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年到2010年,十年的時間,蘇怡作為公司職員的生活似乎到了壹個讓人沾沾自喜的小境界。
2000年,北京聯合大學電子信息專業的大學生蘇毅和幾個孩子湊了4萬元,在北京西單華威商場開了壹家店,代理8億臺時空電腦的銷售,第四個月開始賺錢。“那時候我壹天賣了15臺電腦。當我向客戶報出壹個價格的時候,就像是壹場表演,我就把它賣出去了。”“受外力影響,店開的時間不長,但做的還不錯。這是我的第壹次創業。”
畢業後,蘇毅加入富士康富本主板,擔任華北區渠道經理。“其實渠道經理就是個業務員,最底層的職位,每個月2000元底薪。”後來去了當時知名的互聯網公司8848,從普通渠道銷售做起,做了江蘇的代理,白手起家成立了南京分公司。
蘇毅2006年加入chinacache藍汛,從業務員做起。這個矮小的北京男孩總是充滿活力。早上5點起床,打籃球,發微博,騎車20多公裏上班,壹周加班七天。第三個月,蘇怡憑借自己在互聯網行業積累的人脈和多年的經驗,簽下了廣廣國際的大單,隨後又簽下了幾百萬的合同。很快,他成為了藍汛的銷售總監。在銷售主管的崗位上,他創造了更大的奇跡:壹個人的銷售業績是65438+公司總收入的0/7。
在工作中,蘇毅接觸了2000多家互聯網公司,包括初創期的Kaixin.com和58同城。他服務過的這些客戶,壹個個成為了行業的黑馬,資本市場的尊貴客人。蘇毅幹脆建議公司成立戰略投資部,蘇毅擔任投資總監——部門裏只有蘇毅壹個人,自己做世界。
2010 6月10,藍汛在納斯達克[微博]上市。剛過30歲的蘇毅已經實現了自己的階段性目標:作為公司高管,幫助公司成功上市。“這沒有挑戰性。繼續,不就是在重復自己嗎?我需要重新開始。”
擺渡人
作為招商總監,蘇毅每天都在城市的飯桌和會議室之間跑來跑去。在這個以交通擁堵聞名的超級大都市,她從早到晚最多只能聯系四五個團隊。“投資人很難找到項目。同時,大量創業者找不到與投資人對話的平臺。對投資人和創業者的配套措施太少。或許,我可以搭建壹個專門孵化創業者的平臺?這個平臺是完全開放的,歡迎任何創業者和投資人來這裏創業、找投資、找項目!”
“這將是壹項將企業家和投資者聚集在壹起的有意義的事業。可能因為在創業公司待久了,所以有了創業的心態。”
他想到了兩個關鍵詞:車庫和咖啡館。
這個車庫不是那個車庫。比爾·休·樸容洙和大衛·帕卡德在加州的壹個車庫裏創立了惠普[微博],喬布斯在車庫裏創立了蘋果,比爾·蓋茨在車庫裏創立了微軟[微博],谷歌在車庫裏誕生。“美國的車庫多,價格低,這讓蘋果、惠普、谷歌等公司在起步時就能以極低的成本創業。另壹方面,中國缺少壹些適合早期創業的地方。我的‘車庫’能不能孕育出中國的微軟和谷歌[微博]?”
美國淘金熱期間,大批淘金者來到舊金山,大部分人空手而歸。最後真正賺大錢的不是那些淘金者,而是那些賣鋤頭賣牛仔褲賣渡船的人。
蘇易文想成為擺渡人。
“不管成功與否,追夢過程的感覺是最好的!”
