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我準備寫壹篇關於如何在企業會計工作中貫徹穩健性原則的論文。有人能給我提供案例嗎?謝謝妳

我準備寫壹篇關於如何在企業會計工作中貫徹穩健性原則的論文。有人能給我提供案例嗎?謝謝妳

穩健性原則的合理運用,可以合理估計企業經營中存在的風險,並在風險發生前加以化解,起到防範風險的預警作用,有利於企業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保護所有者利益,提高市場競爭力。[關鍵詞]穩健性原則;加速折舊法;企業會計準則。會計不確定性是穩健性原則存在的前提。會計不確定性是指在壹種或幾種情況和情境下,最終結果為利得或損失,且只有在壹種或幾種不確定的未來事項發生或不發生時才能確認的會計信息。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這使得會計領域中信息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復雜。但是,會計不確定性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兩個。壹種是外因,即會計制度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導致的會計信息的不確定性,如企業的承諾、銀行貸款相關的信用等。信用作為企業經營中必要的融資工具和交易保證,是企業會計不確定性的重要原因。外幣業務中因匯兌期間不同而產生的匯兌損益、企業無形資產的攤銷、合同的有效期限等也會引起企業資產因時間而不斷變化;企業為了在生產經營中獲得超額的經濟利益,必然存在壹定的風險。由於這種風險,企業會計信息自然存在不確定性。另外,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總是離不開社會和環境,所以會計信息必然會受到稅率、物價變動指數、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使得企業的資產不斷發生變化。另壹個原因是內因,即會計系統內部信息處理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導致的會計信息的不確定性,例如在會計人員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中,企業的會計信息由於自身業務水平或職業道德的限制而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總之,會計不確定性是直接針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會計信息質量決定了會計不確定性的必然存在。“不確定性作為壹種普遍的約束,已經成為穩健性這壹傳統會計概念的基礎。壹般來說,保守性既不是假設,也不是約束,但在應用中,它被用作約束,以顯示可能不太可靠和相關的數據。”穩健性原則是對會計不確定性的必然反應。會計是經濟、技術和人結合的產物。會計不確定性的存在意味著風險的存在。當有風險時,人們自然會采取措施,尋找穩妥的方法來規避風險,保護自己。會計工作中的穩健性原則是人們普遍采用的壹種方法。例如,面對會計工作的不確定性,財產受托人、審計人員和投資者要求會計信息的披露必須出於不同的目的采取穩健性原則,如減輕受托責任、減輕審計責任、避免或降低投資風險和做出正確合理的決策。綜上所述,會計不確定性的存在是會計工作中穩健性原則存在的前提。二、穩健性原則的應用及應註意的問題(壹)穩健性原則在會計工作中的具體應用。穩健性原則,也稱為謹慎性原則,可以理解為要求會計人員在某些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中有不同的會計方法和程序可供選擇時,根據會計不確定性的程度“謹慎”選擇會計方法和程序,並充分考慮其他會計原則,如相關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和比例原則。1992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和不同行業的會計制度、財務制度對穩健性原則在企業中的運用做了壹些規定,如允許計提壞賬準備、部分行業固定資產采用加速折舊法、存貨計價采用後進先出法等。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發展和完善,上述穩健性原則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這壹過程中的壹些現實需要和符合國際慣例的現代發展要求。因此,穩健性原則的運用在財政部1998年6月27日頒布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和逐步修訂的具體會計準則中得到了進壹步的調整和規定,其具體運用可以總結。股份公司會計制度規定,存貨和短期投資的期末計價可以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即可以提取存貨和短期投資的減值準備,市價低於成本的金額確認為當期損失。此外,企業應定期逐項檢查長期投資的賬面價值。由於市場價格持續下跌或被投資單位經營狀況發生變化,導致可收回金額低於投資賬面價值的,其差額應先沖減投資的資本公積準備項目,不足沖減的部分確認為當期投資損失。2.采用加速折舊法。加速折舊法的應用在1992頒布的會計制度中有嚴格的規定,而加速折舊法的應用範圍在股份公司的會計制度中沒有限定。企業可以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消耗方式,適當選擇折舊方法。3.無形資產攤銷。股份公司的具體準則和會計制度規定了無形資產的攤銷,攤銷期限短於合同或法律規定的期限或經營期限。合同或者法律沒有規定固定期限的,按照不超過65,438+00年的期限進行攤銷,而行業會計制度規定不低於65,438+00年進行攤銷。對於開辦費的攤銷,行業會計制度規定應當在不低於5年的期限內攤銷,而股份公司會計制度和具體準則將其改為平均攤銷不超過5年。如果開辦費不大,也可以在開始生產經營的當月攤銷壹次,計入損益。4.投資的會計處理方法。《企業會計準則——投資》規定,放棄非現金資產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放棄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確定投資成本。放棄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扣除未來應繳納的所得稅後,作為資本公積的準備項目。如果取得的股權投資的公允價值比較明確,也可以確定股權投資的公允價值。采用權益法進行長期投資時,股權投資中投資企業的投資成本與享有被投資企業所有者權益份額之間的差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在壹定期限內平均攤銷,計入損益。股權投資差額的攤銷期限,合同有投資期限規定的,按照投資期限攤銷;未規定投資期限的,投資成本與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的差額壹般在不超過65,438+00年(含65,438+00年)的期限內攤銷,投資成本與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的差額壹般在不低於65,438+00年(含65,438+00年)的期限內攤銷。