉靈活,利潤快;另壹方面,由於中國是半殖民地國家,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發展重工業。二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仍然帶有半殖民地社會形態的特征。三是地區分布不合理,即全國工業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區,而廣大的內陸地區較少。這主要是由於商品經濟相對發達,自然經濟解體較早,沿海地區地理條件優越。(4)影響:經濟基礎的變化引起了階級結構的變化,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新發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壹方面壯大了資產階級隊伍,促進了工業救國和民主思潮,要求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縛,掀起新文化運動;另壹方面,中國無產階級隊伍的日益壯大,為中國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和中國* * *生產黨的建立提供了階級基礎。(5)認識: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資本少,規模小,技術力量弱,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地區分布不合理。在壹定程度上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的壓迫,不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民族工業難以獨立發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壹種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新經濟因素。它的產生和發展有利於社會進步。它不僅是改革和民主革命的重要經濟前提,也是無產階級成長的前提之壹。
上一篇:北京融科橄欖城小區周邊配套怎麽樣?下一篇:中國鐵建廣場怎麽樣?好不好?值得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