好在他夢想的背後,有大老板願意推手。聯眾創始人包、海虹控股副總裁上官永強、艾瑞咨詢創始人楊等10投資人都成為了他的股東。
蘇毅瞄準了中關村西部,這裏是中國的矽谷。原計劃是找壹個200-300平米左右的空間。看到書城步行街二樓800平米的空間,蘇毅決定把設想中的咖啡館做大壹點。加上房租、水電、人工成本,車庫咖啡壹個月的保底收入在5萬元左右。蘇和房東簽了5年的合同,交了10多萬的房租,裝修和各種設備投入了20多萬。
2011年4月,車庫咖啡開業。
車庫咖啡藏在海澱書城步行街壹家酒店的二樓,沒有顯眼的標誌——這顯然是有意為之:這裏只歡迎來打工的創業者,不歡迎找情調的年輕情侶。天花板是熏黑的裸露管道,地板是紅色的普通瓷磚,還有壹個玻璃隔斷的書房。這裏的書都是互聯網行業的成功創業者捐贈的,創業者可以翻看尋找靈感。但四個獨立的會議室,與大畫室的務實風格大相徑庭:蘇藝找藝術圈的朋友,都做了類似星空的墻繪,“讓人腳踏實地工作交流的時候也敢做夢”。
大門左側是招聘墻,上面貼著自由發表、手寫、打印的各種英雄帖,有些信息甚至來自上海、深圳——招聘者說,他每周都要飛到北京,坐在車庫裏,直到找到壹個彼此欣賞的英雄。大門右側是壹個公告欄,上面貼著蘇毅的照片、投資界大腕和政府高官的照片,以及車庫咖啡組織周末郊外旅行的征訂單。
三個人的團隊在中關村租個辦公室,每個月至少要4000元。在車庫裏,買壹杯美式咖啡就可以工作壹天,22元660元只需要30天。車庫提供打印、復印、掃描、名牌制作服務,並以每小時5元的價格提供移動測試機,配有投影儀、桌面觸摸屏,甚至按摩椅,供大家放松。每周壹到周五,13: 30到14: 00是創業者的半小時午餐,給創業者專屬的時間分享交流,尋求資源,結交朋友。
從平臺到孵化器
蘇毅每天在車庫裏泡咖啡,和每壹個來這裏的創業者聊天,然後根據他們的優勢和特點介紹給投資人,也把他們的業務推薦給其他團隊。最忙的時候整天聊天,店裏的人他都認識。
開業前半個月,免費獎勵客人檸檬水。有個客人真的15天只喝檸檬水。他叫莫小逸。80後剛從國外工作回來,組建了壹個4人創業團隊,開發移動客戶端。小易沒錢租辦公室。她每天坐兩次公交,然後換乘地鐵,從東五環趕去車庫。如果三個月內拿不到投資,團隊很可能解散。“我認為他們需要的投資壹定不小。結果他們只需要20萬。”
蘇毅把著名投資人林欣禾介紹給了莫小藝。林欣禾和包喬嶽、安盟壹起給莫小逸做了天使投資。“現在小翼狀態很好,每天有1萬到2萬元的收入,偶爾還會回車庫幫助其他壹起奮鬥過的創業者。”
蘇怡不願意宣傳莫小逸所謂的成功。“我不認為獲得投資標誌著創業者的成功。車庫咖啡希望看到的是創業團隊在這裏成長。成長遠比成功重要。”
在蘇怡看來,另壹個成長的故事更加感人。壹位68歲的企業家從無錫來到北京。他每天準時來到車庫咖啡,寫壹個教小學生拼音識字的程序,然後賣給各地的學校。我也在業余時間鼓勵其他創業者。“這種精神太感人了。如果妳們的祖輩都在自己寫程序創業,妳們壹個年輕人有什麽理由不前進?”
“每周二去車庫咖啡值班,歡迎創業者交流。”先鋒華興的投資經理王靜發布了這條微博,成為車庫的第壹位常駐投資者。後來不知道哪個投資人把“值班”戲稱為“坐臺”。、雷軍[微博]、王靜、戈壁投資董事總經理童、高麗天使基金副總裁簡江、清科投資經理劉怡昂、尚科偉等。,200多家知名機構前來尋找投資項目,孕育了數十個成功的創業項目。
2065438+2002年2月,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副主席桂敏傑、副主席劉新華、紀委書記李小虹、創業板市場部主任張思寧、北京市市長郭金龍等十余部委領導蒞臨車庫咖啡。有人認為這是壹個重要信號,意味著資本市場體系對初創企業和科技創新有了重大新政,也有人猜測車庫咖啡可能會登陸創業板。盡管有這些可能的過度解讀,但至少有壹點可以確認:車庫咖啡行業已經成為最著名的草根創業者聚集地。《華盛頓郵報》在《美國人真正應該害怕中國的是什麽》壹文中特別提到了車庫咖啡,認為在當前的中國社會,許多草根企業家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而蘇毅和他的車庫咖啡正是支撐草根企業家前行的力量之壹。
車庫咖啡很帥,引起了全國的跟風。蘇藝2013獲得北京青年五四獎章,也受邀步入仕途——但作為壹家盈利的咖啡店,盈利模式始終是其存在的核心。車庫超低的周轉率和低價策略決定了不可能靠咖啡盈利。
“咖啡店沒有周轉率是不可能賺錢的,所以我們在稀釋咖啡,發展成深度創業服務俱樂部。”企業通過報名創業團隊篩選出的有前景的項目,加入深度創業服務俱樂部,無需實際搬到車庫辦公,只需繳納每年1200元的服務費,就可以獲得車庫咖啡提供的價值20萬元的壹系列服務,包括打印名片、開戶、服務器帶寬等。車庫咖啡正在經歷從“創業聚集平臺”到“創業孵化器”的轉型。
為什麽工作了40年的創始人被掃地出門?新浪創始人有著不尋常的三次創業經歷:新東方創始人於與北大的戀情;淘寶創始人馬雲;微信創始人唐敦業;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姚俊達,米蘭站創始人,企業家;米蘭站創始人姚俊達;戴爾的創始人,億萬富翁;如果時光倒流,我願意在中國創業;創始人的故事;曾經“壹事無成”的IBM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