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政策層面也持續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助力。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總體計劃推動形成100萬家左右的創新型中小企業、10萬家左右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萬家左右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全新機遇下,“專精特新”企業如何更好地擁抱數字化、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關鍵課題。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舉辦了“‘小巨人’提速數智化轉型”研討會,邀請了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高新技術產業分會秘書長陳晶,華為雲產業戰略首席專家張銳剛,安信證券深圳分公司副總經理、首席投資顧問何海洋,深圳市雄帝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鄭嵩四位嘉賓進行深入探討。嘉賓們的***識是:“專精特新”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已經進入到數智化階段,並且將為企業走向全球化市場構築新動能。
陳晶在演講中表示:“數字化轉型現在是企業必修課,因為它關系到提質、降本、增效三大問題。壹方面,目前企業用工成本非常高,招工也比較難,數字化能夠幫助解決以上問題。另壹方面,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中小企業的產業鏈上下遊都在升級,都在做數字化的轉型和提升,中小企業更要跟上步伐。”而專精特新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作為細分領域的領頭羊,正處於 探索 數字化的前沿。盡管相比於大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的收入和利潤尚小,但他們對於數字化轉型的意願頗為強烈,正積極投入資源,湧入到數字化浪潮中。
張銳剛談道:“當下,‘專精特新’企業加速走向全球化,自有產品的競爭力是關鍵的第壹點,第二個關鍵點正是數字化,數字化不僅源自‘專精特新’的內在驅動力,它也是全球各個產業集群競爭力的體現。”因此他認為,從全球產業發展和企業內生驅動力看,數字化轉型是非常必備的路徑。
根據安信證券統計,目前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中,被納入專精特新“小巨人”的企業約有400多家。覆蓋的產業既有機械、基礎化工,也有計算機、 汽車 、電力設備、電子通訊等行業。
在何海洋看來,數字化轉型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比如,通訊電子計算機相關行業的數字化程度本身就比較高,而基礎化工機械等產業,就更需要用產業加數字化的形式來提升能力。”他進壹步表示,數字化對於“小巨人”最大的幫助,其壹是人力和設備成本的節約,可以幫助企業更加聚焦於主業和創新,而且加大了容錯能力;其二是時間成本的節約,可以助力企業加速推出商用化的產品。
以雄帝 科技 為例,鄭嵩介紹道,雄帝 科技 近幾年海外數字化業務推廣的速度非常快,因為數字化的產品方案比原來變得更輕便、更靈活,這也成為了雄帝的核心競爭力。“小巨人”企業雄帝 科技 2016年已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通過創新“雲+端”的技術路線,打造面向智慧公安、智慧交通、智慧民生壹系列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數字化轉型必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但實際落地並非壹蹴而就。對於企業而言,數字化是壹項系統性工程,需要長期的資金、人力等投入,也面臨著不少挑戰。
鄭嵩表示,對於“小巨人”等小眾領域的企業而言,“最大的難度在於數字化的投入需要培養新的能力,要有所建樹就需要長周期和大投資,所以壹定要選擇正確的路線。如果選擇不正確的內容廣泛投入,很可能會走彎路,而且打不出優勢點。”
可以看到,從人才到數字化路徑是“專精特新”企業都存在的痛點。針對“專精特新”企業遇到的難題,以華為雲為代表的平臺級企業正積極為其賦能。
對於賦能策略,張銳剛指出,“專精特新”是成長驅動型、聚焦長期主義的特殊企業群體,他們對數字化內容已經有了壹定深入的理解,所以對於這壹類成長型企業,華為雲要考慮如何根據企業的成長驅動設計數字化賦能的方案,在政府界定的不同梯次的“小巨人”和“專精特新”培育的體系框架下,從戰略、研發、流程、市場、營銷,包括供應鏈產業等多方面進行服務。