之所以采用上述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處理長期投資股權投資的升值和貶值以及長期投資股權投資差額的攤銷期限,正是為了遵循穩健性原則。5.確認收入(投資收入)。在行業會計體系中,對收入的確認比較簡單、死板、膚淺,如“商品已經發出,勞務已經提供;已收到貨款或已取得收款的相關憑證”等。而《企業會計準則——收入》對收入的確認標準規定得比較原則,更註重交易的經濟實質。例如,在商品銷售的交易中,要求企業正確判斷是否實質上將商品所有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了銷售者;企業是否既不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不控制已售出的商品;與企業交易相關的經濟利益能否流入企業;相關的收入和成本是否能夠可靠地計量。只有企業的銷售滿足以上四個條件,才能確認收入,否則,不滿足其中任何壹個條件,即使收到了貨款或者即使商品已經發出,也不能確認收入。再如,在企業提供勞務收入的確認中,如果勞務的開始和完成屬於不同的會計年度,並且交易的結果在資產負債表日能夠可靠地估計,則應當按照勞務完成的程度確認收入;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不能對交易結果作出可靠估計的,應當按照已經發生並預計得到補償的勞務成本確認收入,同時按照相同金額結轉成本;已經發生的人工成本不能全部補償的,按照能夠補償的金額確認收入,按照已經發生的人工成本結轉成本,確認的收入金額小於已經發生的人工成本的差額,確認為損失;如果預期的人工成本不能全部得到補償,則不確認收入,但已經發生的成本應確認為當期費用。可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的收入確認原則——收入更加穩定可靠。#p#分頁標題#e#投資準則規定,短期投資的現金股利或利息應當在實際收到時沖減投資的賬面價值,不得確認為當期收益。(2)穩健性原則1實際應用中應註意的問題。穩健性原則的應用應正確處理與客觀性、匹配性、可比性、相關性、可靠性和權責發生制等其他會計原則的沖突。例如,客觀性原則是在會計工作中根據實際經濟業務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穩健性原則要求反映損失、費用或收入、資產等。在企業會計實務中可能發生但尚未發生的。此外,穩健性原則在維護投資者和企業利益方面具有明顯的傾向性,促使企業采取各種形式的“謹慎”行為來實現既定目標。因此,它可能會失去它的客觀地位。基於上述原因,在我們的經濟活動中,我們應該采取壹些必要的措施和手段來緩解它們的沖突。首先,要合理確定會計原則的優先順序。12條會計原則中,客觀性原則處於首要地位,穩健性原則必須在維護客觀性原則的基礎上實施和應用。至於其他會計原則的使用順序,由於各企業具體情況不同,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合理確定。第二,沖突情況應充分披露。由於每個企業在不同時期、不同經營環境下面臨的不確定性不同,穩健性原則的應用時間、範圍和程度也應該不同。因此,我們有必要充分說明穩健性原則在信息披露中的應用時間、範圍和程度,揭示因與其他會計原則沖突而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程度和變化。充分的信息披露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的可比性,使與企業有利害關系的信息使用者準確掌握企業的財務狀況,防止沖突進壹步惡化,誤導企業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再次,對穩健性原則的運用進行必要的限制,在壹定程度上減少操作的隨意性和主觀性,有效防止和避免穩健性原則與其他會計原則的沖突。最後,要加強審計監督,強化內部約束機制。由於穩健性原則在實際操作中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和傾向性,為防止企業隨意變更會計核算方法,高估虧損,低估收益,虛列成本費用,扭曲真實經營成果,將穩健性原則作為成本和利潤的調節器,需要加強審計監督,防止濫用和曲解穩健性原則,避免人為加劇與其他會計原則的沖突。2.穩健性原則應用的關鍵問題是穩健性原則“度”的把握。過度應用或應用不足都可能降低穩健性原則的優點,擴大其缺點,使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能準確揭示,從而誤導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在當前復雜的會計環境下,會計的不確定性程度逐漸增加。既然穩健性原則反映了人們對會計不確定性因素的謹慎態度,那麽就應該要求會計人員在選擇會計政策方案時找到壹個平衡點,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穩健性原則的優勢,將自身的缺陷約束在最小的範圍內。在把握穩健性原則的程度時,應根據會計信息的不確定性將其分為三類:很可能、很大程度上可確定、極不可能和介於兩者之間。在充分考慮相關性、客觀性和匹配性原則的前提下,將穩健性原則與會計不確定性分類相結合,即那些“在很大程度上確定”和“很可能發生”的費用或負債應在企業會計報表中予以確認和反映,而那些介於“很可能發生”和“極不可能”之間的費用或負債只需在會計報表中予以反映和披露。至於預期的收入和資產,只有“很大程度上確定”的才應在企業報表中披露和說明,而“極不可能”的應在會計報表及其附註中認真描述和披露,不作任何處理。但最重要的是,在按照上述分類實施穩健性原則時,必須認真合理地考慮相關性、客觀性、相稱性和穩健性原則之間的成本收益平衡,不能片面地將實施“教條化”,否則仍會犯“度”的使用不當的錯誤。為了保證既體現穩健性原則,又不損害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國家在具體會計準則中作了如下規定:壹是要研究和掌握操作性強、“適應使用”的具體準則或規範;二是建立和完善外部約束機制;三是要研究協調會計準則、財務制度和稅收法規之間的關系,調整現行的企業業績評價方法,增強企業適度運用穩健性原則的內在動力和容忍度;第四,應遵循財務報告充分披露的原則。只有這樣,穩健性原則才能得到更有效、更合理的運用,才能給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3.穩健性原則是基於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和壹定的環境。考慮到我國這些方面的現實,在實施穩健性原則時,壹方面要努力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判斷能力,提高其職業道德水平,優化會計行為。另壹方面,鑒於不同類型企業在外部信息需求、企業管理水平、會計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差異,會計制度應先在上市公司推行,待條件成熟後再逐步推廣到所有企業。

