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美國加征2000億美元商品關稅後,中國加征600億美元來自美國的商品關稅。許多遊艇相關產品,包括整船、機械、備件等。,都包含在提高的關稅中。這場貿易戰會給中國遊艇行業帶來哪些挑戰?但從另壹個角度來看,這是否也是壹個機會呢?
如此大規模的貿易戰,勢必對產業鏈如此之長的遊艇行業造成嚴重沖擊,對發展中的遊艇行業也將是嚴峻的挑戰。中國約有400家遊艇制造企業,其中全船制造企業100家,零部件制造企業300家。其中,根據CCYIA公布的數據,遊艇制造所需的主要核心零部件、配件和材料80%以上靠進口,動力和機電設備90%以上從美國進口,尤其是中小型遊艇的設備。根據調查得到的數據,如果找不到替代產品,制造成本可能會增加15%-20%。在300家設備零配件企業中,大部分依靠出口,產品主要銷往歐洲、美國和澳大利亞,特別是生產小型遊艇所需的零配件主要出口美國。從中美貿易戰清單可以看出,中國對遊艇所需的柴油機征收25%,對汽油機征收5%,此外還有部分機械設備;在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的清單中,有些商品不壹定是遊艇用的,但也在遊艇生產所需的範圍內。因此,中美貿易戰勢必會對遊艇裝備制造業造成壹定影響,需要關註。
中國遊艇制造業產量、出口和內銷各占壹半。除了海星、易發等少數品牌,幾乎沒有自主品牌的遊艇出口,大部分都是貼牌生產,主要出口歐美澳,尤其是中小型遊艇銷往美國。船舶、遊艇和其他用於娛樂目的的船只都在美國加征關稅的商品名單中,因此出口到美國的遊艇將受到明顯影響。如果疊加進口設備導致的成本增加,對於遊艇制造企業整體來說,尤其是出口美國的企業,影響會更加明顯。
從海之藍上壹篇文章《中美貿易戰,遊艇圈有幾個鏡頭?可見,中美貿易戰對遊艇市場還是會有壹定影響的。經過65,438+00年的發展,國內遊艇市場已經從大型豪華遊艇延伸到以中小型遊艇為主的正常市場局面。但中小型遊艇中,運動艇和快艇主要從美國進口,少數從歐洲和日本進口。在中國對美國征收25%關稅的名單中,有運動快艇,對於發展中的國內遊艇市場,可想而知。如何面對挑戰將考驗企業的實力。
從以上討論可以看出,無論是制造業還是遊艇市場,中美貿易戰對遊艇行業的影響都將是顯而易見的。雖然這個結果據說是貿易戰造成的,但也要看到遊艇行業本身,尤其是遊艇制造業的結構性問題。在嚴峻的挑戰面前也會是機遇嗎?
中國的遊艇制造業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產品從小型遊艇到超級遊艇都有。產品門類比較齊全,但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有限。除了海星、易發等少數自主品牌外,大部分以貼牌模式出口為主,尤其是小型遊艇。至於為什麽吸引歐美買家,除了滿足買家的技術和質量要求外,擁有壹定的價格競爭優勢是最大的原因,但出口遊艇的檢驗制度也是關鍵因素之壹。出口遊艇的檢驗系統更加靈活實用,提高了生產效率,而型式檢驗使小型遊艇具備了批量生產的前提,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和檢驗時間。這也促使相當壹部分遊艇制造商更願意專註於出口市場,但正是這種出口模式增加了更多的不確定性,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訂單減少。還有這次中美貿易戰,外匯波動等等。,對出口美國的制造商影響很大。另壹方面,中美貿易戰也提示遊艇出口企業(不僅是為遊艇制造和零配件的企業,也包括進口遊艇的企業)可以想象在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下依賴單壹市場的風險。
說到為什麽有些企業更願意出口,除了國內市場處於起步階段之外,上面提到的國產遊艇生產工藝的檢驗方法是壹個重要原因。如果生產出來的遊艇在國內使用,檢驗機構對制造過程中所需的零部件和設備的要求遠遠高於國外使用遊艇的檢驗標準。而型式檢驗標準不達標導致企業無法進行批量生產,造成了同壹家企業可以生產出符合歐美用戶標準的產品,卻未必符合國內使用標準的情況,導致國內市場上的遊艇制造成本遠高於出口。這從進口小遊艇和國產小遊艇的市場份額就可以看出來。比如國產小遊艇實現型式檢驗後,市場價格遠低於同類型進口遊艇,30英尺以下的小遊艇幾乎被國產遊艇占據。而不能實現型式檢驗的帆船仍以進口帆船為主,無法量產的國產中小型運動艇幾乎無法與美國運動艇競爭,導致國內遊艇市場幾乎被美國品牌占領。
中國對美國快艇征收25%的關稅,會影響美國快艇的銷售,這對於國內遊艇制造來說將是壹個絕好的機會。但對於完全市場行為的遊艇市場來說,質量和價格的良好性價比才能吸引用戶。同時,如何降低國產遊艇的制造成本,能否執行符合國際標準的遊艇生產檢驗標準,值得管理部門思考?24米以下的遊艇是IMO不強制要求符合國際公約規範的船舶,各個國家和地區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制定規範。但在國內遊艇制造檢驗中,符合規範的商船檢驗方法是完全符合IMO強制性要求的。當然,這樣可以保證遊艇的質量和安全,但對於遊艇制造商來說,會降低效率,增加成本,造成可以出口到歐美競爭的遊艇,在國內卻無法與進口遊艇競爭的奇怪現象。如果這種情況沒有改變,即使面對突如其來的機遇,也只能是壹聲嘆息和無奈。
國產小型運動快艇無法與進口遊艇抗衡。雖然檢驗制度是原因之壹,但公司自身對遊艇質量的控制能讓用戶放心嗎?大量遊艇制造企業在沒有取得型式檢驗的情況下進行批量生產,導致產品缺乏競爭力。無法獲得型式檢驗不僅與需要達到的標準高有關,還與安全生產的設備和要求不足有關。中國遊艇制造企業已經走過了30多年,遊艇制造能力確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技術人才遠遠不夠,尤其是中小型遊艇制造企業。現實中發現,很多遊艇制造企業其實沒有專門的技術人員,完全依靠生產工人。這種現象甚至存在於很多老牌企業中。那麽,怎樣才能達到相應的檢驗標準呢?
從市場數據來看,國產中小型遊艇無法與進口遊艇競爭,還有壹個主要原因是缺乏品牌意識。不難發現,進口品牌遊艇更註重營銷和品牌,而國內很多遊艇廠商由於沒有品牌意識,無法突出自身優勢,形成認知度。他們只能靠價格和用戶競爭,當價格沒有優勢時,就無法吸引用戶。沒有品牌內容,就無法建立用戶對產品質量的認同。另壹方面,面對國內巨大的潛在市場和中美貿易戰帶來的挑戰,也是國產遊艇樹立品牌的好機會。
無論是亞洲最大的超級遊艇幻影PLUS剛剛起航,海星遊艇成功進入全球超級遊艇制造商第16名,還是法耶遊艇成為世界帆船賽事指定賽艇之壹...這些都說明中國遊艇的制造能力有了顯著提升。然而,面對潛力巨大的國內遊艇市場,國內遊艇企業,尤其是以中小型遊艇為主的企業,如何提升國內遊艇的競爭力?如何抓住貿易戰帶來的機遇?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