比如,華為公司內部就有若幹個產品線屬於“隱形冠軍”,華為能夠在戰略上進行分享;研發上華為在國內首屈壹指,能夠提供經驗幫助“專精特新”打造尖端產品;華為雲提供的數字基建能力、針對性的雲服務解決方案,有助於提升“專精特新”企業的數智化程度。
張銳剛還談道:“華為雲助力‘專精特新’企業的壹大優勢還在於toB基因的相似性,尤其在智能制造領域。華為雲可以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作為牽引,並且搭配上生態,將優秀的經驗、知識的沈澱等串聯融通,賦能給專精特新‘小巨人’。”
科技 巨頭輸出數字化能力之外,金融機構也在助力“專精特新”企業成長。何海洋就表示,壹方面會在融資、IPO上協助“小巨人”,包括財務的規範性、股權結構的梳理、並購重組等領域;另壹方面將幫助企業做更多的上下遊拓展,擴大商業化市場面。
此外,協會組織也在為“專精特新”企業搭建服務平臺。陳晶介紹道:“在日常與企業、機構、政府部門的交流中我們發現,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制造業企業面臨資金、技術、轉型等挑戰,降本增效訴求強烈。在具體舉措方面,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對標‘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標桿,針對企業的具體問題,精準施策,聯合數字化行業領軍企業從政策到方法上為各地中小企業提供發展指導,同時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提供人才培養體系的支持,以及數智診斷、數智規劃、ERP平臺構建、數字工廠解決方案等,助力企業實現智能制造、降本增效。”
據悉,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整合了壹個團隊,針對各個垂直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每年都會舉辦數字化轉型幫扶工程等相關活動。同時,對於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技術引進、知識產權運營、市場開拓、產業鏈供應鏈上下遊的對接、 科技 創新生態上的構建,協會也會大力提供支持。
隨著數字經濟蓬勃向前,目前國內的數字化已經側重智能化發展,“專精特新”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也進入數智化發展階段。
鄭嵩說道:“現在數字化已經走到了深水區,如果我們不能夠把它用智慧化的方式落地,真真實實地讓客戶使用起來,數字化就很有可能變成了數據統計采集的壹種方式,到最後無法變成價值,所以如何讓數字化的落地方式更加智能非常關鍵。”
在當前的階段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們該如何更好地把握數智化機遇?尤其是近年來,企業們還面臨著外部貿易環境的變換,不確定性的增加、經濟形勢的變化都影響著“專精特新”在數字化領域的投入比重。
張銳剛則認為:“通常全球IT經濟低迷的時候,反而是企業IT的春天。因為在經濟火爆的時候,每家企業訂單都接不過來,沒有時間去做數字化。反倒是在供應鏈體系、全球經濟有壹定的調整的階段,應該紮實地使用雲的能力,因為雲可以幫助企業建立競爭壁壘。”
比如,對於純生產制造的toB企業,可以通過數字化轉型得到的能力,來加持傳統的生產制造,形成工業制造的雲服務,打造新能力。對於偏toC的行業,張銳剛表示:“SaaS的IT化在壹些高速成長的產業當中有機會,toC的領域也強調爆款產品設計。壹個專精特新‘小巨人’只要把壹個爆品做好,它帶來的市場的擴增效應往往是10倍以上。”
他進壹步談道,toB領域的基礎在於國內比較全面的工業體系,疫情之下看到了工業體系對整個國家的供應鏈體系保障。而近20年的互聯網經濟給toC的數據要素市場,沈澱出眾多模型和方法論,如果能充分利用將會在數據經濟培養出獨角獸、瞪羚企業。
在張銳剛看來,華為ICT是專精特新“小巨人”的左翼,右翼依賴於安信證券等大量的券商資本的力量,加上結合國家產業政策,無論是全球化市場還是國內市場,toB、toC兩個賽道都會更好地把握住機會點。
毫無疑問,數智化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新維度,數字經濟也成為全球必爭的核心領域之壹。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數智化轉型成為“專精特新”企業進壹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未來大國之間的 科技 博弈,不僅僅是巨頭之間的比拼,也需要“專精特新”的中堅力量。在華為雲等大平臺的輔助下,“專精特新”企業將更快速地成長為 科技 創新的主力軍。
更多內容請下載21 財經 APP