本文從穩健性原則與會計不確定性的關系入手,論證了在現行會計模式下穩健性原則存在的客觀必然性。但作為國際慣例,它是壹個動態的概念,必須賦予它新的內涵:適度、穩健。定性和定量是理解適度的兩個方面,其核心在於對可能性的準確估計。中國企業的財務會計應遵循適度穩健原則,而不是傳統的穩健主義慣例。

關鍵詞:穩健性原則;不確定性;適中;概率;可能性

遵循穩健性原則是財務會計領域長期以來處理不確定性經濟業務的慣例,至今仍影響著會計上資產的計價和收益的確定。然而,人們從未停止過對其在會計體系中的地位和會計準則應用的質疑,尤其是在現行會計模式下,要求穩健性原則尋求改革的呼聲很高。穩健原則何去何從?如何理解其新的時代內涵?以及如何在中國企業實現?本文意在拋磚引玉,作初步探討。

壹、適度穩定:當前會計模式下的必然選擇

穩健性原則在會計體系中占有壹席之地的根本原因在於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和風險,穩健性的初衷是為了規避風險。在財務會計和報告領域,保守主義-謹慎等慣例有其存在的理由,因為企業的經濟活動是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進行的(SFAC第二號)因此,會計中的不確定性是穩健性原則存在的前提,也是檢驗穩健性原則的根本依據。從歷史上看,管理者、投資者和會計人員壹般寧願低估計量中可能出現的誤差,而不願高估凈收益或凈資產,這就導致了穩健性原則地位的確立。此外,穩健性原則也被認為是對管理層樂觀態度的必要抵消,有助於降低會計人員在披露會計信息時的潛在責任風險。總的來說,不確定性和穩健性原則是會計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結合。壹旦在處理不確定性經濟業務時選擇了不利於凈資產和當期利潤的方法和金額,就意味著穩健性原則的應用。

無疑,穩健性原則本身固有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其從過去占主導地位的會計原則退居從屬地位的會計實踐就是有力的證明。壹般來說,穩健性原則要求“永遠不要預測盈利,而要預測所有虧損”。這首先似乎失去了“真實、公允”的會計立場,扭曲了真實的會計數據;其次,與權責發生制、歷史成本、配比、壹致性等會計原則相矛盾。第三,穩健性原則的應用還缺乏適當的硬性標準,摻雜了很多會計人員的主觀因素。壹個典型的例子是存貨計價中“成本與市價孰低”的應用。而且穩健性原則偏離了現行會計模式下以“決策有用觀”構建標準化會計理論體系的目標模式。決策有用觀認為會計信息是多樣化的,決策是多樣化的,這就要求全面反映社會環境對企業現在和未來經營的影響。鑒於經濟環境的強烈變化導致企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以下信息極為重要:(1)企業事業部信息;(2)創新金融工具信息;(3)表外融資協議信息;(4)核心和非核心業務信息;(五)某些特定資產和負債計量的不確定性信息;(6)季報信息。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財務會計存在和發展的靈魂。這些能夠導致決策分歧的重要信息,特別是壹些時態上屬於未來但直接關系到對企業當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正確評價和判斷的信息,被以歷史成本為主要計量屬性的穩健性原則視為財務報告的“禁區”。比如商譽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發展困難,穩健性原則的約束是重要因素之壹。反而證明了穩健性原則在現行會計模式下存在嚴重缺陷,面臨根本性變革的必要性。

總之,面對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和風險,在處理不確定的經濟業務,尤其是不確定性高的業務時,保持穩健的態度自然無可非議!然而,會計的發展是反思性的。所謂國際慣例也是壹個動態的概念,其內容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穩健性原則必須被賦予新的內涵,即適度穩健性。只有在合理審慎的基礎上披露會計信息,努力保證財務報告反映其所要反映的信息,才能真正穩健,符合當前會計模式發展的要求。

二、適度解讀: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穩健性原則的使用受到適度限制,已經完全突破了傳統穩健性原則的含義。也是穩健性原則在國際會計領域發展的主流趨勢。適度是指不允許制造秘密準備金,提取超額準備,不允許故意和壹貫低估凈資產和凈收入。相反,它要求當有足夠的證據表明資產或利益的存在和可靠的計量時,應予以反映;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負債或損失已經發生並且無法可靠地衡量,則不應列入。事實上,穩健性原則使用的適度要求也可以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得到解釋。在經濟學領域,風險和收益是壹對至關重要的概念,它們的變化規律是,隨著不確定性的增加,它們的邊際報酬(收益)也在增加,通常可以用壹條凸的風險收益曲線來表示。根據這個原理可以推斷:1。當不確定性較低時,信息使用者對風險的偏好幾乎是中性的,他們要求客觀公允的會計信息,不帶偏見。因此,穩健性原則的地位相對較低,在處理會計事項時,應平等對待資產(收益)和負債(損失)。2.當不確定性較高時,信息使用者對風險的偏好是凸的,在無法準確獲得客觀公允的會計信息時,他們認為悲觀優於樂觀。所以穩健性原則的地位比較高。在處理會計事項時,更多的是確認、計量和披露負債(損失),而忽略了相關資產(收益)。

本質上,這也為穩健性原則的應用提供了壹個理論框架,強調適度掌握是這壹框架的本質要求。壹句話,“好的會計準則應該使財務報告既不提及更多的未來困難的準備,也不遞延損失的確認,真實的利潤波動不應被人為地平滑。”(Arthur Levitt,1998)因此,遵循適度穩健性是符合通向高質量會計信息的要求的,這是對適度的壹種定性理解。

妳說的低不確定性和高不確定性是什麽意思?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準確估計不確定性的大小,判斷其水平,進而決定采取何種會計處理方式。所以,對適度的理解,根本上在於對量的理解。

“程度”本質上是指不確定的程度,不確定的程度是指經濟業務發生和結果的“可能性”,可能性通常用概率來表示。所以說到底,還是要用概率值對其可能性做出準確的估計。目前國際上流行的可能性評估方法有三種:1。模式概率法。它關註最有可能的結果。在這種方法下,如果某種結果最有可能發生,則認為是“可能的”,否則認為是“不可能的”。2.累積概率法。簡稱累積法,是根據累積概率來判斷某件事發生的可能性的壹種方法。如果累積概率超過50%,則認為該事件是“可能的”,否則認為是“不可能的”。3.加權概率法。這種方法類似於統計學中的期望值法,其特點是考慮所有可能的結果和每個可能結果的概率,即將每個可能的結果值作為權重乘以相應的概率,累加乘積得到加權概率,用加權概率計算可能的結果。相對而言,加權概率法比其他兩種方法更準確,因為它綜合反映了所有可能的結果及其概率分布,體現了中性原則。特別是在難以準確確定所有可能結果及其聯合概率的情況下(如結果顯示連續數),金額估計更符合加權概率法,各種可能結果及其概率。當然,財務會計中的“可能性”絕不是壹個“純數學”問題,它與不確定事項的確立和計量密切相關。這樣,對可能性的具體分析和估計就不得不考慮相關因素的影響,如測量對象的性質、事件發生的概率分布特征、每個項目最終可能的結果等等。此外,由於現有確認標準的限制,許多不確定項目無法在表內確認和披露,如何在表外披露是提供這些信息的重要問題。而且,即使是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為導向,我們也能根據可能性和重要性原則篩選出有助於使用者決策的信息,把握披露的程度和數量,這離不開對可能性的準確估計。

  • 上一篇:組織結構包括什麽?
  • 下一篇:布勒中國的中國企業清單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